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正是靠著吃一些眼前虧、吃小虧的技巧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有人說劉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這種智慧和“心計”不是有勇無謀的人可以修煉到的本領。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會遇到這樣敵我的關係,但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做事都要有心計,能夠忍讓,懂得吃虧,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舍小是為謀大。
事先設想事情的每一個細節
當你需要為某件事情作決定時,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將要身處其中的情境,讓自己感覺到好像真的已經處於那種情境中一樣,然後問自己: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然後會怎樣呢?就這樣事先設想事情的每一個細節,直到把整件事的各個方麵都考慮得清清楚楚。
在一所大醫院的手術室裏,一位年輕護士第一次擔任責任護士,而且是做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專家的助手。複雜艱苦的手術從清晨進行到黃昏,眼看患者的傷口即將縫合,女護士突然嚴肅地盯著外科專家說:“我們用的12塊紗布,您隻取出了11塊。”
“我已經都取出來了,”專家斷言道,“手術已經一整天了,立刻開始縫合傷口。”
“不,不行!”女護士高聲抗議,“我記得清清楚楚,手術中我們用了12塊紗布。”
外科專家不理睬她,命令道:“聽我的,準備縫合!”
女護士毫不示弱,她幾乎是大聲叫起來:“您是醫生,您不能這樣做!”
直到這時,外科專家冷漠的臉上才浮起一陣欣慰的笑容。他舉起左手心裏握著的第十二塊紗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我們的職業與生命攸關,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必須關注細節,做一個細心人,做一個有良心的人。”
顯然,這位護士在作出決定時,是經過周全考慮的,所以她發現了重要的問題,雖然隻是一個微小的細節,但它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而外科專家也是在考驗護士這方麵的能力。
1981年春,日本核電株式會社敦賀核電站發生了事故,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事故導致該公司被迫停業整頓6個月,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它阻礙了核電的開發利用,產生了極大的負麵影響,使全體成員陷入無路可退的困境。
這事件的起因是核電站現場作業出現了失誤。當時,操作人員將核能發電所產生的帶有放射性的廢液從儲藏容器中轉移到其他的容器裏。 被汙染的導管需要清洗,操作人員將裝入清洗液的容器閥門打開進行了清洗。按照規定,洗滌時間為5分鍾,可是操作人員草率與馬虎,打開閥門後就放在那裏不管了。結果清洗液和帶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液混合在一起溢流到地板上,於是一場事故發生了。
近年來出現的礦山爆炸事故、航空飛行事故、火災、汽車廠家對已經售出車輛的召回、金融機構裏發生的諸多腐敗現象等等,既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損失又使其喪失了社會誠信。調查這些事件的起因不難發現,這些事故往往是由一些平時算不了什麼的小環節引起的。日常工作中看上去好像每天都在重複的事,大家都認為微不足道,於是逐漸變得漫不經心,這樣總有讓你倒黴透頂的那一天。
生活中的各種決定,都應該按循序漸進的規律,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踏踏實實地逐步進行,不可急於求成。
做事就怕一開始就在心中膨脹出一個很大的貪欲,這會使人變得浮躁,而不會腳踏實地。做人不能缺乏深思熟慮,任何馬虎都可能導致事業上的失敗。世上沒有天生的成功者,要想開創一番大事業,就必須充分思考,充分準備。
有很多人總是願意去關注那些大的事情、大的問題,而不願去關心那些細小的問題;認為它們太“斜,完全沒有必要在這上麵耗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等出了事故再後悔已經晚了,因此,對小細節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講,細節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最真實的考察。
