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摘抄和批注關注的都是閱讀過程。我們現在不僅要關注這本書孩子讀完沒有,而且還要關注孩子在閱讀當中是如何思考的。不僅要關注孩子的閱讀數量,也要關注閱讀質量。不僅讓孩子找出好詞好句,還要讓孩子去品品好詞好句好在何處。不僅讓孩子跟隨人物的命運共同經曆喜怒哀樂,還要思考一下人物命運和性格之間有哪些必然的聯係。總之,盡量讓孩子的閱讀深刻起來,豐富起來,這樣的閱讀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會孩子理財
從零花錢著手培養孩子的理財觀。
讓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
讓孩子參與家庭支出。
壓歲錢做好儲蓄和投資。
親情不能隨著規則消失。
假期之前,我給孩子們推薦了一本書叫《小狗錢錢》,是講理財的。
開學後,我讓孩子們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沒想到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試著買基金了。”
我嚇了一跳:這孩子的家長膽子還真大,想必是做著讓錢打水漂的準備吧。於是我試探著問:“哦?做得怎麼樣?”
孩子得意地笑了一下:“目前小賺。”
讓孩子理財,是很多家長從沒想過的問題。家長們普遍覺得孩子能把學習搞好就不錯了,小小年紀,琢磨怎麼理財,簡直是笑話!孩子那麼小,染上一身銅臭味怎麼得了?
其實,理財不僅包括怎麼掙錢,還包括怎麼消費,怎麼投資,怎麼看待財富。事實上,理財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念,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小時候會理財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成為“啃老族”“月光族”。
那些抱怨孩子收入不少卻不會“過日子”的父母,往往是在孩子需要進行理財教育的關鍵時期沒有進行恰當的理財教育,甚至進行了錯誤的、糟糕的教育。
進行理財教育並不是一個多麼高、大、上的話題,誰又能不牽涉其中呢?與孩子相關的花費,甚至是家庭的一些消費、投資等都可以讓孩子參與,而培養孩子理財的最好起點就是從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開始。必須提醒的一點是,在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之前,家長們應該達成共識。
有一個母親,和兒子約定每個月月初給他固定的零花錢,由他合理支出,一旦超支,自行承擔後果。例如,沒到月底錢花光了,媽媽不會多給錢買早餐。可是兒子花錢仍不知道節製,一個禮拜就把一個月的錢花完了。母親嚴格遵守約定,冷眼等著看兒子承擔後果,可是她驚奇地發現,接下來的日子裏,兒子不僅沒有餓著,反而還有多餘的錢買小玩具。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爺爺奶奶心疼孫子,私底下偷偷“接濟”孩子。做母親的哭笑不得,隻能跟老人溝通,好容易才說服老人以後不再“攪局”了。不僅是老人,家裏所有可能給孩子錢的親戚都應該拉入到統一戰線裏來,做到了這一點才能開始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
一、從零花錢開始培養孩子的理財觀。
生活中,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因為零花錢是孩子“收入”的主要渠道。但有的家長給孩子零花錢心中沒數,要了就給,這樣的孩子花多少錢也學不會理財,隻會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訂一個零花錢合同。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這對父母與孩子簽訂的零花錢合同的細節。
1.家長每月1日一次性給孩子80元零花錢,如果逾期不給,孩子有權催促。
2.零花錢的用途:買零食、買玩具、買文具、交通費、同學交往、買課外書等。
3.孩子如果提前花完零花錢,後果自負。
4.孩子要堅持記賬,家長作為資金提供方有權了解資金的走向。
5.鼓勵存錢。如果當月零花錢有結餘,獎勵5元。
6.遇到大宗消費,孩子可以和家長簽訂貸款協議,利息參照銀行利率,由孩子用零花錢分期還款。
經濟社會中很重要的一條公約就是契約精神,看似一份小小的零花錢合同,實則是一份契約。家長和孩子在合同中兼具權利和義務。這個合同既保證了孩子在一定範圍內有自由支配錢的權,同時也要承擔大手大腳花錢的後果,養成合理分配財富、適當儲蓄、及時記賬、合理使用貸款等良好的習慣。往大了講,孩子的誠信觀念、平等意識也在這樣一份小小的合同中萌芽生長。
至於每個月給孩子的零花錢數量,家長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預算,參考孩子的其他同學以及當地的生活水準定出比較合適的數額。原則是這個數額應該“不太富裕”,否則孩子花起錢來毫無壓力,無法達到讓孩子理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