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戰場休整(二)(3 / 3)

粟裕表示:“我們為爭取淮海戰役勝利,除了加強勝利宣傳、時局教育以提高戰鬥情緒外,並將原先提出的‘不怕困難,不怕疲勞,不怕饑寒,不怕傷亡’,改成為‘克服困難,克服疲勞,加速糧秣被服補給和改進戰術,組織火力,充分準備,周密布置,以減少傷亡’。同時向部隊指出,在此次對全國戰局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中,不應顧惜任何傷亡,除隨時縮編連隊外,每個縱隊準備在必要的時候縮編為五至六個團,另外對一些人存在的保命享樂思想加以批判。關於今後加強幹部工作,關於教育與愛護幹部工作,等等,另有報告。關於官兵中存在的對某些地方幹部不滿的問題,我們除了進行解釋外,也建議地方對某些幹部的鋪張生活加以約束。兵員方麵,我們及時調劑俘虜和分配後備兵團,予以補充,這也增加了軍隊指揮幹部的信心和決心。”

關於部隊骨幹和幹部問題,粟裕首先報告了戰前部隊組織概況,說:“在戰役發起前,華東野戰軍各縱隊人數與中原野戰軍比起來,還是比較充實的。但是由於重裝備比較多,並且在戰爭第二年度及第三年度連續作戰,傷亡較大,兵員仍不充實。在戰役之前,各縱隊包括前後方官兵全部在內,具體人數是:一縱25055人,二縱26405人,三縱27245人,四縱23665人,六縱26011人,七縱29010人,八縱26874人,九縱31091人,十縱29728人,蘇北十一縱25029人,十二縱13086人,十三縱26877人,渤縱19185人,魯中南縱14045人,廣縱5515人,特縱1164人,中原野戰軍十一縱15659人。每縱隊除去炮兵團、教導團、縱直通信、偵察、警衛營以及後勤機關和三個師直屬隊共約萬人,因此每縱隊團以下的戰鬥人員(還要除去團、營、連各級勤務人員)則為數不多,在連續作戰中每經過一個戰鬥之後,就需要編並連隊,否則就無法連續作戰。而編並連隊需要政治動員(甲連不願並入乙連)與組織調整,往往又為戰機所限,難於立即實行;如不編並則又難繼續作戰。當碾莊圩作戰進行一周時(11月12日到18日),參戰各縱隊至少已經傷亡五千人,原有戰鬥人員所剩無幾,且大部分為縱、師、團、營的非戰鬥人員,以及一些半戰鬥人員(如司號、通信、偵察員等人員)。雖然九縱、十縱、十三縱人員比其他各縱多,但他們在濟南戰役中傷亡比較大(九縱傷亡一萬一千人,十三縱傷亡七千人),元氣未複,也頗有影響。因此骨幹及幹部在此戰役中傷亡極大,不少連隊隻剩十餘人(連部夥夫、上士、司務長等都包括在內),一般班、排裏每班隻剩下一個至多兩個老兵(在濟南戰役中俘虜補充的士兵即算老兵),而這剩下的老兵在“即俘即補”後不是班長就是班副,其餘全為新俘虜的國民黨軍士兵(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俘虜)。雖然這些俘虜兵基本表現尚好(上午補,下午即打仗),但在部隊實質上起了極大變化,所以存在進攻時拉不上去(俘虜兵不會打夜戰,同時由於骨幹太少,也沒有人誘導其前進),後退時撤不下來的現象。各級幹部由於戰術素養不夠以及兵員不充實等原因,傷亡較大,尤其以班、排、連級為最嚴重,營級幹部傷亡的也不少,在此戰役中,有的班、排、連級幹部由於反複傷亡已經更換五六次。這些新提拔的幹部由於沒有時間接受培訓教育,指揮能力弱(在戰役第一階段中不少副班長、排長提升為連長),因此更增加了傷亡。在某些人數原來極不充實而傷亡極大的縱隊中,幾乎有不能繼續作戰的嚴重情況。為了便於連續的大規模作戰,依照現在的裝備,每個縱隊還需有三萬五千人才比較適當。”

