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能做事不如會做事2(2 / 3)

學生實在無話可說,自己花錢費力,最後落得一身埋怨。

第六,幫助別人不能以損害他人或集體的利益去借花獻佛。以這種方式幫助別人雖然能解對方的燃眉之急,能得到對方一時的感激卻難以讓人信服。

李佳、趙海、劉拓三個人原來在同在一家企業任職,關係不錯,不久李佳便辭去工作自己去做生意。這家公司後來倒閉了,趙海、劉拓也下崗了,這兩人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天和朋友閑聊中才知道,李佳自己弄了個公司,經營得還很不錯……

趙海和劉拓就一起找到了李佳,希望能在他這混口飯吃,李佳非常仗義,答應下周就安排他們上班。可是讓他意外的是,原本與李佳關係很好還曾幫他弄了不少好處的趙海 被安排為業務員,而與李佳關係一般,也沒有幫過他大忙的劉拓竟被安排成經理。

趙海很是不忿,找李佳去理論,責問李佳為何忘恩負義。李佳振振有詞道:“我承認,你的綜合能力很強,能說會道,業務能力也很強,曾經也幫了我的大忙,可以說沒有你那時的幫忙,很可能就沒我的今天,這些事我沒有忘記,否則我就不會找各種機會還你的人情。但是,現在你來我公司工作,我就要從公司的角度去考慮,當年,你給我弄了不少的好處,基本上都是用公司的資源借花獻佛,拿公家的財物做人情……”

趙海羞得無地自容,但似乎還有些不服氣,問道:“那劉拓也沒為你做什麼,幹嘛讓他當經理。”

李佳回答說:“當年他的確什麼都沒做,就連我去他家送東西讓他給我開個後門他都躲著不見,隻讓妻子拿給我1000元錢當作是朋友間的資助。當時我很怨他不夠朋友,可是同時我也很感動,換個角度說,他守住自己的原則,維護了公司的利益,又願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重用嗎?”

李佳的話鏗鏘有力,趙海再也無話可說。的確,借花獻佛,即使對人的幫助再大也不能換來真正的尊敬;而堅守原則,才真正會讓人感到溫暖。

第七,幫助別人要注意幫忙的方式和尺度。 比如,朋友著急用錢,你可以把自己的積蓄借給他,但是千萬不可動用公款,否則,無異於鋌而走險,不僅救不了別人,還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另外,還要記裝救急不救貧”,幫忙不能越俎代庖,別人有能力做的你不能大包大攬,然後還以急人所難自居,這樣就不好了。而且,幫別人之前先考慮自己的實力,千萬不要忘記量力而行,切不可幫完了別人,自己反倒成了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看清形勢走向,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

捕魚要觀風撒網,做事要審時度勢,善於調整。一個人,隨著自身的成長、成熟,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構成過去的心態意識、目標計劃、生活方式等許多重要條件都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如果不能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相應地調整,則必然要落後、保守、僵化、停滯不前。隻有睜大你的眼睛,審時度勢,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才能永葆活力,不斷向成功卓越挺進。

阿曼德·哈默從經營一個小製藥廠到擁有資產幾十億美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保證糧食供給,禁止用糧食來釀酒。哈默知道了這個信息之後,預測到威士忌酒馬上就要成為缺門貨。當時美國釀酒廠的股票為每股90元,而且以一桶烈性威士忌酒作為股息。哈默乘著大好時機買了5500股。

不出所料,威士忌很快供不應求,哈默又趁機改變包裝,桶裝改為瓶裝,並貼上自己的標簽“製桶”。於是,哈默的“製桶”牌威士忌酒大受歡迎,買酒的人排起了長龍般的隊。當哈默的5500桶賣掉2500桶的時候,一位叫艾森柏格的化學工程師前來拜訪哈默,這位客人講,如果在威士忌酒中加上80%的廉價土豆酒精,數量可增加5倍,而且這種混合酒的味道也不錯。

哈默覺得這位工程師說得有道理,就按照他說的去做了。於是,哈默將所剩的3000桶威士忌酒變成了15000桶,並把這種酒定為“金幣”商標。在當時缺酒的年代,“金幣”酒照樣十分暢銷。哈默用這3000桶威士忌摻入價錢極便宜的土豆酒精,賺了更多的錢。不久,他幹脆買下了一間土豆酒精廠,並且大量地生產土豆酒精,繼續大量地生產“金幣”混合酒,獲得了很高的利潤。

不久美國又取消了限製用糧食釀酒的禁令,這種政策對哈默來說非常不利。但是,哈默立即又對形勢作了分析,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會馬上結束,即使馬上結束了,美國的經濟也不會很快地好轉起來,因此,穀物的開放時間並不會很長。哈默為了驗證預測是否正確,請了一批經濟學家及有關人士對這個問題進行預測分析,大家的看法與他的結論完全一致。於是他決心繼續廉價收購無人問津的爛土豆以生產酒精,供混配“金幣”酒。哈默果然猜對了,這種政策出台不到一個月就失敗了,因此哈默的酒就又和以前一樣暢銷了。

哈默在不同的形勢下製定不同的策略,給他帶來了財富。由此可見,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正確的決策,而一個正確的決策基於對形勢的正確判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影響形勢變化的種種因素進行研究、分析,並善於捕捉信息,歸根到底一句話:要善於審時度勢。把握事情發展變化的趨勢,不做違背曆史規律、逆曆史發展方向而動的事。此外善於利用形勢,見機行事也能助你一臂之力。《聖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