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雜談之餘①
(①發表於1935年3月《文學》月刊第4卷第3號,發表時題目改作《病後餘談》,副題亦被刪去。後編入《且介亭雜文》。)
——關於“舒憤懣”
一
我常說明朝永樂皇帝的凶殘,遠在張獻忠之上,是受了宋端儀的《立齋閑錄》②(②宋端儀字孔時,福建莆田人,明朝進士,官禮部主事。著有《考亭淵源錄》、《立齋閑錄》等。《立齋閑錄》是雜錄明人的碑誌和說部的筆記,起自太祖洪武元年,至英宗天順(1367—1464)止。)的影響的。那時我還是滿洲治下的一個拖著辮子的十四五歲的少年,但已經看過記載張獻忠怎樣屠殺蜀人的《蜀碧》,痛恨著這“流賊”的凶殘。後來又偶然在破書堆裏發見了一本不全的《立齋閑錄》,還是明抄本,我就在那書上看見了永樂的上諭,於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
那時我毫無什麼曆史知識,這憎恨轉移的原因是極簡單的,隻以為流賊尚可,皇帝卻不該,還是“禮不下庶人”③(③“禮不下庶人”語見《禮記·曲禮》。)的傳統思想。至於《立齋閑錄》,好像是一部少見的書,作者是明人,而明朝已有抄本,那刻本之少就可想。記得《彙刻書目》④(④《彙刻書目》是各種叢書的書目彙編。清代王懿榮編。共收叢書五百六十餘種。後又有續補數種。)說是在明代的一部什麼叢書中,但這叢書我至今沒有見;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它放在“存目”裏,那麼《四庫全書》裏也是沒有的,我家並不是藏書家,我真不解怎麼會有這明抄本。這書我一直保存著,直到十多年前,因為肚子餓得慌了,才和別的兩本明抄和一部明刻的《宮閨秘典》⑤(⑤《宮閨秘典》即《皇明宮閨秘典》,又名《酌中誌》。明代劉若愚著,共二十四卷。寫明末魏忠賢專權時宮廷內幕。)去賣給以藏書家和學者出名的傅某⑥(⑥傅某指傅增湘(1872-1949),四川江安人,藏書家、目錄學家、版本學家。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著有《藏園群書題記》、《雙鑒樓善本書目》等。),他使我跑了三四趟之後,才說一總給我八塊錢,我賭氣不賣,抱回來了,又藏在北平的寓裏;但久已沒有人照管,不知道現在究竟怎樣了。
那一本書,還是四十年前看的,對於永樂的憎恨雖然還在,書的內容卻早已模模胡胡,所以在前幾天寫《病後雜談》時,舉不出一句永樂上諭的實例。我也很想看一看《永樂實錄》⑦(⑦《永樂實錄》明代楊士奇等編,共一百三十卷。),但在上海又如何能夠;來青閣有殘本在寄售,十本,實價卻是一百六十元,也決不是我輩書架上的書。又是一個偶然:昨天在《安徽叢書》⑧(⑧《安徽叢書》內容為安徽人的著作彙編,共九集。)第三集中看見了清俞正燮(1775-1840)《癸巳類稿》⑨(⑨俞正燮清代學者,字理初,安徽黟縣人。道光舉人,晚年主講江寧惜陰書院。通經史,擅考據。著有《癸巳類稿》、《癸巳存稿》等。《癸巳類稿》是考訂經、史以及小說、醫學等的雜記,共十五卷。)的改定本,那《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裏,卻引有永樂皇帝的上諭,是根據王世貞《弇州史料》⑩(⑩王世貞(1526-1590)明代文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與李攀龍同為“後七子”首領,是文學的複古派。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弇州史料》明代董複表編,選錄王世貞有關朝野的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中的《南京法司所記》的,雖然不多,又未必是精粹,但也足夠“略見一斑”,和獻忠流賊的作品相比較了。摘錄於下——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於右順門口奏:齊泰姊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餘條漢子看守著,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奉欽依:由他。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
“錢鉉妻楊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病故,教坊司安政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11)((11)齊泰江蘇溧水人,官兵部尚書。黃子澄江西分宜人,官太常卿。茅大芳江蘇泰興人,官副都禦史。他們原是忠於建文帝的大臣,均在永樂登位時被殺。)君臣之間的問答,竟是這等口吻,不見舊記,恐怕是萬想不到的罷。但其實,這也僅僅是一時的一例。自有曆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俞正燮看過野史,正是一個因此覺得義憤填膺的人,所以他在記載清朝的解放惰民丐戶,罷教坊,停女樂(12)((12)惰民即“墮民”。明清時散居於浙江紹興府各縣的一種賤民。數百年間深受歧視,不許與一般平民通婚,亦不許應科舉,多任婚喪喜慶雜役等事。清雍正元年始廢除其賤籍。罷教坊清雍正七年(1729)廢教坊。停女樂清順治十六年(1659)廢女樂。)的故事之後,作一結語道——
“自三代至明,惟宇文周武帝,唐高祖,後晉高祖,金,元,及明景帝,於法寬假之,而尚存其舊。餘皆視為固然。本朝盡去其籍,而天地為之廓清矣。漢儒歌頌朝廷功德,自雲‘舒憤懣’(13)((13)“舒憤懣”漢儒,指班固。他有《典引》一文,小引中說:“竊作《典引》一篇,雖不足雍容明盛萬分之一,猶啟發憤滿,覺悟童蒙,光揚大漢,軼聲前代;然後退入溝壑,死而不朽。”“舒憤懣”,即文中的“啟發憤滿”。),除樂戶之事,誠可雲舒憤懣者:故列古語瑣事之實,有關因革者如此。”
