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警告我們公司的每一個人,”美國塞文機器公司前董事長保羅·查萊普說,“假如有誰說:‘那不是我的錯,那是其他同事的責任。’如果被我聽到的話,我一定會開除他,因為這麼說話的人明顯對我們公司沒有足夠的興趣——如果你願意站在那兒眼睜睜地看著一個醉鬼坐進車子裏去開車,或者沒有穿救生衣,隻有2歲大的小孩單獨在碼頭邊玩耍——好吧!我是決不容許我們公司的員工這麼做的,你必須跑過去保護那個小孩才行。”
同樣的,不管是否是你的責任,隻要關係到公司的利益,你都應該毫不猶豫地去維護。因為,假如一個職員要想得到提升,公司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他的責任。要是你想讓老板知道你是一個可造之材的話,那麼你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積極地尋找並抓住每一個可以促進公司發展的機會,哪怕不是你的責任,你也要這麼做,因為公司的事情就是你的事情。
隻有主動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公司和老板負責、對客戶負責的人,才是老板心目中最優秀的員工。
把自己的職責範圍劃分得很小的人,通常對公司的事務缺乏熱情,這樣的人永遠也難以在老板心中留下好印象。
假如你總是推卸自己的責任,老板也許會看到你有某方麵的才華而暫時不會辭退你。但是在老板心中,你一定是一個不能夠委以重任的人。
任何時候,“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有責任感的員工的自我意識。
職場需要恒心和毅力
有些職員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不斷跳槽的人是有實力和發展前途的人,他們會因此而擔當重任。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遠非如此,而實際情況卻是,不少跳槽者往往是因為在工作上遇到了難題,自己焦頭爛額、無計可施,才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他跳槽的結果,往往給公司造成一定的損失。並且,這樣的跳槽者往往也不受新公司的歡迎,最後不得不再次跳槽,結果越跳越糟。
其實,這種沒有恒心和毅力的員工,任何一位老板都不會喜歡。所以說,恒心和毅力也是一個優秀員工應具有的職業道德。因為恒心和毅力往往能改變一個人的現狀,使他一步步到達輝煌的頂峰。
聽說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就是蝸牛。我很納悶:老鷹和蝸牛,它們是如此的不同——鷹矯艦敏捷、銳利;蝸牛弱孝遲鈍、笨拙。鷹殘忍、凶狠,殺害同類從不遲疑;蝸牛善良、厚道,從不傷害任何生命。鷹有一對飛翔的翅膀,蝸牛 背著一個厚重的殼。它們從出生起就注定了一個在天空翱翔,一個在地上爬行,是完全不同的動物,為什麼都能到達金字塔頂?
後來我才知道,鷹能到達金字塔頂,歸功於它有一雙善飛的翅膀。與鷹不同,蝸牛能到達金字塔頂,主要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執著精神。其實,人也是如此,堅強的毅力加上不屈的耐心,你就能獲得別人拿不到的果實,這就是你邁向成功的條件。
一、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去敲幸運女神的門
1823年,瑞典化學家柏濟力阿斯收到維勒的一封信,這位23歲的德國化學博士誠懇地要求拜師學習,柏濟力阿斯接受了這位弟子。維勒聰明敏捷,但卻缺乏鍥而不舍的精神,他做實驗很快,但比較粗心。柏濟力阿斯告誡他做實驗要把準確性放在第一位。
一年以後,維勒告別嚴師,回到德國從事化學教學與研究。1830年維勒在分析墨西哥出產的一種鉛礦石時,發現一種特殊的沉澱物,他斷定,這種鉛礦中有一種還沒有被人發現的新元素。非常遺憾的是,他沒有繼續深入研究,而是輕易地把它放到了一邊。
第二年,柏濟力阿斯的另一個學生、瑞典化學家塞夫斯德朗發現了這一新元素——釩。釩的原意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女神凡娜第絲的名字。
維勒非常懊悔,這一唾手可得的新發現從他手邊溜走了。他把事情的經過寫信告訴老師柏濟力阿斯,不久便收到老師一封風趣而意味深遠的回信:
“在北方極遠的地方,有一位叫做凡娜第絲——‘釩’的女神。有一天,來了一個人敲這女神的門。”
女神沒有馬上去開門,想讓那個人再敲一下,結果那敲門的人轉身就回去了。這個人對於是否被請進去,顯得滿不在乎。
女神覺得奇怪,就奔到窗口去瞧瞧那位掉頭而去的人:“原來是維勒這家夥!他空跑一趟是應該的,如果他不那麼急躁,他就會被請進來的。”
不久,又有一個敲門的人來了,這個人很熱心地、執著地敲了很久,女神隻好把門開了。
這個人就是塞夫斯德朗,他終於發現了‘釩’。
維勒缺乏深入鑽研精神,使他失去了一次重大發現的機會。但他記取了這一教訓,專心致誌地深入進行化學研究,終於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敲開了一座座女神之門,成為德國著名的化學家。
人生的旅途,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棘手的事情,而工作的成功,更離不開鍥而不舍與腳踏實地。作為職員,你要想在公司幹一番大事業,得到老板特別的垂青,最重要的是必須培養自己踏實、穩重的工作作風。
隻在這樣,你才能夠越過重重障礙,才能發揮出你所具有的一切長處,並且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自己的潛能,向著成功的目標邁進。否則,即使成功來到了你的麵前,你也會與它擦肩而過。
為此,你要牢記,隻有鍥而不舍,你才能敲開老板緊鎖的心扉,得到賞識與重用,從而到達成功之巔。
二、不要輕言放棄
卡耐基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成功的演講大師,可他並不是天生的演講家,麵對觀眾,他的恐懼也曾經不比任何人少。
為了不斷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他主動地與人交談,盡量讓自己在眾人麵前大聲講話,學著觀察每個人的表情、反映,總結自己講話時什麼地方被人讚同,什麼地方更吸引人,什麼地方令人厭倦,什麼地方能引起聽者的興趣……
與此同時,他開始參加學校舉辦的演講比賽,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他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敗。一連12次的失敗也並沒有叫他放棄,相反,他以更大的力量去對抗失敗。在家鄉的大河邊上,人們總會看到他瘦高的身影,不論是嚴冬,還是酷夏,他都在那裏不停地念著、講著。他講到激動處,便會奮力地揮手,有時還會大聲地叫喊出來。
有一次,當他正在練習時,被一位路過的農民看見了,以為他是瘋子,竟然跑去叫來了警察。
卡耐基深信自己必有出頭之日,而他在22歲時便隻身獨闖紐約市,當時他身上隻有500元美金,以及一份深信自己將會成為名人的自信。
卡耐基到紐約後做過演員,也做過小說家,但最後都徹底失敗。最後卡耐基隻得挖出自己曾經苦練的專長“演講”作為營生工具。他在哈蘭YMCA開班授課,利用晚上時間教授人們如何在公開場合流利地演講。
當時,美國的產業型態正值轉型期,小廠商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擁有大資金及眾多員工的大企業。這種大企業對於管理階層的人才可說是求才若渴,而卡耐基的課程剛好能夠幫助那些想一展才能的人們如何在眾多人中彰顯自己的獨特之處以吸引雇主注意。在此同時,卡耐基教授的課程有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