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戰場休整(一)(3 / 3)

粟裕感覺幾場作戰下來,官兵都比較辛苦。他和陳士榘、鍾期光、張震向中央軍委建議說:“部隊連續作戰,日夜不停。官兵們經常吃不到油鹽,非常疲勞。建議華東局、華東軍區組織力量慰勞參戰部隊,平均每名指戰員能分到五包香煙,半斤豬肉。各個連隊舉行會餐,以便官兵恢複精力。”

中央軍委接到電報以後,欣然同意這個建議。中央軍委致電華東局、中原局,說:“截至現在,淮海戰役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前線將士浴血奮戰,奮勇殲敵,辛勞備至。粟裕等人提出的慰勞軍隊的建議,亟應照準。軍委決定:凡華東、中原參戰部隊、前線人員,一律慰勞每人豬肉一斤、香煙五包。凡不吸香煙者,以其他等價的物品代替。此項款物由華東、中原兩軍區按所屬範圍分擔。”

按照軍委關於召開一次總前委會議的要求,16日晚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乘車從小李家村趕到了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蕭縣西南的蔡凹村。小李家村到蔡凹村的距離比較遠,有100多裏地。本來,由於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都在小李家村,會議完全可以在這裏開。可是考慮到粟裕、譚震林戰事倥傯,一時難以分開身,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便不辭辛苦,直接來到蔡凹,與粟裕和譚震林見麵。

到了蔡凹,粟裕、張震等人馬上迎了出來。鄧小平一下汽車,就開玩笑地說:“你們住這麼大的村子,不怕飛機炸?還是要怕死一點啊。”幾個人都大笑了起來。張震插話說:“現在蔣介石搬家都搬不贏,顧不上來炸我們了。”粟裕握住劉伯承的手,對他說:“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已有十七年沒有見麵了!”劉伯承非常激動地說:“是啊!是啊!”

17日早上,譚震林從山東兵團趕了過來。自總前委成立以來,五位成員第一次聚齊了。

總前委成員馬上在蔡凹楊台子李春華家後院聚集一堂,召開了淮海戰役期間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體成員參加的會議。這時淮海戰役基本上就要獲得全勝,不存在什麼大的戰略性問題了,需要的就是適時發起最後殲滅戰而已。所以,會議沒有再詳細研究討論淮海戰役有關問題,而是著重研究了淮海戰役結束後麵臨的重大問題,主要是部隊休整計劃、下一年的渡江作戰方案和部隊整編等問題。會議決定由粟裕、張震負責起草渡江作戰計劃。

會議開了整整一天。其間,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在一起合影,留下了一張珍貴的曆史照片。

淮海戰役中(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合影會後,劉伯承、陳毅赴河北平山西柏坡向中央彙報部隊休整、渡江作戰方案和部隊整編等問題,鄧小平則返回到中原野戰軍司令部駐地宿縣以西的小李莊。

華東野戰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緊張進行。

12月12日,鄧子恢、李達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陳士榘、張震,彙報了豫皖蘇糧食籌集情況,建議組成中原、華東統一的支前機構,就近召集劉瑞龍、楊易辰麵商統一計劃分配,並由劉瑞龍、楊易辰組成統一支前機構。

15日,粟裕與陳士榘、張震共同簽署電報,就淮海戰役期間關於糧食供應問題致電鄧子恢、李達並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及華東局和軍委。

電報首先介紹了戰場糧食供應情況,說:12月12日電示敬悉。關於戰區糧食供應情況,簡報如下:

“戰役發起前,考慮到戰場主要在運河以東,所以華中糧食在漣、沭供應,山東糧食在臨城以北供應。戰役開始後,戰場迅速移到運河以西。運河以東的糧食一下子運不過來。我軍在江淮地區的幹部比較少,運河以西大部分是新收複區及新區,國民黨軍早已在此搶掠一空。我軍進入運河以西後,因為後方供應糧食不足,開始就地籌借糧食,但是數量有限。官兵雖然不至於總是挨餓,但吃得也比較拮據。當地也難以有計劃地籌借糧食。”

“在戰役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兩軍進入豫皖蘇三分區,戰場吃糧人數約一百三十萬,其中中原野戰軍主力及地方部隊二十萬,隨軍民工五萬,後方臨時轉運民工十五萬;華東野戰軍部隊及新兵、俘虜共五十萬,隨軍民工二十萬,後方轉運民工二十萬。另有馬匹四萬,相當於十萬人的消耗。以每人每日二斤加工糧計算,每日共需加工糧二百八十萬斤,據此,一個月共需加工糧八千四百萬斤,合毛糧一億一千餘萬斤。五個月需加工糧四億二千萬斤,合毛糧五億五千萬斤。戰役已經過去一個半月,今後以三個半月計算,尚需加工糧二億九千四百萬斤,合毛糧三億八千五百萬斤。至於各地供應能力:山東計劃可動員二億斤,現在韓莊至運河窯灣一線有五千萬斤;華中可動員一億斤,大部分在運東一、二、九、五分區,江淮存糧不多,擬在五分區借糧一千五百萬斤,二分區可籌一千餘萬斤;豫皖蘇可動員一億五千萬斤,但運力不足,加工遲緩;冀魯豫一億斤,約須兩個月才能全部運達戰場;豫西供應能力不詳。”

