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就有一位學生家長讓孩子在暑假中做了一周的“管家”。這件事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寫成了作文,細致地描述了自己當“管家”的經曆:小姑娘剛拿到1000元錢的時候心裏美滋滋的,可是沒想到,今天交了電話費、物業費、水電費、燃氣費,明天又要給汽車加油,後天還要去買看望奶奶的禮物,這還不算每天的夥食費。一周結束後,給爸爸媽媽交賬的時候,孩子忍不住說:“不管不知道,一管嚇一跳,原來一個家庭一個禮拜有這麼多支出。看來,以後我一定得勤儉節約了。”
“耳聽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有了實踐體驗,孩子自然就懂得了量入為出,勤儉持家。
五、壓歲錢做好儲蓄和投資。
相比每月的零花錢,孩子的壓歲錢屬於大宗“收入”。有的孩子對於家長每年霸占自己的壓歲錢相當不滿,也有些家長會給孩子建立一個賬戶,把壓歲錢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
對於壓歲錢的歸屬問題,家長可以讓孩子通過記錄和觀察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知道在他們收到壓歲錢的同時,家長往往也有相對應的支出。壓歲錢實際上是家長的錢“換”來的,但是名義上這些壓歲錢又是給孩子的,所以這筆錢的支配權應該歸家長和孩子共同所有,需要雙方商議,協定支出,做好記錄。
比如一個孩子過年一共收到了17000元的壓歲錢,家長通過多方調查比較,最後用3000元為孩子購買了一份集儲蓄、保險和投資三項功能為一體的保險,5000元以孩子的名字開了賬戶存成定期存款,6000元是孩子學習古箏的學費,1000元用來捐款,2000元用來作為旅遊基金。
在買保險的時候,家長和孩子貨比三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在存錢的時候,孩子知道了定期收益更高,活期取錢更方便;1000元的捐款教會了孩子心中有他人;2000元的旅遊基金讓孩子開拓了視野……
看似是簡單地分配了壓歲錢,其實是孩子在跟家長學習規劃人生啊。
六、親情不能為了規則消失。
我們一直在談跟孩子製訂規則,執行規則,家長卻不能將對孩子的愛也變得生硬冰冷起來。生日禮物還是要送,外出就餐也可以有。孩子有需要我們讚助的時候,不要一口回絕,且聽聽他的理由,如果他可以真正說服人,打動人,追加一些“投資”也未嚐不可,前提是,心不能太軟。
有一次,我們寫作文,寫到爸爸的愛,有個孩子寫到了一個細節:父親偶爾會給孩子一些“驚喜”,一張嶄新的20元人民幣,幾個連號的1元。如果家長能定時定量給孩子零花錢,那麼這點“碎銀子”就是孩子的意外之財,也算是給孩子的一點“福利”,可以讓理財計劃更溫情、更有人情味。
還有一個孩子,他們家玄關有一個存錢罐,平時爸爸媽媽和孩子會將錢包裏的硬幣都投進去,算作一個小小的家庭夢想基金。大多數情況下,這筆錢隻進不出,但是如果孩子有比較大的消費,平時的零花錢不夠,孩子就可以提出請求,並寫一份簡單的可行性報告,告訴家長自己為什麼要動用這筆錢,會帶來哪些“回報”等等,經過全家正式討論,就可以動用這筆家庭夢想基金。
留給孩子金山銀山,孩子也會有花完的一天,讓孩子在理財中獲得生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比直接給孩子財富更有用。我們進行理財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成為守財奴,成為金錢的奴隸,恰恰相反,是讓孩子能夠不為金錢所累,享受財務自由,最終享受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