粟裕提出了解決幹部、兵員不足的辦法,說:“我們為了進行連續作戰、爭取淮海戰役的全勝,除了堅決執行中央指示的即俘即補即打方針、統一調劑俘虜、迅速調補後備兵團外,還將營屬重機槍連及團屬炮連的機槍兵、炮兵、彈藥手等大部調往步兵連(因為這些人都是老俘虜),充當骨幹,僅留機槍手、炮手十餘人在機炮連,而另補上新俘(即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所俘者)。同時,將團、師、縱中各級年輕的馬夫、挑夫、勤雜人員等全部以新俘換出,調往連隊充當骨幹。為了解決幹部問題,各部隊教導團幾乎全部補充了部隊,團、師、縱各級通信、偵察、警衛人員及參謀等也已經絕大部分調充部隊幹部,而在偵通人員中也補充了不少新俘虜成分。野戰軍直屬各部門除警衛團(人員較老)各級正職幹部全部調到部隊提升一級任用(如警衛團連長調至縱隊任營副,警衛團原來副職則提升正職)外,從司、政、供、衛各部門中抽出一千老的人員(包括警衛、偵察、通信及勤雜人員),分別送往各師、團充任下級幹部或連隊骨幹人員,司、政、供、衛抽出後所缺乏的各種人員也以新俘補充(擔任內衛的警衛班及徒手通信員隻減少人數,不補新俘)。野戰軍直屬各機關的指導員則全部調往各師、團工作,其缺職或行政首長兼任,或以女幹部接充,參謀人員及各部的科員、幹事、文工團員也大量調往戰鬥部隊工作。雖然我們想盡各種方法,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幹部前往戰鬥部隊,但仍感到不足。因此,我們又提出:經過幾次實戰考驗表現很好的俘虜兵(不是俘虜官),也可提拔為幹部(蘇聯內戰時期曾以高價雇請白軍為軍官,我們認為在我軍已有二十餘年的建軍曆史,且在此有利局勢下,提拔一批俘虜兵為幹部,估計不致有大問題),但是必須加強黨支部對他們的政治領導與教育,並在班、排中建立政治戰士,此種辦法隻作為建議,要求各部試行。到現在為止,黃百韜部的俘虜(11月12日至22日這一時期的俘虜)中有不少當了正副班長,部分當了副排長,也有少數提升為排長。這些人正由於我軍破格任用,表現積極,雖然有些動機不純或者虛偽,但尚未發生什麼問題,對目前正在進行的作戰是有利的,且起到了爭取俘虜的積極作用,不過在今後應特別加強對他們的領導與教育才行。”

關於作戰供應與前後方聯係問題,粟裕說:“地方黨政軍民不顧任何困難與代價,全力支援前線,這是戰役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之一。這不僅在物質上使部隊得到充分的供給,而且在精神上給了部隊以極大鼓勵,使部隊無所顧慮,使戰士們勇於殺敵而不怕負傷,這樣就使我軍戰鬥力也大為增強。在如此大規模連續戰鬥中,我們雖然沒有足夠的現代交通運輸工具,仍能使部隊不感到補給困難,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後方黨政軍民工作同誌盡了最大努力的結果。此次淮海戰役中,因為國民黨軍收縮逃竄,我們的作戰地區隨之變更數次,因而在運送傷員、糧食等方麵均出現了不少困難。雖然糧食能在戰區就地征借,但由於事先準備欠周(我們於戰役前,曾經再三提議預製借糧證,但因為財糧處不同意而作罷),部隊急速前進,糧食接濟不上。就地借糧時,時有混亂的事情發生,也頗影響群眾的生計。”

粟裕接著說:“及時補給彈藥對於爭取戰機乃至爭取勝利有決定性影響。由於此次戰役係決戰性質,彈藥消耗極大,一個戰鬥(或一個夜戰)中重彈消耗量至少一個基數。如果需要應付國民黨軍的反擊,一個基數還不夠。由於過去縱隊一般隻保持一個基數,所以當國民黨軍反擊時,常常因為彈藥不夠,被迫撤離已占陣地。後方彈藥倉庫離前線較遠,請領返往需時(因為空襲關係隻能夜間運輸,從倉庫到縱隊沒有公路,汽車不能開燈,需要兩晚時間才能把彈藥送到,而縱隊送往前線陣地又需要一夜時間),這樣常常失去戰機。我軍在徐州繳獲了很多彈藥,本來可以供給前方,但軍管會沒有人去整理,狼藉各地,幾經雨雪,都已經失去了效用。最近我們親赴徐州視察,才商得軍管會同意,由我們派軍械人員協助收集整理,仍交歸軍管會。後勤工作同誌認真負責,遵守製度,甚可讚佩,但他們對前方實況缺乏了解,且某些幹部有單純財政觀點,雖有高度的工作精神,常常遠水難以救近火,接濟不及,影響作戰。最近因為大批新俘虜仍穿著國民黨軍服裝,又沒有什麼識別標記,導致經常發生誤會,互有傷亡,為數還不少。我們曾請財辦從徐州趕製十萬頂軍帽,補發新俘,以資識別,但財辦卻堅持從遠後方運來(後來他們同意了,但延長了一周才做),以致戰場一再發生誤會。”

針對存在的問題,粟裕建議說:“如不能給予前方較多的預備基數,則請後勤倉庫盡力向前推移,接近前線,以便及時補給,並撥給一定的修槍、修炮、修車工廠,隨軍修理。同時,為方便交流工作經驗,建議後勤部門常派人接近前線,了解實況,或者采取前後方幹部交流的辦法,使後勤部門的同誌適應戰爭,以免失去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