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通過了兩項共同意見。
一、關於糧食及其他供應問題。
綜合各地報告,自淮海戰役發起到現在五十天的時間裏,共消耗糧食約22000萬斤(山東8000萬斤,華中7000萬斤,豫皖蘇6000萬斤,冀魯豫及豫西各500萬斤,其中包括部分後方支前民工的消耗)。此外各區正在進一步調運糧食,目前還可以供給前方糧食共約31500萬斤(山東一億斤;冀魯豫一億斤;華中大米3000萬斤,折加工糧4000萬斤;豫皖蘇2000萬斤;豫西2500萬)。按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兩軍部隊人員、新兵、俘虜及常備臨時民工共130萬人統籌,以四個月計,需吃糧31200萬斤,馬料4800萬斤。
會議計劃將糧食供應分為三期來進行。第一期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供應,暫時以20天計算,需糧5500萬斤。比如到1月底就需要6500萬斤,馬料、馬草、燒柴等均就地籌給。此事已經作具體部署,各單位分頭進行。第二期為休整兩個月的供應,需加工糧16000萬斤,中原野戰軍糧食供應點分布在周口、上蔡之間。豫西運給1000萬斤,渦蒙阜600萬,亳鹿太1400萬,由豫皖蘇籌給。華東野戰軍糧食供應點分布在徐東、臨棗、徐宿、碭山、兗濟、徐州、兩淮等7個糧區。第三期為部隊進入江淮地區的供應。準備調劑上述二期的餘糧。
各地運屯糧食接管發送,計劃作如下分工:豫皖蘇5000萬和豫西2000萬,除已運鐵道者外,其餘均供中原野戰軍,交接手續由豫皖蘇直接與豫西商定辦理。冀魯豫運開封、黃口之間的6700萬斤糧食,第一期撥給華東野戰軍北線2000萬,第二期撥給徐州及碭山休整部隊1050萬斤,餘下的原地待命,該線由冀魯豫負責設站接管撥送。濟南南運糧食(冀魯豫3300萬,山東5000萬)屯徐州帶4000萬,徐宿段4300萬,原在韓莊2000萬不動,兗州1000萬,滕縣、臨城各500萬,運河站、瓦窯1000萬,運兩淮5000萬。兩淮大米3000萬,2500萬不動,運500萬到運河交華東支前委員會分配。隴海、津浦沿線部隊,徐濟段及隴海東段糧站由華東支前委員會負責。兩淮及徐宿段糧站由華中負責。今後前委對休整位置略有變動,計劃在新海港駐一個兵團,擬請華東局由膠東或濱海調運2000萬斤到該處,由華東支前委員會派人接收。
燒柴、馬料、馬草均由當地籌給。豬肉供應,中原野戰軍所需由豫皖蘇負責,華東野戰軍所需由山東代購兩批,第一批39萬斤已運到,分發各部;第二批40萬斤於1月中旬到達;第三批30萬斤由華中代購,1月底到達。油鹽供應由豫皖蘇負責,在中原野戰軍駐地分設油鹽站,華中局及華東支前委員會分別在徐州、宿縣、兩淮地區分設油鹽站。煙葉由華東支前委員會代購20萬斤,紙煙發放由各縱隊自籌,豫皖蘇工商機構計劃訂購一批到戰區分售。這一項供應對戰區物價調節作用非常大。第一批豬肉運到徐州時,市場價格就由4000多元跌到3200元。
會議就有關糧食供應的幾個規定初步商定了意見:(一)一律以十三兩六的市秤及十六兩秤為標準,市秤折老秤為八五折。(二)在統一供給標準沒有頒布前,暫定野戰軍每日定量為市秤一斤十二兩。(三)各區糧票在戰區均可共同流通使用,戰區以外不準互相使用,部隊整訓期間由各中央局財辦互相清理。(四)原糧票換加工糧,部隊以麥票交糧站換糧為八折(百斤換八十斤),政府向群眾收麵為七五折,五斤損耗由政府貼補。此事山東局、華中局、冀魯豫軍區均同意,中原局因未得上級指示而沒有同意。包穀為八五折,秋糧換菜豆為七折,麥換大米為六六折,秋糧換大米為七三、七五折。(五)糧食口袋裝糧時以後要有定量,減省過秤手續,部隊領換時按大小扣糧,領糧後動員交回。
二、關於民工問題。
在前方服務的民工大約有50萬人(山東28萬,華中14萬8千,中原8萬至10萬人),其中不包括各地後方運糧民工。在這50萬人中,山東、華中地區的常備民工到期及延期的達到70%。
為了保證殲滅杜聿明集團,會議決定除了保持第二線擔架12000副、預備擔架9000副、小車23000輛、華中挑子2700副、豫皖蘇大車1100輛繼續服務外,其餘擔架9500副及到期過期的小車、挑子一律整訓複員。複員也分為三期:第一期、第二期各複員四分之一,淮海戰役結束後全部複員。隨華東野戰軍向南追擊的常備民工團,從山東調出的有22個團,因為沿途逃亡最後整編成了18個團,準備每個縱隊1個,每個兵團1個,野戰軍衛生部1個,共需21個,所缺的3個由華中局負責動員,撥交蘇北兵團部及第11、12兩個縱隊,常備團以後缺額由華中第一、二、九分區動員補充。華東局調給華東野戰軍的10個民工團,則分配給野戰軍司令部、野戰軍政治部及各兵團擔任後方警戒、看管俘虜等任務。在民工供給及民工幹部政治生活待遇方麵,淮海戰役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比較多,比如棉衣發放不及時,醫藥領不到,個別部隊照顧不好等。針對這些問題,會議決定由華東支前委員會、華東野戰軍重申以前的命令,督促各部隊嚴格執行。隨軍支前幹部會議除建議部隊必須下決心建設本身的建製擔架外,還要建議中原野戰軍是否也配備適當數量的常備民工,至於民工出處請中原局決定。
