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作者群廣,參與度高。本次會議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論文,有藝術家、中學教師、高校教師、黨政領導、政府工作人員、研究所研究員、退休老人等等。這表現了福州人民對於閩都文化的熱情,也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論壇的積極關注。
第三,緊扣時代脈搏,具有現實意義。與會的論文,大多緊扣“現代化”主題,古為今用,為閩都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益的參照。
第四,資料翔實,言之有據。與會論文大多是在參考和研習了眾多資料的基礎上完成的,有的還進行了詳細的實證考察,具備了厚重的寫作基礎,體現了紮實的學術功底。
但是,本次會議論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有的對主題的領悟還不夠深入,有的論文偏離主題較遠;部分論文題材陳舊,觀點缺乏新意;還有一小部分論文寫得不夠規範,行文較為隨意等等。這些都將在今後的深化研究中加以注意和改進。
三、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及今後之研究設想
本著發揚優秀傳統、振興地域文化的熱忱,我們舉辦了這次論壇。大會的順利舉行,不僅使得各方麵的專家學者能夠坐在一起,研討文化,切磋學問,更為閩都文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孕育了濃厚的學術氛圍。通過本次會議,我們相信,閩都文化將會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其參與現代文明城市建設之初衷,將越來越突顯其重大意義和應有的作用。
航道已經廓清,目標已經明確。今後,我們將在閩都文化這口深井、這處富礦上深挖廣掘,將閩都文化的研究推向一個良好的新的發展階段。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點研究設想:
1.定期召開研討會,辦好研究會高端論壇,聚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促進閩都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2.編撰《福州通史》,完成一部能夠傳之後世的翔實而完善的福州史誌。
3.整理出版係列的“閩都文叢”,推廣閩人著作,為閩都文化研究奠定豐富的資料基礎。
4.打造宣傳和研究陣地。現在,閩都文化研究會擁有一個自己的刊物《閩都文化》。從2007年5月起試刊到現在,《閩都文化》的發行已遍布全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並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福州同鄉會中廣泛傳播,在社會上取得了積極的反響,為挖掘地域文化、傳播閩都人文資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閩江學院學報》的“閩文化研究”欄目也是研究會的重要宣傳陣地。2011年底,該學報的“閩文化研究”欄目已被教育部評為第二屆“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其知名度與影響力日益擴大。從2012年開始,研究會每年將撥給該欄目專項經費10萬元,以支持閩都文化研究,該欄目也將重新改版,以發表閩都文化方麵的論文為主。研究會將全力打造這兩個宣傳和研究陣地,把它們作為學術科研的重鎮,繼續扶持和發展。
以上幾點設想,有的已經開始實施,有的正在醞釀之中。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繼續建言獻策,為閩都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好的發展思路。
四、閩都文化如何為現代化服務
這是這次論壇的後一半內容。我以為:
(一)維係文化傳統,推動文明進步
福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傳統。對於今天福州的建設和發展來說,加大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學習、延續閩都文化的傳統力度,並使這種良好傳統轉化為凝聚城市文明建設的精神紐帶,可以增強人民群眾對故裏家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鑄造福州城市的文化品質,可以提升福州城市的全麵建設和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城市風貌、城市精神,凸顯城市個性和城市形象。認識並運用這種“地脈”和“場氣”,有利於促進“文明福州”的持續創建和推進福州城市的現代化進程。現在的福州,正在逐步地與國際大都會接軌,這種文化素養的傳播與深化,乃是一座城市人文深度的最好展現,亦為亙古不變的時代顫音。
(二)搭建文化平台,反哺城市建設
經濟發達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興旺又將反哺於經濟建設,促進城市的繁榮與發展。2007年,在百萬市民的積極參與下,福州評選出了十大名片,這些名片涵蓋了福州的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麵,是千百年來福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評選後的十大名片,通過包裝、宣傳,其影響力日益擴大,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州精神的確立,也推動了全市精神文明創造活動,2011年底,福州已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
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依托地域文化的寶貴資源,發展福州的特色文化產業,促使閩都文化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石。“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由此可見,深度挖掘傳統地域資源無疑當為文化產業和現代化城市建設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是能夠促進社會全麵進步的重要指針。
(三)發揮文化優勢,加強對外交流
在曆史上,福州人曾大量遷徙海外,閩都文化借此遠播到了中國台、港澳、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閩都文化”這一精神紐帶作用,采取積極的行動,為海西建設謀求更加有利的外部條件與資源。特別是在加強海峽兩岸交流方麵,可以憑借親緣、地緣、神緣、業緣、物緣的“五緣”優勢,拓展榕台兩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譜牒文化交流,做強海峽兩岸合唱節、“兩馬同春鬧元宵”等榕台文化交流品牌,大力開展榕台文化交流活動,以促進海峽兩岸人民的溝通交往,為和平統一祖國大業貢獻心力。
《周易·觀卦·彖》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所謂“文化”,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以人類曆史所具有的人文積澱,變化、改造現代社會的人與事,從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推動人類的不斷進步和文明向上,地域文化研究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回顧曆史,我們不僅應該肯定地域文化所蘊藏之強大動力,也更應該相信,深耕這一地方文化沃土,將為“海濱鄒魯”福州的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翱翔於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彙聚一堂,召開了這場文化盛會。我相信,閩都文化的研究也將迎來她嶄新的春天!
〔作者簡介〕趙麟斌,閩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