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放手讓孩子選擇,可以提供意見,但是不要替孩子做決定,他買得合適,自然積累了經驗;買得不合適,也是一個教訓。
3.怎麼買?
如果孩子準備進行大宗消費,是選擇從父母處貸款呢,還是選擇自己削減其他支出,為自己的消費計劃攢錢呢?
可以和孩子一起算算帳,讓他權衡一下自己要買的東西是否值得支付不菲的利息或者降低生活品質。
孩子一旦決定貸款,和父母簽訂貸款協議,父母就要嚴格遵守貸款協議。孩子沒有及時還貸,父母就有權扣押商品或者提高利息。如果孩子多次貸款,父母還可以給孩子建立信用等級,根據孩子的信用等級提高或降低利率,甚至可以拒絕給信用等級過低的孩子貸款。在這樣貸款還款的過程中,孩子就能認識到誠信對於一個人是多麼重要,這就是最好的誠信教育。
三年級學生暖暖準備了一個旅行小賬簿,和媽媽一起旅遊,並即時記錄各項支出。旅行結束後一算,竟然花了10307元,遠遠超出她們的預算。於是娘倆就對照暖暖的記錄做反思。交通費無疑是此次旅行的最大花銷,從省錢的角度出發,暖暖覺得可以用火車代替飛機,如此一來就能省去1656元(相當於兩張成人機票)。但她又進行了假設,她發現多花這筆錢卻節省了至少60個小時,同樣的9天時間可以多逛至少三個景點,而這三個景點帶給我們的感受是金錢難以衡量的,所以在時間受限的情況下,乘飛機相對是最合理的。而真正能節省下的是減少旅行中的購物,尤其是衝動消費,這筆昂貴的費用是完全可以省去的,暖暖和媽媽都非常後悔自己沒有貨比三家,理智消費。
4.讓孩子知道,買東西有時可以討價還價,不是對方要多少,你就給多少。
帶孩子去農貿市場或者逛逛早市、夜市、路邊攤等。家長可以給孩子示範一下怎麼討價還價,然後讓孩子自己試試。還價的分寸和策略,孩子一定會在實踐中拿捏得逐漸到位的,這不僅是口語交際的訓練,還能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三、讓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
我們財商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追求節儉少花錢,而是要爭取用最少的金額換來最多的“價值回報”(而它往往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學會計劃、取舍、權衡、反思,才是我們財商教育的目標。
我有一個朋友去香港工作了一年,她向我推薦了一個手機記賬APP。她說,因為香港消費高,如果不養成記賬的習慣,都不知道錢是怎麼花掉的。可見,如果不記賬,大人也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的每一分錢都花在了什麼地方,更別提孩子了。
記賬是理財的第一步,通過記賬對自己的消費進行反思,才能更好地進行理財。就像我的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的那樣:“記賬是個好習慣,能夠讓我管理自己的支出,因為要記下來,所以我每花一筆錢都要過一下腦子,不能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四、讓孩子參與家庭支出。
如果家庭有記賬習慣,家長可以向孩子公布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賬目,這樣便於孩子了解家庭財務狀況和每個家庭成員的消費情況,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
遇到家裏有投資或者消費行為時,讓孩子參與討論,發表意見,這樣孩子既可以獲得一些理財知識,還能感到強烈的主人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