3軍政大練兵
鄧小平向軍委表示:中原野戰軍繼續作戰不成問題。華東野戰軍政治部要求各部隊:抓緊時機,大力開展政治攻勢,瓦解當麵圍困之敵。粟裕代表華東野戰軍前委,向中央軍委報告了淮海戰役中部隊情況。
12月22日,鄧小平就中原野戰軍各部隊的休整計劃向中央軍委報告說:“目前中原野戰軍各部隊的位置是:第4、9、11等三個縱隊集結在宿縣、蘄縣集、南坪集地區,第6縱隊集結在蒙城以東地區,第1、3兩個縱給集結在孫瞳集、界溝集、白沙集地區,第2縱隊集結在渦陽以東地區。各部隊都擬定了休整半個月的計劃,一直到1月2日為止。各部隊同時做好準備,隨時打擊李延年兵團的可能進攻。”
鄧小平說:“張國華率五個團在河以南監視蚌埠、懷遠的國民黨軍。據張國華報告,淝河北岸已經沒有了國民黨軍的蹤影。另據情報:劉汝明兵團正向合肥集結。”
鄧小平最後表示:“殲滅黃維兵團以後,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又補充了大批解放戰士,總的算,約減員一萬人,但是繼續作戰不成問題。”
晚上10點,中央軍委致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並告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和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指示:華東野戰軍全軍可多休整數日。軍委說:“國民黨第54軍已經撤回南京,劉汝明兵團開到合肥一帶,李延年兵團第三次向北增援的可能性已經大大減小。在這種情況下,華東野戰軍全軍可以多休整數日,養精蓄銳,然後一舉殲滅杜聿明集團。隻要杜聿明集團不大舉突圍,華東野戰軍應休息到下月初,約在一月五日左右開始攻擊,這樣較為適宜。望酌辦。”
軍委在電報中還詢問:“華東野戰軍的給養情況是否已經有所改善,彈藥準備如何,望告。”
中央軍委高度重視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在作戰中對國民黨軍士兵即俘即查、即補即戰的經驗,要求全軍部隊予以學習借鑒。12月22日晚上10點,中央軍委致電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政治委員羅瑞卿和參謀長耿飆,指示:“望你們仿照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對國民黨軍即俘即查、即補即戰的方針,立即將最大部分俘虜補入部隊,並迅速加以溶化。”
23日,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率總前委指揮所從小李家村轉移到周殷圩。
華東野戰軍各部隊在休整的同時,廣泛開展了軍政大練兵活動,一邊休整,養精蓄銳,一邊做好各項作戰準備,為即將進行的最後戰鬥打下基礎。
為提高戰士們的軍事技術,某部領導給部隊講解戰術動作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采取大規模近迫作業的辦法,將戰壕延伸到國民黨軍陣地的最近處,一麵包圍監視國民黨軍,一麵輪番休整部隊。縱隊黨委和領導多次舉行會議,決定抓緊時間,做好總攻的各項準備工作。各部隊恢複和整頓各級戰鬥組織,吸收了大批優秀分子入黨,廣泛深入地進行“將革命進行到底”和“軍隊向前進”的教育,進一步提高部隊的階級覺悟。官兵們通過廣播喊話、送食品、遣返俘虜等各種方式,開展群眾性的對敵政治攻勢,促使國民黨軍官兵前來投誠。部隊還針對國民黨軍防禦特點,進行了陣前練兵,重點研究了對付國民黨軍坦克、地堡群和防毒氣等方法。後勤部門積極努力,及時補充了各部隊所需要的彈藥和糧食等物資。
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在休整中開展了大練兵,官兵們的情緒非常高昂。各部隊普遍總結了以往戰鬥的經驗教訓,練技術,練戰術,練協同,積極準備再戰。11團1連3班對縱深戰鬥經驗進行了總結,得出三點啟示:一是利用照明觀察敵情,亮光一滅馬上出擊;二是占領地堡和房屋要堅守到底,再困難也要比攻第二次好;三是小組迂回,互相支援等。各級幹部分別深入前沿陣地觀察攻擊目標,掌握敵情,研究攻打辦法,指導部隊訓練。新入伍的戰士普遍進行了五大技術和戰鬥動作訓練。戰士們學用結合,積極努力,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