電報提出了糧食供應的具體意見:“依據目前部署,南戰場圍殲黃維兵團及阻擊李延年兵團的部隊,總計有十四個單位。北戰場圍殲杜聿明集團的部隊,總計有十三個單位(連同吳化文部在內)。中原野戰軍後方位於亳、拓以西地區,華東野戰軍後方位於古饒集、符籬集一帶地區。現在糧食供應任務的具體區分是:南戰場大部分由豫皖蘇負責,華中輔助一部分;北戰場由山東、冀魯豫、豫皖蘇、華中分擔,各負責供給一麵。當杜聿明集團放棄徐州西竄,華東野戰軍初入路西時,大部分糧食靠就地籌借,第1、4縱隊及醫院曾經有兩天每天隻吃一頓飯。經過多方趕運及汽車運糧,現各方糧食已經補給上,糧食危機已經過去。預計在十二月底以前,華中運達任橋及濉溪兩地的糧食有一千一百萬斤(內有大米八百萬斤,雜糧三百萬斤);山東一千五百萬斤,運蕭縣六百萬斤,符籬集三百萬斤,任橋二百萬斤,徐州四百萬斤;冀魯豫運到碭山、李莊、黃口一千二百萬斤。如果豫西能運到二千萬斤,另有豫皖蘇籌運二千六百萬斤到達永城、渦陽、臨煥集一線,則可維持到一月十五日。據估計冬季下雪,交通運輸困難,必須預先籌集好一個月的過冬糧食,並於一月十日左右運到適當地點,這樣軍食始得無虞。我們意見:

“1.由山東運加工糧三千五百萬斤,到銅山二千萬斤,宿縣一千萬斤,符籬集五百萬斤。”

“2.由冀魯豫運加工糧三千萬斤,到銅山一千萬斤,碭山一千萬斤,黃口一千萬斤。”

“3.由豫西運二千萬斤,到商丘待運黃口。”

“4.由豫皖蘇運二千萬斤,到亳縣五百萬斤,渦陽一千萬斤,永城五百萬斤。”

“5.華中糧食來源太遠,如兩淮水路可通,尚可經運河送二十萬斤,經隴海路西運南下補給。”

“上述各項糧食,為便於供應,並避免浪費損失,我們要求做到不摻水、不摻土,過秤裝包,派人押送,並派幹部親自到各點,自行設立糧站(因糧站需人太多,一時無法調充),由戰區支前機關統一支撥。至於第三次糧食供應分配及具體運達地點,視情況發展再定。”

電報提出了搞好糧食供應的注意事項:

1.斤兩必須統一。山東、華中用市秤,每斤十三兩六錢,江淮、豫皖蘇每斤十六兩,冀魯豫每斤十四兩四錢。

2.糧票統一,目前各區糧票暫時一律通用。

3.糧食折合率統一。

4.支撥手續統一。

5.糧彈運輸能力統一調劑。

6.新區就地借糧政策統一等。

至於戰區民力供應調節,油鹽物價、貨幣金融之調節等,凡此均須由統一支前機構在總前委意圖下通盤籌劃。對於這樣一個支前機構,我們意見是,以傅秋濤領導的華東支前委員會為基礎組建,由宋任窮、魯中南軍區政委傅秋濤傅秋濤二人負責。我們建議迅速召開一次包括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方麵代表的聯合支前會議,由宋任窮、傅秋濤召集並主持,如何?請總前委及中原局、華東局決定示知。

電報最後說:“運到商丘的中鈔(中鈔是解放區中州銀行發行的貨幣),華東野戰軍供應部門已經派人去領取了。關於鹽運一事,方毅在徐州、陳國棟在宿縣,希望中原局派人接頭。豫西、運西運往碭山的糧食,我們已通知豫皖蘇三分區王光宇派人接收。對於鄧子恢、李達的來電,由於劉瑞龍在徐州,故遲未複,盼諒!”

12月19日,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符離集西北四三子村召開了各縱隊後勤部長會議。會議檢查總結了戰役第一、二階段的後勤保障工作,確定了第三階段的後勤組織部署,統一了供給製度,明確了物資補充的要求。會議決定成立蕭縣、永城地區戰場物資處理委員會,確定了戰利品的收集點,提出了“不準破壞,統一收集,統一分配”的戰場繳獲物資處理原則。

中央軍委接到粟裕等人關於糧食供應問題的電報後,立即進行了研究,並於12月20日致電總前委說:“如果劉伯承、陳毅尚未動身,請鄧小平同誌考慮召開一次總前委會議,討論今後三個月的糧食供應、彈藥補給、交通運輸及其他有關後勤支前的工作。其中與前線有關的事項,由你們直接決定執行。與後方有關的事項,請你們以決定的形式,通知華東局、中原局和華北局,並報告中央軍委。如果你們認為有必要召開聯合支前會議,就由你們直接召開包括華東、華中、中原、冀魯豫四方麵支前代表的會議,解決具體問題。會議由總前委中的一人主持。”

21日,華東局致電粟裕,表示:“同意召開四個地區的支前代表會議,共商支前有關問題。華東局派出傅秋濤代表出席。”

根據軍委、華東局指示,總前委指定劉瑞龍、傅秋濤主持,於12月26日至29日在徐州召開了由華東、華中、中原、冀魯豫四方麵及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代表參加的聯合支前會議。

會議著重討論了目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具體問題:一是糧食及有關供應問題,二是民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