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能力拓展(4)(1 / 2)

比如,家長買回一本點評本的書,對孩子說:“寶貝,我今天買了一本書,叫點評本,我看了看,覺得咱們也可以做個點評本的書。你看,我也在裏麵點評了一下,你也再批點東西。批完了就可以在點評者下麵加上咱兩個的名字了。”

比如《愛的教育點評本》,上麵已經有了一些專家的點評,再加上家長、孩子的批注和感受,就是我們個性化的點評本了,至於怎麼點評,大人不用多說,孩子自然會對照專家的點評照葫蘆畫瓢。

鼓勵孩子像點評者一樣把自己的意見寫在旁邊,比如對人物的評價:自作自受;對語言的評價:文字絕美;對修辭的評價:妙喻;對情節的猜測:要轉運了?……

提要。

提要就是提綱。有的人不習慣這樣寫批注。其實這種批注方法能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使他的思維深刻又全麵,這就要求孩子在閱讀時不僅要注重細節,還要關注整體。現在有的老師讓孩子繪製閱讀地圖,也叫思維導圖。孩子不一定要畫得十分精美,關鍵是孩子能在掩卷之後,理出作者展開情節的脈絡、思想和文風等等,這對孩子來講是非常有益處的。

有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孩子喜歡讀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會在短時間內讀大量該作者的作品。你就可以問問孩子:“他寫的東西為什麼這麼吸引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著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或者是一個比喻句概括一下他作品的特點;還可以跟孩子談談彼此更喜歡該作者的哪部作品,為什麼等等。比如曹文軒,孩子說喜歡曹文軒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像一幅憂傷的水墨畫。這種比喻雖然不如大人的品評準確,但是也表述出了孩子對該作者文字風格的理解。

還有一種是對不同作家的比較,讀完魯迅的《朝花夕拾》和冰心的《繁星》、《春水》,用一個詞分別概括一下這兩部作品,或者說出魯迅的作品是什麼顏色的,冰心的作品是什麼顏色的,他們的文字是什麼樣的溫度。說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這些提綱挈領式的思考可以隨手寫在書籍的結尾或者扉頁,也可以寫在書簽上或者書籍中任何一個讓我們有觸動的文字附近。剛開始,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引導孩子從整體上品評作品。天長日久,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閱讀品味。

警語。

優美語句、典範引文、重要段落、新穎說法及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孩子都可以用符號畫出來,督促自己記憶、思考,也便於下次尋找。

在孩子們批注、摘抄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做出評價給出反饋,所有的評價和反饋都是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比如在全班共讀《夏洛的網》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在這句旁邊寫了批注:“草地濕漉漉的,泥土裏散發著春天的氣息。等芬趕上她的爸爸時,她的運動膠鞋全都濕透了。”孩子在這句旁邊批:我的鞋子和褲腿也被早上的露水打濕過。我就在班裏表揚她:能夠在閱讀的時候聯係自己的生活,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習慣,獎勵她一顆星!有的孩子讀到這裏:“芬不錯眼珠地看著這頭小小豬。‘哦,’她輕聲讚美,‘哦,看他呀!他漂亮極了。’”在旁邊批:漂亮的豬?不能想象!我就表揚他能在閱讀時有自己的見解。讀到《夏洛的網》的結尾,孩子被感動得落淚了,畫了個淚流滿麵的表情,我會誇他心思細膩,能夠對人物的命運感同身受。

孩子很少能在閱讀的時候關注語言形式,如果有孩子發現作品哪裏首尾呼應,哪裏埋個伏筆,哪裏欲揚先抑,我一定會在班裏大肆表揚:他有一雙火眼金睛,總能發現作者語言裏的秘密,真了不起!有時候我也會讓孩子們討論其他同學提出的質疑和見解。不要求孩子們答案統一,而重在拓展孩子們的思路,引導孩子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總之,我所做的就是從孩子的批注、摘抄當中找出那些對於形成孩子閱讀策略有幫助的習慣,給予表揚,孩子們往往會因為正麵的反饋和評價而重複老師表揚的那些行為,期望再次受到表揚,這就是老師幹預的作用,這種好的幹預家長完全可以做到。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所以在跟孩子一起批注的過程中,在翻閱孩子摘抄的時候,家長不要嫌棄孩子的想法幼稚,也不要埋怨孩子就寫了三言兩語。三四年級是孩子獨立閱讀的關鍵期,我們要細心嗬護孩子的閱讀興趣,不要總是打擊孩子。閱讀不是苦役,批注和摘抄更不應該是“硬性任務”,孩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能有所思索就很不錯了。

想讓孩子養成做批注做摘抄的習慣並且一直保持下去,家長就要在看到孩子的批注和摘抄時,及時鼓勵,熱情反饋。像老師一樣不斷給予反饋信息,可以是誇讚、建議、分享……用正麵的信息鼓勵孩子堅持下去。這個原則把握好,孩子的閱讀才能動力持久。

看到孩子談觀點,就誇他:“呦,你還挺有想法的嘛!”看到孩子談感受可以說:“你真是愛憎分明。”看到孩子聯係實際就誇他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看到孩子能找出精彩的文字就說:“你的語感真棒,都能體會到文字的精妙之處了。”家長這樣的評語是對孩子努力的反饋。你想,孩子常常閱讀、摘抄,卻得不到你的任何評價,他該多失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