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記說:“這事啊,你們兩個老師做得沒錯,是為了孩子,為了實現孩子的牡丹畫的願望。事過去了,不說這個了。我現在已經退休了,在供銷社是超期服役,領導為了照顧我的情緒。我沒有別的任務了,一定要好好看護這兩株牡丹。這紅牡丹是你們童童的命根子,這白牡丹是我們彤彤的心尖子,我這個老革命,以後就全力以赴、豁出老命,來保護我們的牡丹。別人誰也挖不走了。”
“哈哈哈哈……”大家發出一陣快樂的笑聲。
大人們吃完了,兩個孩子才進屋,悄悄地吃了飯。彤彤就幫著媽媽收拾碗筷。
蔡老師又出去和鴻儒一起,給那幾個做好的作品起名,還研究另外一些樹根的雕琢構思。
收拾完了碗筷,彩霞和鍾老師說:“您快幫我看看那些窗花吧,我們現在做不成什麼新鮮樣了。”
彩霞拿出了她們最近的作品,鍾老師看了說:“你做的很不錯了。繪畫在剪紙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隻有做好了這項細活,才能使最後的圖案達到期望的效果。我們文化館前幾個月去外地參觀,看到了很多琳琅滿目的剪紙作品,神態各異的人物、生動傳神的飛禽走獸,不得不讓人佩服剪紙藝人精湛的技藝和巧妙的構思。”
彩霞說:“鍾老師您看看我最近做的窗花全家福。十二生肖早已經成為傳統剪紙創作題材,除具有紀念的意義外,是對人生的重視和對生日的紀念,也是對動物的熱愛,讓人感到親切又應時節。不過,還一直沒有用窗花來表現全家福的。我的創意是,一家人有幾個屬相,用窗花給表現出來。老百姓很喜歡,我聽說外國人都喜歡。”
“彩霞,你這個創意太好了!我們文化館一定幫你把窗花全家福打出去。民間藝術,更要講究推陳出新的。”
這一天,兩位老師來興州,真是沒白來,既送回了紅牡丹,了卻了心願,又傳授了根雕、窗花的技藝和信息。
“鍾老師,您再看看我們彤彤畫的畫。”彩霞從櫃裏拿出了彤彤畫的畫。
“嗬,這麼多啊!”
“彤彤,快過來,讓鍾老師給你說說。鍾老師可是大畫家啊!”
鍾老師問彤彤:“你喜歡牡丹嗎?”
“我最喜歡牡丹了,爺爺更喜歡牡丹。爺爺跟我說,當年在家鄉和隆化打仗,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和我們的牡丹不受敵人侵犯。爺爺抗美援朝的時候,一看到金達萊,就想到家鄉的牡丹。可是,爺爺隻跟我說。我從小就經常去供銷社院裏看牡丹。您看,我畫了這麼多牡丹呢!都是白牡丹。”
“因為你小的時候,那株紅牡丹不翼而飛了啊!”鍾老師接著問彤彤,“你知道什麼是胸有成竹嗎?”
“我知道什麼是胸有成竹,爸爸、媽媽和老師都講過,就是說,畫竹子要在心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告訴我們說做事情之前,要做到非常熟練、很有把握了才能做好。”
“彤彤說得太對了,你畫的也真好!我家的童童姐姐,就最喜歡牡丹,我希望你將來也和她那樣。我再給你簡單說說。如果記不住,以後我再教你。”鍾老師讓彤彤拿來紙和筆,彤彤畫著,她在一旁指導著。
鍾老師給彤彤講著,還讓彩霞媽媽也來幫著記一下,因為窗花也可以剪牡丹花——
牡丹是大花頭的花卉,它品種繁多,色彩豐富,嬌豔動人,深受國人的喜愛,有“國色天香”美譽,往往被人們譽為“國花”。牡丹是我國特有的花卉,我們老家山東和河南等中原地區居多,南方也有。
可是,咱們塞外興州的牡丹,二三百年,常開不敗,這就是一個奇跡了。牡丹,也是中國花鳥畫中最常見的表現題材。畫牡丹時要注意將它和芍藥分開,雖然牡丹和芍藥在花頭的外形上區別不是太明顯,但它們的品質不同:牡丹是木本,芍藥是多年生草本,在葉片的形狀上也有區別,畫是要將它們的特征表現出來。
畫花頭的時候,以後要用中號以上的京提筆,就是羊毫配狼毫的兼毫筆。要飽蘸大紅色,在調色盤上調和,使顏色向筆根滲透,再用筆尖蘸胭脂色,稍作調和後即在畫麵上點畫。傳統的點牡丹方法是一筆緊挨一筆,整個花頭是由一筆筆由濃到淡的色點組成。
