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幾個問題(1 / 3)

一、調結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是調結構。

應當樹立這樣一個觀點:GDP總量固然重要,但GDP結構更重要。GDP結構的合理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也表明技術前進的方向。能真正代表一國的國力的,不僅是GDP總量,而更重要的,是GDP的結構。

我們不妨以鴉片戰爭時期為例。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和英國相比,中國的GDP總量比英國大很多,但GDP結構卻沒有英國合理。中國龐大的GDP總量主要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是糧食、茶葉、棉花等農產品,還有手工製造的各種棉布及其他產品,包括絲綢、瓷器等。而進行工業化革命已經半個多世紀的英國,它的GDP包括了鋼鐵、蒸汽機、火車、輪船和各種機器設備;以棉紡織品來說,英國是機器生產的,英國工藝品的質量是世界先進的。這樣一比,不難發現英國的GDP總量雖然不大,但結構是合理的,符合當時技術前進的方向,這決定了英國的國力走在世界前列。

人力資源也有結構性的問題。同樣以鴉片戰爭期間為例。那時,中國的人力資源豐富,因為人口總量大,但結構不行。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農民和婦女都是文盲,而知識分子中,大多數人以讀四書五經為主,一心想考科舉,他們不懂經濟管理,對科學技術也是門外漢。而英國當時的情況是:工業化革命之後的幾十年來,初等教育普及了,中學教育質量提高了,大學教育進一步發展,技術教育也推廣了。這樣,英國每年培養出不少科學家、工程師和懂得經濟管理的專業人才,而且熟練技工不斷增多。中英兩國人力資源結構的差距不言而喻。

可見,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調整結構,包括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人力資源結構。我們不僅要成為世界製造中心,而且要力爭成為世界創造中心。這些都同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有關。我們要成為人才強國,首先是人力資源的結構要合理。兩天前,我到楚雄考察時發現,楚雄正在集中力量大辦職業技術教育,想把楚雄打造成為職業技術人才和熟練技工的輸出基地。我覺得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也符合當前的產業調整方向。

二、擴內需

要保證經濟可續發展,一定要擴大內需。這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靠出口。民間消費應該是帶動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方麵,但這隻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有所重視。當前我們必須擴大內需。

首先,要不斷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包括提高工資水平,提高農民收入。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提高國家對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和對農民的各種補助標準。

但真正實現努力擴大內需,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在哪裏?關鍵是要找著幫助農民增收的撬杆。撬杆又在哪裏?在於給農民發產權證。這是擴大內需的好辦法。發給農民的產權證主要有三項:1農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權證;2宅基地的使用權證;3房產證。就拿房產證來說吧。今年我帶了全國政協經濟委的調研組到一些省市調研。在農村和農民座談時,農民反映道:城鎮土地是國有的,城鎮居民祖傳的房子有房產證,新購的商品房也有房產證;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但農民祖傳的房子沒有房產證,新蓋的房子也沒有房產證。所以農民意見很大:為什麼國有土地上的住房有產權證,而集體土地上的住房卻沒有產權證!

農民的住房沒有產權證,會產生什麼問題?農民說:想抵押,房子不能抵押;想轉讓,沒法轉讓;想出租,出租也難,因為沒有房產證,租金不高,而且還有風險。什麼風險呢?租出去的房子,如果租房者不付租金,或以後一直住下去,因為沒有房產證,打官司也糾纏不清。麵對這樣的窘境,農民隻能用一把鎖將房門鎖上,帶上家屬外出打工。於是,就出現了“兩個老鼠的故事”。什麼叫“兩個老鼠”呢?上鎖後,房子變成老鼠窩了,這是“第一個老鼠”。進城後的農民,兩手空空,因為家裏的房子不能抵押貸款,於是就隻能租人家的地下室住,這就變成了“第二個老鼠”。還有更糟糕的,上鎖後的農民住房,被人家私自撬開後,變成了堆放炸藥的場所、地下鞭炮加工廠,有的住房還被用來煉地溝油、聚眾賭博,甚至從事賣淫嫖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