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贈君一法決狐疑(修改稿)(1 / 3)

贈君一法決狐疑

戰鬥很快就結束了,等獻公抄小路趕回都城時,所有的叛亂分子都已經伏誅。太子的府邸早著起了大火,由於實行了戒嚴,除了百十名士兵外,沒有人敢出來救火。獻公隻是站在遠處望了望往來奔忙的人群,掉轉車頭直衝王宮去了。

在兩行甲士的護衛下,獻公一麵快步走向大殿,一麵聽從著姬服的彙報。

“那逆子呢?”

“太子死於亂軍之中。”

“屍首呢?”

“屍首停在偏殿。”

“是何人所殺,所受何傷,傷在何處。”獻公一連串問了三個問題。

“被孟將軍所殺,所受的是箭傷,直中咽喉,穿項而死。”

獻公停住腳步確認道:“後背無傷?”

“沒有。”

“好,不愧是我秦國太子!”獻公的感歎讓姬服吃了一驚。

“其它黨羽呢?”

“隨從亂黨現以伏誅。除了太子的門客就是牢中的犯人。”姬服回答的語氣變得堅毅起來。

“我是問朝中的亂黨是否已經抓起來了?”獻公沒有發現姬服語氣的變化。

“朝中沒有亂黨,當晚臣宣布城中戒嚴,沒有大臣追隨太子謀反······”

“你說什麼!”獻公猛地停住腳步,惡狠狠地看著姬服。當初在軍中他不徹查是無奈,現在他放棄唾手可得的宜陽急急忙忙地趕回來,得到的竟然是這個答案。

“朝中沒有大臣謀反,太子的兩位師傅自認難辭其咎,現以自縛於宮外,等候大王發落。”姬服目光堅定,語氣堅決。

“太子府邸的大火是怎麼回事?”獻公停下腳步仔細打量著姬服。

“是太子妃見勸阻不住,舉火*了。”

“孟將軍呢?”

“孟將軍在指揮救火。”

獻公突然仰天大笑:“好你個姬服,孟明,以為這樣做就瞞的過我?你以為,這樣朕就無從查起?”

“臣不敢。”姬服跪到了在地上,“臣以為,群臣為國計,為個人計,攀附太子皆是人之常情。陛下切不可以雷霆之怒,追查此事,所謂,人清無途,水清無魚,群臣皆國之棟梁,殺之恐於國無益。況且,縱使太子謀反,以常理度之,定然是籌於密室而不會謀於國臣,縱是群臣有失檢點之處,也斷無謀反之心,望大王三思。”

獻公沉默了良久,顯然是在考慮著姬服的話。“這事交給公子渠梁和公子稷共同辦理好了。”獻公揮手製止了姬服要說的話,“傳令,讓太子的兩位師傅進宮見朕,命公子稷押解俘虜進京,準備獻俘儀式。你去換了衣服,然後進宮,我還有事問你。”秦王最後扔下這麼一句話,頭也不回的走開了。

姬服見獻公如此安排,心中已經明白了八九分,兩位公子共同辦理,顯然,獻公顯然是想借兩位公子之手徹底肅清朝中太子餘黨,並且借這個機會選擇秦國儲君。但隻怕是朝中又要開始一場爭鬥。

回到後宮,幾名侍女伺候獻公洗梳更衣。晚餐是一條魚和一份狗肉羹,作料是一份梅醬,一份鹽,放在黑地紅裏的漆盤裏。獻公隻嚐了一口梅醬就懶得動箸了,看著死魚翻白的眼睛他幾乎反胃,於是獻公揮了揮手吩咐人將飯菜撤下去。

自從去了高碩,獻公幾乎就沒吃過一回順心的飯。看著幾個低眉順眼的宮女獻公就覺得煩。

“去,看看姬大夫怎麼還沒來。”獻公吩咐。

“估計還是太子謀逆的事。”姬服心裏想,反正現在太子府邸已經變成了廢墟,所有的書簡都被回祿收了去,就算秦王要查也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證據。這件事算起來還是老將軍孟明的注意,“秦國可以打敗仗,但是不能興大獄。”老頭子話說的粗俗但是道理很實在,“死幾個男人,婆娘們很快就能生出來,死了大臣,秦國百年不得翻身。”姬服知道,他說的是當年穆公的事情,他命令朝中五位大臣陪葬,弄的天下恥笑,近一百年沒有人投奔秦國,到現在,在山東各國看來秦國還是夷狄之邦。他一邊在馬車上巔著,一麵想好了自己要說的話,估計能對上個八九不離十。

碩大的偏殿裏就獻公和姬服兩個人,條幾上放著狗肉和酒,一字蹲開的八個大火盆烤得人前胸滾燙,後背冰涼。

自從太子謀逆之後,獻公身上好象少了以往的霸氣,一頭花白的頭發,和當初進軍王城時已經判若兩人,前些日子,還有魏軍和韓軍的事情頂著,獻公也沒功夫發愁,現在,大敵已去,看著秦國的錦繡江山,獻公開始變得憂心重重。尤其是最近連續幾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連眼袋也出來了。“大夫先前所言天帝陵替,人主變易,我秦國地方千裏,富甲諸國,終不甘久居西陲,早晚要一掃六合,囊括八荒,隻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蒙上天垂眷?朕想效當年周穆王西聘於昆侖,為我大秦謀一個萬世江山啊!”

長子剛剛死去,朝中的風雲又要再起。換作別人,恐怕早就沒有心思考慮什麼萬世基業的問題了。而秦王不然,幾十年的風霜雨雪,幾十年的勵精圖治,讓他有了一顆堅毅的心,使他能穿透迷霧始終把握住自己前進的方向。獻公的問題再一次引起了姬服的感歎。這樣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或許是支撐著這個老人的唯一動力了。

“臣以為,天道酬勤,如今天帝陵替,四野六族萬方神靈,莫不蠢蠢欲動,齊國告廟於八神主,楚國祭祀於東皇太一,此等神靈皆血食一方。然秦與昆侖相隔千裏,其間更北有義渠,南有巴、蜀,道路阻絕,大王若不拓地西征恐怕隻能西望昆侖。以臣看來,勉力人事,富國強兵才是正道,如果不是當初天下三分,其二以歸大周,天帝祝融也不會和周王盟約。當年公子小白重用管仲,國富民強,才有八神主與之盟於泰山;楚莊公觀兵於周,問鼎中原才有東皇太一與之盟於東海。大王不聞‘天眷強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