花頭完成後,乘顏色尚未幹時,在花心和花瓣的交接處用胭脂加墨的重色進行調整,使花瓣的交接清晰生動。待顏色七八成幹時,用石青在花蕊處點上顏色,再用藤黃調白粉點花蕊。點花蕊時要按三筆一組的組織結構進行點畫,千萬不能無組織地隨意點畫。
花朵和花頭的畫法相近,不同之處在於花朵有花萼和托葉,畫時一定要從花朵的整體考慮,使花萼和托葉成為花頭的有機整體。
葉片的畫法,要用中號以上京提筆蘸花青加藤黃的淡綠色,在調色盤上調和,再用筆尖蘸墨,稍稍糅合一下,使墨色和筆上原有的顏色融合,用側鋒幹淨利落地在畫麵上畫上葉片。畫葉片要成組地進行,以三筆為一組有規律地點畫,這樣畫出的葉片就不會雜亂無章。
寫意畫的魅力不僅表現在生動的筆觸,活潑的形象,還體現在滋潤的色彩和淋漓的筆墨上。所以,畫葉片時要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技巧。起筆時色墨要飽和,下筆要迅疾,用一筆顏色畫一片葉片,這樣從起筆到收筆,自然就形成了幹濕濃淡的變化。
葉片色墨點畫完成後,等到晾到七八成幹時,用較重的墨色勾勒葉脈。勾葉脈是一個重要的步驟,葉片的轉折向背以及組織結構都是由它決定,因此要從畫麵的整體結構出發進行調整,不能隻從局部考慮。
在一般情況下,枝幹在畫麵上與花頭和葉片相比,所占比重較少,但是在描繪時千萬不可低估它的重要性,更不能隨意點畫,要了解它的結構規律和生長特征,畫時才能表現出主幹和嫩葉的不同質感。
鍾老師最後說:“我說的這些,都是一些理論性、經驗性的東西,彤彤在學畫的時候,可以自己去揣摸、去探索,既要遵循規律,又要摸索經驗,畫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鍾老師還講了邢台柏鄉漢牡丹的曆史故事:
漢牡丹的風姿,更在於她與洛陽牡丹、菏澤牡丹不同的天性,同株異花,異地不活。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花大如盤,單朵花複瓣竟達215瓣之多,花瓣落地一時不枯。花開之時,香飄數裏,花前納氣,飄然欲仙。
為此,一些生物學家和大學生物係教授潛心研究,盡施先進科技手段,終難解謎。
後有一位教授著名敬書“牡丹神”之碑立在園中。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早在崇禎帝吊死煤山那年,漢牡丹開過一朵白花;清朝光緒帝和西太後死的那年,漢牡丹又開過兩朵白花;一九七六年“五一”前,漢牡丹這一年在數朵紅花當中,又開了三朵碩大的白花。一時人們驚奇不解,恰恰在這一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這三位開國領袖相繼去世。就在同年五墩漢代芍藥休花不開,南北方連遭水災,由此給素以“花開知國事”充滿了超靈性的漢牡丹,增添了無盡的神韻。
彩霞很感激鍾老師的指導,說:“如果有機會,一定讓彤彤拜您為師。”
“那好啊,我願意帶彤彤這樣的聰明徒弟。不過,我有一點建議,不知道說了合適不合適?”鍾老師謙虛地說。
“鍾老師您客氣什麼啊!鴻儒和我,還有彤彤,都是您的學生,您想說什麼,可不能客氣啊!”
鍾老師歎了一口氣,停了一下,說:“我想建議你和鴻儒,給孩子改個名字,我總感覺叫彤彤,有一種“文革”時的味道,聽起來不舒服。也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你們不要介意啊!”
“看您說哪去了,您說叫什麼好呢?”
“丹青,怎麼樣?”
“丹青?很好聽的啊!”
“民間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也泛指繪畫藝術。我們童童,已經改叫蔡童真了。”
“鴻儒,過來一下。”彩霞很興奮地叫孩子的爸爸,說:“鍾老師給彤彤改名了,叫丹青,好聽吧?”
“餘丹青?好聽!好有藝術味道的名字!希望孩子不辜負鍾老師的殷切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