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孩子大都是交通性鞘膜積液,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很明顯的鞘膜積液(就是體積不大,早上起來可能不見了,玩一會兒又會出現),就隻需要先觀察,而不用特別治療,更不主張抽液、打藥。因為即使將積液抽了出來,不久後又會有積液。在一些不專業的地方醫院,醫生隻是將鞘膜囊拿掉,而沒有做交通管結紮,其實這樣做是治標不治本,隻要做了交通管結紮,鞘膜囊也就沒有必要拿掉。
如果鞘膜積液量大,即使孩子隻有兩三個月大,也需要做手術,因為積液太多,會對睾丸和精索血管造成壓迫,影響其發育。因炎症引起的睾丸鞘膜積液可應用抗生素治療,待炎症好轉後,積液可以吸收。睾丸鞘膜積液的根治方法是手術治療,做鞘膜翻轉手術,即切開鞘膜囊將囊壁翻轉,使壁層鞘膜向外,液體可在周圍組織中吸收。
六、疝氣,青睞老人和小孩
(一)老人腹痛要注意疝氣
“疝”是指腹腔內的髒器脫離原來的位置,經腹壁上先天存在或後天形成的孔道、薄弱區域,進入另一腹膜囊內或者向體表突出。它並不是一種氣,因為向體表突出的疝,其內容物多為小腸,小腸裏含有氣體,用手推時可發出“咕嚕”的聲音,於是很多人稱這種病為“疝氣”。其實,疝是腹壁上有缺損,也就是腹壁上有個窟窿,小腸等腹腔內容從此窟窿裏突出來就形成了疝氣。
疝氣患者常見腹股溝、腹壁、肚臍、陰囊等處鼓起一包塊,在久立、行走、勞累、用力咳嗽、劇烈活動時,下垂鼓出的腫塊較明顯;當平躺時,按壓可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同時,患者會感覺到不同程度的酸、脹、痛等不適,也有部分患者無疼痛不適感。
疝氣是老年人的多發疾病,主要是因為老年人常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增生肥大、習慣性便秘等疾病。長期的慢性咳嗽、排尿困難、排便費力,致使腹腔內壓力增高,排擠、壓迫腹內髒器向腹壁薄弱的區域移位。另外,因心肺疾病、肝髒疾病引起的腹水,也會緩慢引起腹壓升高。老年人腹壁肌肉、肌腱退變,強度減低,加上肥胖或長期患病臥床等因素,極易導致腹壁肌肉萎縮而患疝氣。
很多人都認為疝氣不痛不癢不需要治療,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疝氣初發時病情輕,往往可以將突出腫物推回去。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自腹股溝下降至陰囊內,導致行走不便和影響勞動。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患者除有上述症狀外,腫塊不能完全回納。如果不注意,就可能導致疝塊嵌頓,會表現為腫物突然增大,伴有嘔吐、疼痛、腹脹等一係列腸梗阻症狀。若不及時處理,疝環勒緊腸管影響血液循環,則容易發生腸管壞死;如繼發感染,還會因毒素吸收而出現毒血症;嵌頓疝還會造成電解質平衡紊亂,這些都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患者病情比較輕時,可選擇疝氣帶治療,往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多適用於年老體弱或有其他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如果適合手術,可盡快安排手術解決。不過,要注意的是,術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腹水等腹內壓增加情況,應先予處理,否則,手術治療後易複發。
(二)小兒疝氣不能大意
桂芳生了1個男孩,寶寶2個月時腹股溝就出現1個腫塊,平時躺下不明顯,一旦坐或爬時顯得很突出,甚至有時會跑到陰囊裏去,使一側睾丸顯得特別大。到現在,寶寶快1周歲了,桂芳不知該怎麼辦,因為她擔心這樣小的孩子不能耐受手術。
