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猛開精神”吧。在鄂爾多斯煤老板們的路子不外三條:第一,從院子裏、草場中不經意挖出了煤;第二,通過國營煤礦的改製,成為控股人;第三,外來的投資客,在行情不好的時候低價收購了煤礦。
筆者的這位朋友,發跡之路比較低端,屬於第一條。他原本是牧民,讀過幾年小學,某次無聊,在院子裏刨土玩兒,結果挖出了煤,接著神話般變成了富翁。當然,如果他小富即安,碰到行情不好的時候甩手一賣,恐怕就沒有今日的他了。事實上,那些沒扛住冰冷行情,賤賣掉煤礦的礦主,真得有一個看淡錢財的心靈,不然……曾有一位礦主,以不到3000萬的價格賣掉了一座煤礦,過了一陣子,有人說那位接盤者把煤礦再度轉賣,但是買家給了一億元,因為此時行情已經看漲了,呃,這老哥一聽,氣的七竅流血,掛了……
這些段子聽起來或搞笑或荒謬,但無一例外都挺粗鄙,也許是他們確實比較低端?可是高端的控股者似乎也不見得多麼溫文爾雅。一個通過國營煤礦改製而成為煤礦所有人的礦主,曾在當地一家夜總會和老板置氣,次日帶人來砸場子,砸完了叫夜總會老板過來,問問他重新裝修得多少錢,老板說十萬,礦主放下十五萬。裝修好了之後,礦主又過來砸場子,再問重新裝修要多少錢,老板說,二十萬,礦主放下二十五萬。再次裝修,再次砸場子,如此三次,總算消了氣。筆者聽說這個段子的時候,一方麵覺得這礦主粗鄙,另一方麵覺得他真是個“小心眼”啊。
生活,要繼續
鄂爾多斯就是如此奔放,滿眼的礦山和城市的種種,給來訪者和筆者這樣的八卦愛好者的感覺是,它可能確實已經極其富庶,但尚未擺脫粗糲。
可是,這並不影響鄂爾多斯人在北京城的圈子裏成為傳奇。關於他們買房置地的傳聞如此之多,難辨真假,筆者謹以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兩個鄂爾多斯人買房的段子。
家產三百萬算窮人,這就是他們的貧富標準。由此可知,在北京城裏買房的鄂爾多斯人,沒個幾千萬上億的身家,根本不好意思出來“丟人”。筆者的一位朋友是國內有名地產品牌的銷售經理,某次飯局,他講了個小故事:2005年,他們新開了一個盤,但是由於地處東四環外,而且定位於精品豪宅,一時間看得人多,掏錢的人少。直到這天,售樓處來了兩個客戶,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走近了能聞到酒味,看來中午沒少喝。但是紅撲撲的臉色看著又不像酒醉之後,倒像是高原紅。後來才得知,這二位來自鄂爾多斯。兩人醉眼朦朧地看了看沙盤、樣板間,高個子說,我來一套140平的;矮個子說,那我來一套160平的;高個子看了矮個子一眼,那我來200平的;矮個子也不服輸,最大的多少平,我來一套;筆者的朋友被他倆逗樂了,這二位真是來說相聲的吧。
他想著,反正今天閑著沒啥事,看看熱鬧也挺好玩,就說,我們這最大的是260平米的複式。話音剛落,矮個子說,行,就這個,給我來一套;高個子似乎落了下風,不一會兒工夫,他說,我來兩套。矮個子這下有點生氣了,我來一層……
朋友一看這架勢,沒完了,趕緊勸架。二位別著急,我們這兒房源充足,好房子其實也未必就在價錢上,還有樓層等因素……話沒說完,矮個子說了,最好的樓層,最大的麵積,我來兩套;高個子還要說,朋友趕緊插話,這樣吧,看得出來二位都是有實力的客戶,我給二位分別推薦我們最好的戶型、最好的樓層、最大的麵積,二位也別爭了,在我們眼裏,你們都是財神爺……
如此一來,兩人都有了台階,也都有了麵子,更重要的是,筆者的朋友隻是說了個客套話,怕他們打起來,沒想到二人分別打了電話,少頃,兩個小跟班從外麵各拉著一個行李箱進來,一手交錢,一手收房,每套260平米,均價300萬,要知道,當時繁華地段的高檔公寓也不過一萬多一平米。
熱乎乎的段子,不如熱乎乎的人來的實在。富豪究竟是神馬?讀罷這些人的故事,您心裏大概也有個數,野馬?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都有場地了,不能野著來了。白馬?不是每個人都有投胎的技術。黑馬?這條路倒是挺寬敞,但是要有演技、要有OPEN的人脈主義精神、要有意外繼承產業的電視劇式人生。也罷,那就剩下落馬了?你我本不是神馬,談何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