做大事不要在小事上耗費過多精力
凡是有心計的領導都會掌握一個度,做大事時從不去過問一些可問可不問的細節,盡力去實現“隻管兩頭不管中間”的領導方法。
法國著名領導和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領導辦事不要在工作細節上耗費精力,對於具體細節問題,應放手讓下屬去做。領導大包大攬,不僅可能處置不當,而且會耽誤對重大事情的解決。當然領導在抓大事的同時也應保持對小事的了解。日本鐮田勝認為,麵對紛繁複雜的問題,領導應該首先找出屬於自己職責範圍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然後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一件一件地去處理。
美國前總統裏根是一位優秀的國家領導人,也是辦事精明的人。在美國,即使不支持他的人也承認,他在任總統期間取得了顯著成就。裏根的做事原則簡單明了,突出特點是精於決策,善於組織人才去實施決策。
裏根認為,他的作用是為政府指明方向,而不是一個不放手的經理人或謀士,他的日常工作都交給下屬去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這是裏根取得成功的要領之一。
裏根從不過問事情細節,但在重大事情上,他注重得到據以作出正確決策的足夠信息。在作每一個重要決策前,他都要求內閣秘書辦公室為其準備一份兩三頁的備忘錄,概要列出各種選擇及其利弊,並詳細說明那些內閣成員和高級助手在力主采取哪些方案,有關機關還準備了內容較詳細的文件,裏根對這些文件仔細閱讀並熟記,隨時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對問題進行辯論。他對聽取激烈爭論的不同意見有極大的耐心。就這樣,裏根依賴工作人員的分析,加上自己的判斷力作出決策,關鍵時刻還站出來向國會和選民發出呼籲,並提出某項計劃的戰略意見,以便求得支持。
裏根使他的設想成為現實計劃的第一步,是竭盡全力物色恰當的人員來輔助他。他曾對美國《幸福》雜誌記者說:“讓那些你能夠物色到的最出色的人在你身邊工作,授予他們權力,隻要你製定的政策得到了執行就不要去幹涉。”他對自己的職責有明確的設想,但也經常地、手段巧妙地作出妥協,避免糾纏枝節問題。
裏根之所以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人,就在於他深諳領導辦事之要義。正如尼克鬆指出的,“領導代表未來,代表方向”,而“管理隻代表今天,代表過程”。“領導不僅要正確決定什麼是應該幹的事,而且還要說服他人去幹這件事。”可見,領導辦事應當管而且必須親自管的是決策和推動他人去實施決策,而不是在辦事上事必躬親。
當今世界,由於科學技術的革命,社會化大生產的高度發展,即高度發展的生產社會化、科學一體化,領導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決策目標規模大、結構複雜、功能多樣、變化迅速;決策所依據的信息量大而多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新穎性、模糊性、隨機性,要求領導具有更敏銳的統帥全局的能力,製訂出未來戰略決策目標,至於決策的實施,則應放手由下屬即執行人員去具體執行,因為“真正的領導不是事必躬親,而在於他要指出路來”(美國管理學家米勒語)。而當好“指路人”的關鍵就在於集中精力辦大事,大事精明,方向才能明確。
領導需要集中精力辦的大事是決策的製訂和推動決策的實施。而禮儀性的迎來送往、事務性的日常活動、操作性的規章程序等,隻要不是與組織的大政方針直接相關的一切事情,對領導而言都是“瑣事”,都應盡量避免親自處理、親自裁決,不能因瑣事而幹擾領導對大事的全局性把握和決策。同時,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和取得預期效果,發布推動決策執行的指令,學習、調查和思考,也是領導必須親為的大事。
領導應該把所有不非要自己去做的工作交給部下和參謀部去做。領導應當處理那些常常引起他個人注意的問題,但是他在這方麵的精力和時間總是不夠用。
當然,不在工作細節上耗費精力並不是說不注意細節。作為領導應該事事都了解,但他又不能什麼事都去研究、都去解決。領導不應因為關心小事而忽視了重大事情。工作組織得好,就能使領導做到這一點。
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
如果一個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結果會怎樣?必然會有所建樹!