有不少家長認為,嬰幼兒的疝氣不宜手術,等到長大一點再手術或者“搞不好”會自己好了,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腹股溝疝氣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小兒疾病,發生率約為1%,男嬰發生的機會約為女嬰的5倍,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小孩哭鬧或運動時,由於腹部壓力的增加,使得腹腔內的腸子或水分被推進疝氣袋內,形成腹股溝區域的一個突出腫塊,一旦小兒停止哭鬧或運動時,疝氣袋內的腸子就回複原位、腫塊消失。
有家長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兩個小孩都有疝氣,是遺傳嗎?”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明疝氣為遺傳,隻是由於疝氣的發生率太高,每100名男孩中就有1名,因此,做家長的並不需要因小孩疝氣而內疚不已。小孩子容易發生疝氣,是因為腹股溝附近的腹膜鞘狀突的構造發育尚不完善,形成了一個和腹腔相通的“疝氣袋”,如果此時腸子再掉入這個袋子,就會形成疝氣。
疝氣一定要手術嗎?有的家長會用傳統的特製皮帶(俗稱疝氣帶)係於嬰兒的腰間,利用壓力的原理堵住腸子的滑脫,事實上,除非疝氣帶能綁得很緊,否則一般隻會帶給嬰兒皮膚摩擦發炎疼痛而已,對於疝氣並沒有什麼幫助。小兒疝氣需要手術不僅是減輕症狀,而且是“防患於未然”,防止導致疝氣嵌頓,引起腸梗阻和敗血症。
小兒疝氣與成人疝氣不同:①先天性疝是因為鞘狀突在發育過程中發生停頓未閉而致,又稱鞘狀突未閉畸形;後天性疝則因為小兒腹壁發育尚未完善,小兒哭鬧時腹內壓驟增所致。②小兒腹股溝疝雖易嵌頓,但因患兒腹壁薄弱,若發現及時(一般12小時內),容易手法複位成功。由於小兒腸管柔韌性好,即使疝內容物發生嵌頓也較少發生腸絞窄和腸壞死。③因為小兒腹股溝管尚在發育之中,因此,它的各構成壁結構薄弱,管腔直徑(由後垂直向前)為2~3厘米。
正是有上述不同,小兒疝氣手術時要注意下麵幾點。
●小兒疝手術的最佳時機是半歲至1歲。
●小於3歲的小兒做疝手術時,隻要行疝囊高位結紮術,不宜打開腹股溝管。
●小兒疝手術的切口考慮到小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美觀的需要,常采用最低下腹部皮紋方向的微小切口。
●由於小兒外科是一個新興發展的學科,基層醫療單位不過關,很易誤診,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建議家長們帶患兒就診於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或是兒童醫院的泌尿外科,以避免醫源性損傷。
第二節睾丸病,最傷男人氣概
一、隱睾
一對小夫妻來醫院看不育症,女方正常,男方精液化驗是無精子症。醫生把男方領到檢查室,用手一摸,雙側陰囊裏都沒有睾丸。這個小夥子當即就落淚了,問醫生還有沒有辦法治療,醫生搖搖頭說,他再也不可能有生育能力了,因為他治得太晚了。
5歲以後,隱睾的發育受到影響,體積小,質軟。青春期後,絕大多數隱睾發生萎縮,如果是雙側隱睾將喪失生育能力。另外睾丸腫瘤中約10%發生於隱睾,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發育遲緩、頭發稀疏等表現。
隱睾使睾丸處於相對高溫下,使睾丸不能正常產生精子,雙側隱睾可因無精子症而造成不育,發病率達50%~100%。單側隱睾,可波及對側睾丸,不育的發病率達30%~60%。如果睾丸停留在腹股溝部或恥骨部,因缺乏陰囊的保護,容易受壓而發生損傷。隱睾發生睾丸扭轉的幾率較陰囊內睾丸高21~53倍。睾丸不在陰囊,在其他部位,溫度高,會進一步使精細胞破壞,生育能力下降;6歲後惡變率比正常睾丸高18~40倍。
隱睾發生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高20~50倍。隱睾患者約有8%會發生癌變。高發年齡通常在25~35歲。有人指出,10歲以後複位的睾丸,無助於恢複生育能力,也不能減少惡變的可能。陰囊內無睾丸的心理影響、第二性征發育不良造成的自卑感、婚後不育等都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精神創傷。
