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不少研究嚴複的論文,如:王崗峰《中國第一位現代思想家嚴複》,楊華基《嚴複思想中的變革精髓》。以上這些文章對於推進嚴複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陳祖武研究員的《陳恭甫先生之人格與學術精神》一文,論述了清代著名學者、經學大師陳壽祺的學術貢獻與高尚精神。文章提出,陳壽祺乃《經郛》之實際編纂者,並指出,陳恭甫先生與《清國史》儒林傳、文苑傳之編纂有莫大之關係,其不朽之學術精神,應為後人所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此文考證翔實、觀點新穎,將我們對於左海先生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的層麵。
陳其泰教授《林昌彝〈射鷹樓詩話〉的詩史價值》一文,論述了鴉片戰爭時期福州著名愛國誌士和學者林昌彝大作《射鷹樓詩話》一書的詩史價值。文章擺脫了以往詩歌史的研究模式,從新的視角考察揭示出《射鷹樓詩話》的又一重要特色和貢獻,即抒發了林昌彝強烈的愛國禦侮思想,是一部及時收錄記載鴉片戰爭詩篇、弘揚中國人民英勇精神的詩史;其次,《射鷹樓詩話》的詩史價值,還體現在書中著重記載了道光年間海內一批有識之士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卓識,再現了這些經世派人物的精神風貌。陳其泰先生的這篇文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給人以新的啟示。
鄭麗琦、葉友琛博士的《晚清陳季同中學西傳的實踐與觀念研究》一文,關注了畢業於馬尾船政學堂的晚清外交官陳季同先生。陳季同用法語創作了多種傳播中華文化的著作,在西方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其中學西傳的實踐觀念,對於我們當今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富有啟發意義。
沈葆楨、陳兆鏘、林紓、林森、冰心、林徽因、廬隱等名人也受到了不少作者的關注,極大地豐富了閩都文化研究的內容。時間關係,這裏就不一一詳述了。
(三)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閩都文化研究的熱門話題。盧美鬆館長的《福建船政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開先”意義》一文,指出福州船政的創辦,大開近代中國許多風氣之先,這主要從幾個方麵來體現:一是船政創辦者所設定的長遠目標,更重要的是他們所采取的措施,船政創辦者們首先注意到海防的重要性以及東南海防的特別意義;二是實行了引進西學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大舉措;三是在水師組建與近代海軍建設方麵,福建船政也開啟了全國的先河。最後,作者指出,閩人的作為表明:他們不僅開學習風氣之先,開創業風氣之先,而且開革命行動之先。盧館長的這篇文章,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福建船政對中國海防、教育、科技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揭示了她對福建人民精神深處的深刻影響,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沈岩研究員《船政文化的近代化啟示》一文也認為,船政學堂在引進技術、人才培養、門戶建設、自主創新、愛國自強等方麵都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
其中,船政學堂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受到學者的較多關注。陳永正研究員的《福州船政學堂與中國教育近代化》一文,通過考察福州船政學堂在教育理念、辦學規程以及留學教育等方麵的舉措,高度肯定了福州船政學堂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先驅地位。張振玉館長《船政文化的近代教育與現代化人才培養》一文從船政學堂的培養模式、學科設置、培養理念、經費投入等方麵入手,對中國近代學校教育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並與現代化的人才培養理念相結合,深入論述了現代化人才培養的模式。此外,張英慧先生的《淺談船政文化在培育科技人才、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曆史貢獻》,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從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看出,船政文化對福建教育的突出貢獻及其對閩人內在思想精神的深刻影響。
(四)書院文化與教育
“書院文化”是福州的一道耀眼的風景線。從唐代的麗正書院、明代的共學書院到清代的鼇峰、鳳池、正誼、致用四大書院,福州的書院教育蓬勃發展。因此,書院文化研究應該成為閩都文化研究的一個重點。盧翠琬、肖滿省二人合撰的《鼇峰書院經世致用思想及其現代意義》一文指出,鼇峰書院是清初程朱理學複興的重要基地,對福建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強烈的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封建仕子,更為中國向近代化轉型做了必要的人才
書院文化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基地,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以古視今,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
(五)城市建築
對城市各類建築的關注,是現代城市建設必須麵對的重要課題。陳章漢副會長的《閩都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一文,通過對福州市內的廣場公園、街道坊巷、名人故居紀念館等城市公共空間的巡禮,彰顯了閩都文化的神采風韻,並借由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現代訴求,呼籲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將現代化人文理念與厚重的閩都文化相結合,推動福州城市的全麵發展和建設。這方麵的文章還有林星教授的《人類生態學視野下的福州城市空間結構》、沈秋貴先生《加快推進福州大都市區建設的對策研究》2篇文章。這些文章對福州的城市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從不同層麵提出了眾多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六)海洋文化
與中原地區傳統的內陸文化相比,福州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劉錫濤教授的《談福州海洋文化的三大特色》、林櫻堯先生的《福建船政與海權意識》及黃檉老師《弘揚閩都海洋文明加速閩都現代化進程》等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對福州的海洋文化作出了獨到的闡釋。
此外還有民俗文化與民間藝術方麵的文章如:鄒自振教授的《閩劇與閩都民情習俗》,內容涉及福州的傳統戲劇——閩劇、民間習俗等方麵。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構成了閩都人民生活的根基,也是“閩都文化”的源流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這方麵的研究也是需要我們引起積極關注的。
二、會議論文的特點及不足之處
可以說,本次會議聚集了閩都文化研究各方麵的專家學者,彙集了閩都文化研究的優秀論著,代表了近期閩都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綜而觀之,本次會議的論文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文學、曆史、城市建築、文物保護、海洋文化、書院教育等各方麵的題材都有人論及,這不僅開拓了閩都文化研究的廣度,更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