第11章 愛孩子也需要懂得和明白(2)(1 / 3)

“我們一會兒再說私事,先說公事。把記錄本給我,是不是什麼都沒做啊?”我故意忽視他的傷痕,以減少他的壓力。

可他還是不動,眼眶紅了。

10分鍾,房間裏沒有任何聲音,小白和常鬆在我的暗示下都停止了各自的工作,但並沒有盯著林業,不想給他壓力。 [當孩子處於敏感期的時候,外界對他的關注反而讓他陷入緊張中。]

終於,林業走到我麵前,從雙肩包裏拿出記錄本,一句話不說。

我打開這幾周的記錄,上麵是林業的筆記,很認真地記錄著每次的完成情況。可是,本子重新修補所遺留的痕跡告訴我,這段時間有什麼事情發生過。

我若無其事地認真檢查著每一次記錄,心裏暗暗等待著林業開口說話。

“記錄本被撕壞了。”林業的聲音平穩得讓人吃驚。

“有沒有覺得你最近化學進步了?這是我這三周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讓化學和物理的同步提升。從記錄看,你真的進步了很多。”我沒有接他的話茬兒,自顧自說下去。

“你就不關心我的記錄本怎麼被撕壞的?還有我臉上的傷?”

我抬頭看著他,合上手中的記錄本。

“我們這段時間一直在找你,你很不負責任,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信息,你沒有想過我們的焦急嗎?你已經十八歲了,應該知道做事情是要有個交代的……”[抓住事情的關鍵向孩子提問,而不是詢問每一個問題。]

其實我心裏早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這段時間究竟在幹什麼,不過仍然表現出若無其事。

“我爸爸不讓我到你這兒來谘詢了。”林業往後退了一步。

“為什麼呢?”

“我爸爸說,與你聊天一個小時怎麼就要這麼高的費用。”

“那你最近的進步,你爸爸知道嗎?”

“如果沒有這些進步,恐怕我就隻能見你兩次了。”

是的,我對林業的谘詢不知不覺中已進行了十次,這樣說來他用自己的進步爭取了後麵八次見麵的機會。

我忽然憐惜起這個孩子。

“我爸爸說現在我已經很穩定了,不用再谘詢了。”

“嗯,那這個本子是怎麼回事?”

“那個,”反應激烈的林業突然吞吞吐吐,瞟了我一眼,“那天,我和他頂嘴,他就把本子丟在地上,然後一不小心,他把腳踩上去了。”

我看著那還依稀浮現的腳印,有點壓抑,但隻能沉默。

“我就不明白了,我去補習家教好幾個小時才花這麼多錢,而他去請客吃飯也要花這麼多錢。我從初中以後他就沒有管過我了,現在我好不容易上了軌道,他又覺得我已經好了,就不用來了。他怎麼能這樣呢?”

“那你今天怎麼來的?”

“我連續節約了兩周的錢,來這裏。”

“哦,你告訴我,你覺得我們的谘詢或者說我們的合作有效嗎?”我已經變成了一種極度歡快的聲音。 [孩子處於情緒激動狀況時,我們需要轉移話題,調整孩子的情緒。]

“當然了,我最大的收獲是我能清楚地知道我的目標是什麼,並且我很清晰地知道隻要我按照方法就能得到它,最重要的是,我有力量了!”

“那我們就用這些力量來加油吧!我會繼續給你這些力量,我們的谘詢也可以一個月一次,你也可以來為我們工作,比如說工作多少小時就可換一次谘詢。革命戰鬥有很多不同做法,是不是?”[不要給孩子找客觀原因,而是鼓勵他自己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問題。]

雖然我這樣說,但林業畢竟不是小孩了,他很難因我所說的隻言片語而興奮起來。因為我非常清楚,這不僅僅隻是他爸爸的一個決定,而是對他的一種不信任和漠視。這種感受,是對林業最大的傷害,也是對我最大的傷害。[父母忽視孩子重視和喜歡的事情是對孩子內心最大的傷害。]

教育是一件科學的事情,學習計劃需根據每個人的能力特點、性格因素來製訂,並且需要在不同時間段進行調整。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提高過程中會出現波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預測波動,以給他一定緩衝。這就如同運動員的教練,運動員們在項目上的實際能力都超過教練,但他們需要教練作為第二雙眼睛觀測自己,以達到提高的目的。

很多父母總在孩子出現問題之後才想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問題剛剛獲得解決後又立即停止了調整,於是很多好轉後的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又會下滑,這些都是成長中出現的正常曲線特征,所以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長時間來關注。

那是我最後一次和林業在一起,直到今天,我還是在找他,一直在等他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