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論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3 / 3)

為了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必要一方麵鼓勵民間資本介入,另一方麵形成公眾參與和監督的機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需要大量投入,僅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要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這一領域。此外,要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形成公眾參與和監督機製,形成社會一致的環保行動(如資源回收、文明消費、節水節能、保護野生動物、環境綠化等)。

(四)城鎮化過程中公用事業建設的資金籌集

城鎮化過程中,農民會持續不斷地進城。如果今後每年提高城鎮化率1個百分點,那麼30年後,即到2039年,中國城鎮化率可以從2009年的46%上升到76%。要知道,每年提高城鎮化率1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年有1000多萬人進城,其中包括青壯年、老人、少年、兒童。要蓋多少房子,辦多少學校、醫院、文化設施,還有水、電、氣、暖供應……“土地財政”走到了盡頭,“地方債務”也難以承受,公用事業建設如何籌集資金呢?

為了籌集城鎮化過程中公用事業的建設資金,有必要建立公用事業投資基金,大力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城鎮化過程中,建立公用事業發展投資基金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在中國,可以由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作為牽頭發起人,適當投入財政資金,基金投資人包括金融機構、社保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然後發行金融債券,即“中國公用事業發展債券”,吸引民間資本。一旦民間資本紛紛進入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共建設領域,參與公用事業的建設,城鎮化就可以順序推進了。

(五)人才建設

人力資本存量不包括在GDP指標內,但卻是比GDP總量更能說明問題的指標。中國人力資本存量是不如西方發達國家的,因為人力資本存量是人口數量與人均技術水平的乘積。要做到人力強國,必須大力培養各級人才。為此,我們應當從何著手呢?

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和吸納國外留學的人才,有必要及早形成教師和研究人員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的機製。關鍵在於要尊重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創新精神和辛勤勞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要減少行政幹預。要有適當的激勵機製,要發揮協作的潛力。

(六)通過民間消費的增長,走向經濟的良性循環

以投資為主,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這隻表示中間需求的擴大。靠出口拉動經濟固然是最終需求,但過分依賴出口,卻會使我們受製於人。促使經濟走向良性循環,必須先做到投資和消費並重,然後主要靠民間消費的增長拉動經濟。如何做到這一點,關鍵何在?撬杆何在?

為了擴大民間消費,有必要增加廉租房、平租房、平價房的供給,同時讓農民得到房產證。政府承擔廉租房供給任務,政府支持平租房、平價房的建設,這樣就能減少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不足。同時,讓農民得到房產證,可以抵押、轉讓、出租。農民有多餘住房可以出租,這既可使農民有經常性的財產性收入,擴大消費能力,又有助於緩解城鎮居民住房需求壓力,還可以讓農民“帶資進城”,自行創業。上海市嘉定區和山東威海市的農村住房製度改革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七)使有限的耕地產生更大的效率

中國耕地有限,而有些耕地由於各種原因,畝產量低下。加之,農民工外出,或有些遷居城內開店開作坊了,種田人手不足。這問題如何解決?要改良耕地,使單位麵積產量提高又需要大量投資,錢從哪裏來?這些都要從長計議。

為了使耕地產生更大的效率,有必要逐步推進雙向城鄉一體化。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一體化都是雙向的,中國現在隻在浙江義烏市有試點,遲早也應由單向城鄉一體化轉向雙向城鄉一體化。這可以鼓勵城市中企業和投資者“帶資下鄉”,經營現代農業,發展物流產業。這樣,農業經營的效率會上升,有限的耕地可以提供更高的產量。

總之,民間蘊藏的極大積極性正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動力。可以深信,隻要采取有利於調動民間積極性的措施,讓民間積極性發揮出來,無疑將會形成新的創新高潮和創業高潮,中國經濟必將以新的麵貌展現在世人麵前。

(2010年11月27日在北京大學“經濟學理論和中國道路”研討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