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朗讀時,不要認為文縐縐的語言孩子聽不懂,非得畫蛇添足地解釋一下,實際上對孩子來講,書麵語和口頭語是一樣陌生的,可以一樣接受的,你解釋得不美,反而不利於孩子學習語言。所以在給孩子朗讀的過程中,孩子如果不發問,家長就一直讀下去。要知道,我們學習詞彙很少是從字典上學來的,一般都是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的,家長不要總是用自己的語言破壞圖書的語言,孩子的語感就是在聽、說、讀、寫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建議大家在陪孩子閱讀時,不要夾帶很多個人的解說。
家長的閱讀是有溫度的,親子共讀的美妙就在於不管家長的普通話是否標準,在家長為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孩子感受著家長懷抱的溫暖,感受著家長平和的氣息,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家長對他的愛。
關於閱讀交流,鬆居直先生有過很精彩的論述,大意是說,家長常常以為提問就是交流,比如:這本書講了什麼故事啊?語言是否優美?有什麼好詞好句?故事講了什麼道理?對你有什麼啟發?故事的主人公有什麼特點?他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這樣的問題可以列上好幾頁,因為大人都是提問高手,可是孩子喜歡這樣的提問嗎?
可以設想一下,當你讀完了一本書,正回味無窮,想找人談論一番感想的時候,一個朋友打電話過來讓你談談讀後感,你肯定非常興奮,會立刻口若懸河地把自己的感受跟朋友表述一番。但是如果你每次讀書,這個朋友都打電話來讓你談讀後感,你的閱讀還會那麼愉悅嗎?你還會繼續喜歡這個朋友嗎?很多時候,我們的家長就是這樣的“朋友”啊。
那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什麼呢?家長可以在閱讀時停下來引發孩子的思考和表達,盡量不著痕跡地,帶入性強地,不需要特別長的時間思考地,張口就來,問過了繼續讀,這樣能保障孩子的思維和閱讀體驗不會斷線。盡量問這種問題:“要是你,你去不去?”“公平不公平?”不管去不去,公平不公平,孩子說完了,家長接著讀,別問為什麼,因為家長已經起到了提醒孩子思考的目的了。家長千萬不要故事讀了一半,正精彩呢,忽然問:“你覺得這個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人物生死未卜呢,忽然問這麼一個問題,孩子一定非常討厭,當然不想搭理家長,隻會催促家長:“讀唄,別問了。”即使孩子當時回答了家長的問題,這種交流也是低效的,因為他心不在焉,他更關心情節的發展。這種低效的交流還不如家長讀一半借故有事走開,讓孩子自己讀剩下的一半。等讀完之後家長可以假裝好奇地讓孩子講講後麵的內容。
讀書過程中和結束後,家長還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互動。比如:你可以跟孩子一起複述故事,和孩子角色扮演,或者和孩子一人讀一句,續寫故事,改編故事,創作自己的圖書。王鋼老師曾在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對《綠野仙蹤》的故事進行了角色扮演,簡單一個小遊戲,讓孩子經曆了對故事的記憶、理解和表現,這樣複雜的心理過程,孩子卻覺得輕鬆好玩兒,這就是很好的閱讀互動。
如果家長和孩子沒有時間一起閱讀,也可以在各自讀完以後,像兩個大人一樣交流一下閱讀體驗,三言兩語的,或者是對書的評價,或者是對語言的論述,或者是對人物的認知,家長要低姿態地跟孩子溝通,而不要居高臨下地提問。舉個例子:一本書家長讀了以後感覺故事很老套,但是語言很精彩,該怎麼跟孩子溝通這個問題?“你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嗎?語言寫得好不好?”這跟剛才的“好朋友”式的提問沒有區別。其實家長可以這樣說:“這本書我也看了,我怎麼覺得故事似曾相識呢?我們是不是讀過類似的什麼故事,我想不起來了。”“我有一點想不明白啊,這麼簡單的故事,怎麼可以成為名著呢?”家長要真誠地跟孩子溝通,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孩子完全可以認為這個故事很新鮮,他也許還能說出他認為有新意的地方,也許不同意你的說法。我們要有包容性,允許孩子跟我們有不同的閱讀體驗。
三、借書讀,追著讀,更“香”。
如果孩子能從圖書館、朋友、同學那裏借到書,那就最好不過了。借來的書總是讓孩子非常急切地讀完,大人也是一樣。
還有一個小原則,給孩子買書,千萬不要一下子給他買一大堆,如果是係列書,那就一次隻買一兩本。如果是單本,一次買個兩三本就行了。數量太多,選擇的餘地太大,你精心選擇的書會被孩子翻了幾頁後就打入冷宮,道理很簡單:來得太容易,所以不珍惜。
四、創造閱讀氛圍,讓書香彌漫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