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零花錢本應該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愉快的約定和互動,但有的家長喜歡將零花錢與孩子的學習、表現掛鉤,這樣也許會激勵孩子,但對因做錯事而遭受“經濟製裁”的孩子而言,更多的感觸是沮喪和委屈。孩子犯了錯誤本身就會受到批評或者懲罰,再因此克扣孩子的零花錢, 那不就成了雙重懲罰了嗎?
如果家長一定要利用零花錢來約束孩子,那我建議一定要得到孩子的認可,隻針對一兩項內容進行約束,這樣才能保證合同落到實處,否則孩子辛辛苦苦努力了一個月,零花錢最終被扣得所剩無幾,下個月他還會繼續遵守約定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二、教孩子花錢。
這裏說的花錢是指讓孩子學會購買真正需要、性價比高的物品,避免衝動消費、重複消費、炫耀式消費等等。
1.買什麼?
教孩子知道買什麼,首先應該教孩子列購物清單和記賬。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從超市買回本來沒打算買的東西的經曆,因為超市的陳設、路線、購物車、播放的音樂等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刺激消費的。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購物前列一個購物清單是很有必要的,寫清楚需要買什麼東西,這樣既不會遺忘,也避免了衝動消費。
記賬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利用賬本和孩子一起分析上個月他買了哪些東西,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理智的消費,通過這個過程讓孩子逐漸學會理智消費。
就像有一次我和兒子逛街時,他強烈表示想要再買一個《植物大戰僵屍》的拚插玩具。我就翻開了我們的賬本,和他一起數我們買過了多少這樣的拚插,結果發現我們已經先後買了5套這樣的玩具。更重要的是,現在這5套玩具都被他棄置在一個大袋子裏,如同一堆廢泡沫。於是我問他是否仍打算繼續購買。他搖搖頭走開了。我想如果不是賬本的功勞,我要說服他放棄重複消費,恐怕得費不少口舌。
2.向誰買?
教孩子學會貨比三家。平時就和孩子一起關注信息促銷,理智地去分析哪家的性價比更高。
在超市或者商店裏,讓孩子學會對比同類商品的價格和質量,讓孩子選擇自認為物有所值的商品。比如買酸奶,同樣的品牌和質量,是買13元1.5升的,還是買11元1.2升的?這個時候就不能隻看價格,而是要看看哪個單價更低,更劃算。這不僅是一道簡單的數學應用題,更是教孩子怎樣購買性價比更高的商品的一個契機。
有一次在超市裏,兒子想吃彩虹糖。我們看見了鐵盒裝和塑料袋裝的兩種。孩子一看盒裝的才4.0元,塑料袋的要4.5元,他果斷地把盒裝的放進了購物籃。我提醒他,你是想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的糖果,還是更好的包裝呢?他表示想多吃點糖果。於是我們比較4.0元的彩虹糖(盒裝30g)和4.5元的彩虹糖(袋裝45g)哪個更值一些。相比之下,多花0.5元錢,能多吃到15g,也就是半盒的彩虹糖,這事兒多劃算啊!事後兒子總結:“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一定劃算啊。”
另外,帶著孩子體驗商場、專賣店、批發市場、網絡等不同的購物方式。孩子慢慢地會體會到:商場環境好,品質有保證;專賣店提供的服務更專業;批發市場的物品性價比更高;網絡購物價格很便宜但質量不能保證,等等。
有一次逛商場,兒子看中了一套憤怒小鳥的玩具,非常精美,愛不釋手,但是商場標價298元,就在他反複表達自己想要購買的願望時,我在手機上搜索了該玩具的網店售價讓他看,看完以後他拉著我快步離開了賣場,直到跑進電梯裏他才興奮地說:“媽媽,太好了,我們從網上買吧,這樣我們就省了將近200塊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