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嚴複的社會變革思想及其當代意義(2 / 3)

嚴複提出的“鼓民力”,就是鍛煉體魄、禁止惡習,認為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礎。嚴複提出的“開民智”,在於以“用”為本,學習西文、西藝、西政,提倡科學民主,實際上是強調以智取勝是國富民強之原(“民智者,富強之原”),大力提高國民的智力,才能使國家立於世界之林而不敗。嚴複提出的“新民德”,在於打掉奴性,倡導愛國,講民主,是要求國人要深刻認識舊道德的缺陷,學習西方新的道德文明,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嚴複提出的“鼓民力、開民智和新民德”的社會教育主張,是對傳統的“八股科舉”製度的挑戰,在當時,這種主張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抓住學習西方,追趕時代發展步伐的關鍵。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但是,當國人在軍事、工礦、外交等12個方麵把西方國家視為“至美之製”引入中國之後,卻出現了“若亡若存,輒有淮桔為枳之歎”,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受過英國高等教育,目睹中國封建社會變遷的嚴複,在進行中西方比較之後,認為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民智既不是以與之,而民力民德又弗足以舉其事故也。”“歐人之富強,由於歐人之學問與政治”,西方經濟發展和政治製的先進,是因為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意識形態等“學術”上的先進,即“民之性質”優良。民的性質好比土壤,槍炮、議院政治(善政)猶如草木,有適宜的土壤,“草木”才能長勢良好,否則“立槁”而已。而當時中國的“民主性質”是民智已下,民德已衰、民力已困。鑒於此,嚴複認為要學習西方,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關鍵在於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提高國民的素質。而要提高“民之性質”,在於學習,“西洋今日,業無論兵、農、工、商,治無論家、國、天下,蔑一事焉不資於學。”

其次,指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是與西方爭勝的根本所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為什麼能夠通過種種不平等條約,瘋狂地掠奪中國?在於其民力、民智、民德方麵均高於中國。這是中西強弱差距的根本所在。嚴複痛感當時中國“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這樣的國民素質“雖有富強之政,莫之能行。”因此,中華民族要振興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從民力、民智、民德抓起,提高國民素質,這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治本”之策。個體有“活力”,群體才有“活力”,群體有“活力”,國家才有“活力”,民族才能強盛,中華民族的強盛,才能與西方“爭勝”,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嚴複提出的“鼓民力、開民智和新民德”,這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最高的政治和教育主張。但是,嚴複不懂得這種教育思想不是孤立的,而是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與製約的,所以嚴複的這一思想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三)強調“群重”是社會發展的前提,要使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集聚起來,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群體”,才能改變舊的社會製度

嚴複在1921年逝世前給後人留下3條遺囑:“1.中國必不亡,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2.新知無盡,真理無窮,人生一世,宜勵業益智;3.兩害相權,已輕、群重。”從這3條遺囑中可以看出,嚴複認為個人的曆史不過滄海之一粟,“已輕、群重”,國家民族的前途大業是壯闊的大海、巍峨的高山,為祖國人民的利益,“則舍己為解”。“群”是什麼呢?嚴複認為“群”有3個重要特點:第一是作為生物數量群體的“群”。(“群者,因積人而成者也”)第二,是作為生理有機體的“群”。(“一群一國之成之立也,其間體用功能,實無異於生物之一體,大小雖殊,而官活相準”)第三是作為社會國家的“群”。(“群有數等,社會者,有法之群也,社會,商工政學莫不有之,而最重之義,極於成國。”)對於“群”的上述三個特點,嚴複認為是由於“群”自身的存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作為生物數量群體的“群”,其存在方式是為了求得物質利益的獲得和生存的安全;作為生理有機體的“群”,群體中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具有相互吸引與相互排斥的關係,如果相互排斥占據上方,則“群”體必然離散而不複存在(“相吸力勝者,其麼匿聚而成體,相拒勝甚者,其麼匿散而亡。”)。作為社會和國家的“群”體,如果國家這一“群”體不能為公民獲取權利和利益而創造機會,反而剝奪公民的權利和利益,這樣一來,會導致社會和國家這一“群”體缺乏凝聚力,最終導致社會和國家的分崩離析。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嚴複認為要把“群重”、“聚眾”放在首位。而要實現“群重”、“聚重”的凝聚力作用,必須做如下幾方麵的工作:1.用道德良心去整合生理有機體這一“群體”。因為生理有機體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單個個體的人,每一個單個個體的人都具有基本的道德覺悟、道德良心和道德體驗,因此,在基本道德上有一個普遍的認同的問題。而如何實現基本道德的認同呢?嚴複認為,隻有用中華傳統的道德良心去喚起每一個個體的人,使千千萬萬個個體的人都具有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良心的體驗,才能凝聚成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的群體道德。2.要整合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充分並優先考慮個體的利益。嚴複認為,社會之“群”與生物之“群”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社會“群體”中的個體,既有理智覺悟,又有利益的需求,個體道德覺悟的提高是以個體自身利益是否滿足為前提,隻有充分考慮到個體自身利益,才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嚴複進一步指出,既然社會這一“群體”的強大是以個體為基礎,那麼,作為社會的“群體”必須時時、處處關心個體(小己)的喜怒哀樂,關心個體(小己)的利益,至少也要在個體(小己)與群體之間求得平衡。3.要通過社會政治製度的改革,使得廣大民眾有參與國事、政事,進而獲得個人利益的權力。嚴複認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個人,不僅有道德理性的要求,而且有強烈的權力欲望,這種民眾個體的強烈欲望,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體製中是做不到的,因此,要使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集聚起來,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群體”,必須徹底改變舊的社會製度,這是賦予民眾參與政事,獲得個人利益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