遺憾的是,很多人對隱睾不夠重視,直到成年才到醫院就診,甚至直到婚後發現不育才看醫生,都會增加治療的難度,有的已經惡變,隻得做睾丸切除術。
二、睾丸外傷
睾丸外傷多發生於青壯年,常見的致傷原因多為直接暴力。臨床表現有以下幾方麵。
(一)睾丸挫傷
多為直接踢傷、騎跨時擠壓睾丸所致。傷後睾丸疼痛劇烈,常向大腿根部和下腹部放射並伴惡心嘔吐。體檢時可見陰囊腫大,皮膚有瘀斑,觸診時傷側睾丸腫大,觸痛明顯。
(二)開放性損傷
由刀刺、子彈直接損傷陰囊及睾丸,甚至造成睾丸組織外露,睾丸破裂或部分睾丸組織缺損,或傷及睾丸動脈,造成陰囊內巨大血腫或活動性出血,最終導致傷側睾丸萎縮或壞死。
(三)睾丸破裂
除有急性外傷史外,陰囊傷處有劇烈疼痛,嚴重者可出現痛性休克,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下腹痛。體檢時見陰囊腫大,皮膚有瘀斑,睾丸界限不清楚。
(四)睾丸脫位
有的時候,受傷後患者就摸不到自己的睾丸了,難道睾丸不翼而飛?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外力擠壓使睾丸移到陰囊以外部位,如腹股溝管、會陰及大腿等處的皮下。檢查時發現陰囊裏麵沒有睾丸,而在腹股溝管、會陰等處可摸到球形腫物,並有觸痛。
在治療上,對於睾丸挫傷的患者,要臥床休息,陰囊局部冷敷或熱敷,鎮痛,並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於睾丸破裂的患者,要及早手術探查,清除血腫,徹底止血,最大限度地保存睾丸組織與功能,若睾丸嚴重廣泛破裂或血運已經喪失,就隻能行睾丸切除了。睾丸脫位如果早期求治,水腫不明顯時可用手法複位,如果手法複位不成功,或求治過晚,陰囊水腫已經非常嚴重時,就隻有行開放手術探查並複位了。
三、睾丸扭轉
(一)睾丸扭轉為何突然發生
一位17歲的男生,在淩晨5點左右,左側陰囊突然絞痛,同時伴有左下腹痛、惡心嘔吐;並在左腹股溝下方出現了1塊腫物,逐漸增大。醫生檢查時發現左腹股溝下有1個4厘米×4厘米大小的腫塊,壓痛明顯,質地較硬。左側陰囊內無睾丸,陰囊皮膚無紅腫。詢問病史,該青年以往雙側陰囊均有睾丸,現在隻有右側陰囊內有。醫生檢查後診斷為“左側睾丸扭轉”,進行了急症手術。手術中發現左側睾丸已壞死,不得不予以切除。
所謂睾丸扭轉,是指睾丸上的精索扭轉“打結”。由於給睾丸供應營養和運走代謝廢物的血管都從精索中通過,所以一旦精索“打結”,睾丸就會“挨餓”,一般超過12小時就會發生缺血性壞死。
常見症狀是突然陰囊絞痛,牽涉到小腹,不敢直腰。疼痛可十分劇烈,彎腰屈背,麵色蒼白,全身冷汗。檢查可發現睾丸腫大上縮,呈橫位,觸痛明顯,抬高陰囊疼痛加重。如果孩子小,不會訴說,父母應仔細檢查這些部位。
臨床資料表明,睾丸扭轉並不罕見,從新生兒到老年人均可發生,但以青少年發病率最高。美國的一項統計顯示,25歲以下青少年的發病率為1/4000,以12~18歲最為多見,25歲以上較少見。該病常影響一個人的終生。如果對此病認識不夠或拖延了治療,就會因睾丸壞死而被切除;即使睾丸不切除可以保存,也常因缺血過久,睾丸產生精子和內分泌功能受到破壞,出現睾丸萎縮,嚴重缺血者的睾丸還影響對側睾丸的生精作用。
睾丸扭轉的預後,取決於扭轉時間的長短和扭轉的程度。扭轉的睾丸在4~12小時後,即可產生不可逆的損害。5小時內手術治療救治率為83%,10小時內是70%,10小時後睾丸救治率為20%。拖延時間越長,睾丸破壞的程度就越嚴重,喪失功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近幾年的醫學研究發現,兩側睾丸的發病幾率往往相似,一側發病,另一側或早或晚也會發病,所以除了要對扭轉的睾丸進行治療外,通常健康一側的睾丸也要進行固定。
(二)避免一些危險行為
小軒一直有自慰的習慣,這天夜晚躺在床上,小軒又悄悄將手伸向了下體。忽然,下體一陣劇痛傳來,小軒忍不住痛得叫出了聲。家人急忙把他送進了醫院,檢查後醫生說是睾丸扭轉。小軒心裏直犯嘀咕,是不是自己自慰惹出來的麻煩?