沃淪·哈特葛倫博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師,後來退休了。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你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鍾的時間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那些倒黴的人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混日子。他們的生活層次隻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就這樣,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餘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點一點地流逝。
幸運者與倒黴者之間的距離,並不如大多數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鴻溝。幸運者與倒黴者隻差別在一些小小的行為上: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兒,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在追求你想要的東西時,你必須與自己作比較,看看明天有沒有比今天更進步,即使隻有一點點。
隻要再多一點能力;
隻要再多一點兒敏捷;
隻要再多一點兒準備;
隻要再多一點兒注意;
隻要再多一點兒精力;
隻要再多一點兒創造力。
通常隻有遇到實際的狀況後,才能分辨你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個外科醫生,動手術時卻手腳笨拙,才說明你醫術不佳;如果你是一個廚師,人們無法知道你廚藝好不好,除非你準備了一頓讓人食不下咽的餐點,人們才會曉得。
評斷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師、消費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動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勝任這一個任務。你可以想盡辦法掩飾你的無能,並祈禱沒有人會發現你知道得很少、動作多麼不熟練,但終究你還是得麵對自己的無能,也必須自己想辦法修正。
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釋你為什麼長時間仍然無法勝任一項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麼都不知道,第二天你應該懂點兒什麼。第一次嚐試一份工作,你可能沒辦法表現得很完美,但經過一兩天的練習,你應該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別人可能也無法真正斷言你是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在實際的表現之前。隻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動機或企圖;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誠不誠實,值不值得信賴;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人們通常了解他們自己是不是欺騙了他人,如果自己連這點都不知道,就已經成為病態的騙子,行為上也會有嚴重的偏差。
不論你想追求的是什麼,你必須強迫自己增強能力以實現目標。
這就需要鑽研自己的領域,認真地研讀、仔細地觀看、專心地聆聽這行中頂尖的人物的言行舉止,並學習效法他們的作為。
勤加練習、勤加練習,最後還是勤加練習!絕不放棄學習的機會,而且一定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保持與這一領域的最新發明、最先進技術和最新研究的資訊渠道暢通,參加新的發布會、展示會、討論會或其他各種集會,敏銳地觀察相關的新趨勢、新發現,你會為從中發覺新的機會而感到興奮,這表示你可能已基於過去的努力而為未來發現了新的方向。你將會越來越傑出。
你擁有幸運的方法就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
專注地思考,作出更好的選擇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幾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選擇。在這裏,我們提出“一件事原則”,即專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能突破總是倒黴的困境。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至於因為一下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結果兩手空空,一身晦氣。
想取得成功的人不能把精力同時集中於幾件事上,隻能關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因為從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了我們的精力。
如果大多數人集中精力專注於一項工作,他們都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很好。
在對一百多位在其本行業獲得傑出成就的人士的商業哲學觀點進行分析之後,有人發現了這個事實:他們每個人都具有專心致誌和明確果斷的優點。
做事有明確的目標,不僅會幫助你培養出能夠迅速作出決定的習慣,還會幫助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項工作上,直到你完成了這項工作為止。人隻有確立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才能更專注地去實現它。
最幸運的人都是能夠迅速而果斷作出決定的人,他們總是首先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集中精力,專注地朝這個目標努力。
伍爾沃斯的目標是要在全國各地設立一連串的“廉價連鎖商店”,於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這件工作上,最後終於完成了此項目標,而這項目標也使他成為了成功者。
林肯專心致力於解放黑奴,並因此使自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成功的總統。
李斯特在聽過一次演說後,內心充滿了成為一名偉大律師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專注於這項目標,結果成為美國好運連連的律師之一。
伊斯特曼致力於生產柯達相機,這為他賺進了數不清的金錢,也為全球數百萬人帶來無比的樂趣。
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物,都把某種明確而特殊的目標當做他們努力的主要推動力。
專心就是把意識集中在某一個特定欲望上的行為,並要一直集中到已經找出實現這項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大事者將付諸實際行動,直到成功為止。
自信心和欲望是構成成大事者的“專心”行為的主要因素。沒有這些因素,專心致誌的神奇力量將毫無用處。為什麼隻有少數人能夠擁有這種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沒有什麼特別的欲望。
對於任何東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而且隻要它是你最需要的,又合乎理性,並且你的渴望十分熱烈,那麼“專注”這種力量將會幫助你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