這一段結語,有兩事使我吃驚。第一事,是寬假奴隸的皇帝中,漢人居很少數。但我疑心俞正燮還是考之未詳,例如金元,是並非厚待奴隸的,隻因那時連中國的蓄奴的主人也成了奴隸,從征服者看來,並無高下,即所謂“一視同仁”,於是就好像對於先前的奴隸加以寬假了。第二事,就是這自有曆史以來的虐政,竟必待滿洲的清才來廓清,使考史的儒生,為之拍案稱快,自比於漢儒的“舒憤懣”——就是明末清初的才子們之所謂“不亦快哉!”(14)((14)“不亦快哉!”金聖歎批評《西廂記》的批語中的話。)然而解放樂戶卻是真的,但又並未“廓清”,例如紹興的惰民,直到民國革命之初,他們還是不與良民通婚,去給大戶服役,不過已有報酬,這一點,恐怕是和解放之前大不相同的了。革命之後,我久不回到紹興去了,不知道他們怎樣,推想起來,大約和三十年前是不會有什麼兩樣的。
二
但俞正燮的歌頌清朝功德,卻不能不說是當然的事。他生於乾隆四十年,到他壯年以至晚年的時候,文字獄的血跡已經消失,滿洲人的凶焰已經緩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隻有“功德”了。那時的禁書,我想他都未必看見。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麵,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這兩句,奉官命改為“永遠看不出底細來。”)
嘉慶道光以來,珍重宋元版本的風氣逐漸旺盛,也沒有悟出乾隆皇帝的“聖慮”,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書籍很有些出版了,這就使那時的陰謀露了馬腳。最初啟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叢書》裏的兩部《茅亭客話》(15)((15)《琳琅秘室叢書》叢書名。清代胡珽輯。所收偏重於掌故、說部、釋道方麵的書。共五集,三十六種。其中《茅亭客話》,宋代黃休複著,記錄從五代到宋真宗時的蜀中雜事。共十卷。),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庫本,同是一種書,而兩本的文章卻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關於“華夷”的處所。這一定是四庫本刪改了的;現在連影宋本的《茅亭客話》也已出版,更足據為鐵證,不過倘不和四庫本對讀,也無從知道那時的陰謀。《琳琅秘室叢書》我是在圖書館裏看的,自己沒有,現在去買起來又嫌太貴,因此也舉不出實例來。但還有比較容易的法子在。
新近陸續出版的《四部叢刊續編》自然應該說是一部新的古董書,但其中卻保存著滿清暗殺中國著作的案卷。例如宋洪邁(16)((16)洪邁(1123-1202)南宋文學家。字景廬,號容齋,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孝宗時官至端明殿學士。學識淵博,自經史百家以至醫卜星算,皆有論述,尤熟悉宋代掌故。著有《容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各十六卷,《五筆》十卷,是一部有關經史、文藝、掌故等的筆記。)的《容齋隨筆》至《五筆》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據張元濟(17)((17)張元濟(1867—1959)出版家。字菊生,浙江海鹽人,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所長。著有《校史隨筆》、《涵芬樓燼餘書錄》、《涉園序跋集錄》等。)跋,其中有三條就為清代刻本中所沒有。所刪的是怎樣內容的文章呢?為惜紙墨計,現在隻摘錄一條《容齋三筆》卷三裏的《北狄俘虜之苦》在這裏——
“元魏破江陵,盡以所俘士民為奴,無分貴賤,蓋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後,陷於金虜者,帝子王孫,官門仕族之家,盡沒為奴婢,使供作務。每人一月支稗子五鬥,令自舂為米,得一鬥八升,用為餱糧;歲支麻五把,令緝為裘。此外更無一錢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緝者,則終歲裸體。虜或哀之,則使執爨,雖時負火得暖氣,然才出外取柴歸,再坐火邊,皮肉即脫落,不日輒死。惟喜有手藝,如醫人繡工之類,尋常隻團坐地上,以敗席或蘆籍襯之,遇客至開筵,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複其初,依舊環坐刺繡:任其生死,視如草芥。……”
清朝不惟自掩其凶殘,還要替金人來掩飾他們的凶殘。據此一條,可見俞正燮人金朝於仁君之列,是不確的了,他們不過是一掃宋朝的主奴之分,一律都作為奴隸,而自己則是主子。但是,這校勘,是用清朝的書坊刻本的,不知道四庫本是否也如此。要更確鑿,還有一部也是《四部叢刊續編》裏的影舊抄本宋晁說之《嵩山文集》(18)((18)晁說之(1059—1129),宋代文學家。字以道,號景迂,清豐(今屬河北)人。著有《嵩山文集》、《晁氏客語》等。)在這裏,卷末就有單將《負薪對》一篇和四庫本相對比,以見一斑的實證,現在摘錄幾條在下麵,大抵非刪則改,語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說之,已在對金人戰栗,囁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