睾丸扭轉的發病原因一般以先天性畸形為主,但有些外在因素也可以誘發。比如側臥位睡眠時,睾丸被擠壓在兩腿之間,比站立時受壓要明顯,因此容易發生扭轉。此外,運動、自慰、外傷等均可因刺激提睾肌,使之收縮增強,導致提睾肌纖維呈現螺旋狀而發生睾丸扭轉。約半數患者是在激烈運動後發病的。
如能掌握睾丸扭轉的以下臨床特點,就可能及早識別,避免惡性後果的發生。
●青少年多發,盡管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此病,但以嬰幼兒和青少年多見,在一組718例的病例分析中,平均發病年齡為149歲。所以,父母、老師都應密切關心孩子的相關症狀,不要因為他們不會訴說或羞於啟齒而延誤治療。
●如果青少年在劇烈運動後或者睡眠時,突然出現陰囊腫脹及劇烈疼痛,家長應該提高警惕,在3~4小時以內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便可手術複位,使性特征及生育功能得以保存。
●某些先天性疾病易致該病。如睾丸發育不良,下降不全(特別是腹股溝隱睾)或精索過長等,都可能是發生睾丸扭轉的誘因。
●睾丸扭轉後可在4~12小時內發生缺血壞死。所以應爭分奪秒地明確診斷,絕不可貽誤搶救時機。明確診斷後可試行手法複位。一般左側應向順時針方向,右側向逆時針方向轉複,但也不完全符合此種規律,如轉複時疼痛減輕,表示方向對;如疼痛加劇,表明方向不對,應向相反方向試轉,如疼痛仍不減輕,此法即告失敗,應立即手術探查,搶在睾丸壞死之前挽救睾丸。
●一側睾丸壞死切除,往往對側睾丸也因發病時血流反射性減少,繼發精係退行性改變,以致影響以後的生育能力。所以,應對對側睾丸采取抬高、提拉、按摩、理療等保護性措施,以保全其生育功能。
四、睾丸炎
千萬別忽視自身莫名其妙的睾丸疼痛,這很有可能是睾丸炎。男科門診中經常遇到此類病人。由於睾丸炎症後會破壞睾丸的內部結構,最終治愈後常會造成睾丸萎縮。如果兩側同時發炎萎縮,則對今後的生育都會產生嚴重影響,因而男性朋友們務必要引起重視。
常見的睾丸炎有細菌性和腮腺炎性睾丸炎。
(一)腮腺炎居然能引起睾丸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見的睾丸炎的發病原因,由腮腺炎病毒經血行侵入睾丸引起。由於我國實行了計劃免疫,在兒童時期即注射“麻疹”、“風疹”、“腮腺炎”疫苗,本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明顯減少的趨勢。該病在青春期前較少見,多見於青春期後期的男性,在腮腺炎患者中有12%~20%並發睾丸炎。在炎症過程中,附睾可同樣受牽連,發病率達85%,並可在睾丸炎之前發生。
腮腺腫大後,3~4天即可並發睾丸炎,發病快,常為一側睾丸腫痛,並出現紅斑和水腫。可伴有高熱、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陰囊檢查可見睾丸腫大如核桃,觸痛明顯,質地中等,也有質硬如石,陰囊皮膚明顯水腫,鞘膜腔穿刺有黃色積液,發病初睾丸腫脹迅速,可在1~2天內達到極點,經10天左右腫脹消退。有1/3~1/2的病人發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