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麼多,其實筆者無非一句話:看看熱鬧,圖個樂子,閑下來想想,想不開的話就闖闖,想開了,那就像筆者一樣,喝喝酒,聊聊天,寫寫書,過過小日子。孔聖人曾曰:生活still,要繼續的嘛……
本章總結:淡定派與蛋疼派
誰是淡定派?淡定的人是淡定派;誰是蛋疼派?自己淡定,別人聽著蛋疼的是蛋疼派。
2000年,有一套名為《品讀中國》的書,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裏賣的還不錯,之後五年內印了四萬多套,每年的銷量保持在五千套左右。又兩年,這本書的作者在央視的一檔欄目中大侃“三國”,就像今日筆者在這裏大侃富人的故事一樣,放浪形骸,東拉西扯,竟然一下子火了,此人名叫易中天。
火了之後,四個月內,那套書的銷量就超過六萬套,很快,易中天的版稅收入達到了2000萬元。
緊隨其後,性格外向、人氣與錢財雙豐收的的易中天老師,成功地將“老師”這個名號顛覆了,可謂老師再也不窮了。
那麼,易中天是怎麼登上《百家講壇》的?難道就是因為他能言善辯,會用現代市井的方式講莊嚴的曆史故事嗎?
某次飯局,央視的某位製片人經過朋友推薦,認識了易中天,不久雙方約談,試講,易中天張口就是段子的風格,正是製片人苦苦尋找的。這要歸功於易中天當過中學老師的經曆,他是一個喜歡讓學生們笑開懷的老師,講故事是他的強項。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人到晚年才大紅大紫的“講課明星”,其內心世界也非常正派,隻有正派的人才能用輕鬆淡定的態度遊走人生,調侃百態,反正錢也掙了,名也出了,還帶出了一股“國學熱”。發達之後的易中天,最終還是回到了他的書齋,繼續當大學教授去了。
易中天是淡定派。相比較而言,另一位“小清新”就談不上淡定了,雖然她本人很淡定。這就是同樣因為在央視講台上娓娓道來的於丹老師。
於丹,人送外號“學術超女”,不管是什麼深奧或者晦澀不沾邊的事情,隻要讓她說一遍,瞬間就聯係上了,而且聽起來很有道理,她簡直就是再世菩提,點解人生啊。火了之後的於丹,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某學院副院長。
蛋疼派代表的,其實不止是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而是其背後的整個機構。還是以大學老師為例吧,這個例子比較安全。
中國的大學,大都開設下屬企業,俗稱校辦企業。進入市場化階段之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比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東大東軟等。近年來,這些校辦企業的品牌更是如沐春風,迅猛發展。
浸淫在商業大潮中的民眾自然是持有肯定態度,大家覺得係出名門的品牌值得信賴,可是與商業圈子裏的人們一樣,這些高校原本隻是教書授人的地方,現如今也因為喧囂的商業氛圍開始墮落了。
雖然在美國高校也具有孵化商業價值的作用,但人家大多是專注於技術創新,隻做技術方麵的工作,不會直接辦個廠子賣東西的。
好吧,筆者其實對我國的校辦企業也不是苦大仇深,當今商業席卷一切,高校的科研能力在下降,從商水平在提升,筆者也不好意思以衛道士的身份來譴責什麼,權當發泄一番憂國憂民的情懷罷了。
大學變成了商業搖籃,校長們則官員化,他們不以教育為核心,而是以權力資源與商業人物勾連,商人成為教授,教授成為商人。
清華大學在原來的企業集團基礎上改製而成國有獨資的清華控股,大學校產的經營者搖身而變,成了投資者,原來的資產全部劃入清華控股。具體的投資方向包括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命高科等尖端領域。
最有名的旗下控股公司則包括清華同方、清華紫光、誠誌股份等。總資產在短短數年之後達到了驚人的400億元。排名前20強的上市公司高管,大多具有清華大學背景,在中國商業圈子裏,這股力量一時無二。
可是,筆者不知為啥,總感覺隱隱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