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製的推廣不也如此嗎?沒有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沒有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的召開,股份製能迅速推廣嗎?民間的積極性能這樣迅速地迸發出來嗎?
無論農業承包製的推行還是股份製改革的進展,都使蘊藏於民間的極大積極性發揮出來,並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使民間積極性轉化為億萬群眾的自覺行動,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證實了這一點。
不可忽略的是:政府在這方麵的作用是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發現
發現是指發現民間有積極性,關鍵在於體製條件是否具備。隻要具備了體製條件,民間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並發揮出來。
(二)引導
由於蘊藏於民間的積極性具有自發性,所以需要引導。政府引導民間積極性,實際上是對民間積極性的一種愛護,不要讓它受到誤導而遭到損失。
(三)扶植
對於因民間積極性迸發而出現的一些新生事物,例如為適應林權製度而產生的林業專業合作社,政府應當加以扶植,包括在融資方麵給予支持。
(四)推廣
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予以推廣,這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五)規範化
不規範化,就不可能使民間積極性所取得的成果進一步成長,這方麵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股份製的推行促成了《公司法》、《證券法》的通過。
二、下一步經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若幹重大課題
下一步經濟發展中,包括“十二五規劃”,甚至包括“十二五”以後的連續幾個五年規劃,都有若幹重要課題需要研究,需要解決。下麵分別予以說明。
(一)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
要實現經濟轉型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以及為了增加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應當加大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力度。問題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都是在長期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實現的。我們能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目標呢?
為了加速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有必要通過扶植優秀企業和完善資本市場。優秀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製企業和民營企業,所有這些企業,都是中國的企業,都是民族企業,要一視同仁,調動它們創新的積極性。凡是在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麵作出成績並且有巨大市場潛力的,都應得到支持。同時,資本市場要繼續完善,形成完整的資本市場體係,使優秀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資本市場。
(二)就業問題
在西歐國家,一般隻要年經濟增長率達到3%,就業就不會發生大的問題,而中國2008年第四季度的資料表明,如果年經濟增長率降到6%左右,失業問題就嚴重了,農民工就回鄉了。為什麼?關鍵在於中國農村勞動力不停地向城市流動,而西歐這種情況在很多年前就結束了。西歐工業化已二三百年,農村多餘勞動力已釋放完了。今天西歐國家農業人口隻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幾,他們有自己的家庭農場,有住宅,城鄉生活條件一樣,社會保障覆蓋全社會。那裏的農民是不會進城打工的。中國則不同。農民為了增加收入,為了取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待遇。他們一有機會,就想進城找工作。今天出來的農民工,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同上世紀80年代出來打工的農民工不一樣了,他們認為自己根不在農村,心也不在農村。就業壓力始終存在,那麼,當前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撬杆究竟在哪裏?
為了緩解就業問題,有必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支持微型企業。民營企業是吸收新增就業的主要場所。認真落實“非公經濟新36條”,實現公平競爭,放寬市場準入。全國1000萬家中小企業、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隻要生意好做了,每家中小企業多雇幾個人,每家個體工商戶多增加一、二個幫手,全國一下子可以增加幾千萬人的就業崗位,可以大大緩解就業壓力。對於雇工人數少、資本少的微型企業,要大力扶植。微型企業是指雇工十幾個人以下,創業時的資本金10萬元以下的很小很小的企業。要采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如減免稅費、解決融資問題等,將增加大學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庫區移民、殘疾人的創業和就業。
(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曆史經驗,“先發展,後治理”模式或“邊發展,邊治理”模式,都是有害的,而且也是不經濟的。中國必須走出一條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首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但經費來自何處?怎樣才能使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