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政客,軍事顧問更是頻繁地幹預中國的內政、外交和軍事。但是仍然無法阻止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發展,蔣軍兵敗如山倒,蔣政權分崩離析,日趨瓦解。“鑒於緊迫的災禍”,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7年7月派出魏德邁中將前往中國考察形勢。魏德邁奔波於南京、上海、重慶等地,視察了蔣軍的前沿陣地,了解了國民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他也調查了解放區的軍事鬥爭和土地改革,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特別了解了這場波瀾壯闊大革命中的人心向背和各種社會思潮等。魏德邁站在帝國主義立場上“充分認識到共產黨統治全部中國的危險性”,他在給杜魯門的報告中指出:“國民黨的部隊已喪失鬥誌,它的政府已失去人民的支持”,而在另一方麵,“共產黨已使人民相信他們是人民的保護者和解放者”。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曾悲觀地說:“國民黨的力量業已消沉,且不得民心,在他方麵,共產黨的力量則較它過去任何時期都強大”,“人民相信他們”,這種狀況“是中國內部勢力的產物,已為美國政府控製所不及”。上述史實從不同側麵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社會主義新中國產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既體現了客觀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又體現了人民意願的選擇。這種選擇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是通過比較來體現,通過曆史來證明的。毛澤東曾極其深刻地闡述道,從鴉片戰爭失敗時起,先進的中國人民就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認為資本主義可以救中國。但是“先生老是侵略學生,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國家的情況卻一天一天地壞”。
十月革命以後,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共產黨,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蔣家王朝。“就是這樣,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毛澤東這一精辟論述,既是對中國近代曆史發展的科學總結,也是對三十年來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和救國鬥爭基本經驗的高度概括。曆史的真諦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拯救中國,隻有中國共產黨能夠“鐵肩擔道義”,擔負起全麵複興中華民族的曆史重任。在新時期要做一個愛國主義者,必須把愛國與熱愛擁護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結合起來。第六節革命時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一、革命時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表現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三十餘年間,是中國曆史上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最為激烈的時期。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大革命中,中國共產黨人以其它階級、政黨所不曾有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國各族人民空前地團結起來。他們高舉“革命”和“救國”兩麵大旗,激勵著無數革命先烈和誌士仁人為反對外來侵略和封建勢力而甘灑熱血,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推翻蔣家王朝而浴血奮戰,英勇獻身。中國共產黨人把中華民族固有的“自強不息,不畏強暴”,“崇尚氣節,威武不屈”,“憂國憂民,奮發有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民族精神繼承下來並發揮到前無古人的高度。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們不隻停留在一般意義地宣傳和倡導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而是把民族品格,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置根於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中,並使之演化為推動社會變革和民族解放的強大精神,從而形成了共產黨人所特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為:(一)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尋找新的救國道路自鴉片戰爭以來,為拯救衰亡的中國,各個階級都曾遞次登上曆史舞台,尋找各自的救國道路。其中包括洪秀全的“理想天國”,康有為的“大同社會”,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但所有這些救國主張都不管用,都在現實麵前碰得粉碎。為了救國人們也曾試圖啟用各種各樣的思想武器,例如進化論、拜上帝教、天賦人權論、資產階級共和國論等,但這些思想理論統統不能本質地反映中國社會實際。到了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各種各樣的主義依然雜亂紛呈,各種社會思潮起伏更替,有無政府主義、合作社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這些五花八門的主義和思想,除了把中國引向更大的混亂以外,沒有給中國社會帶來任何實質性的進步。中國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偉大的俄國十月革命在東西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馬克思主義學說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陳獨秀、李大釗解剖分析了中國國情,經過痛苦的思索,反複的比較,終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他們號召“推倒陳腐之學說,建立嶄新之思想體係”,旗幟鮮明地批判腐朽的封建主義思想,批判各種不切合實際的“主義”和思潮。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真理。李大釗主編了《新青年》雜誌,向中國社會各階級宣傳了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三大組成部分;毛澤東在長沙創辦了“文化書社”,經銷《馬克思資本論入門》、《社會主義史》等馬列主義書籍;周恩來在獄中向難友介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陳獨秀等翻譯和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馬克思傳》等大批馬列著作。在中國近代史上,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思想,倡導新思維並推動社會改革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崇高表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運用,對於挽救處於病態和衰亡的中國,促進中華民族振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二)洗雪百年民族之恥,打敗日本軍國主義日本軍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宿敵。
1894年它發動中日甲午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了條件十分苛刻的《中日馬關條約》,肢解了中國的固有領土台灣,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國恥。到20世紀30年代,它又對中國推行“亡國滅種”的法西斯殖民政策。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高舉起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大旗,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抵禦外敵、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而且致力於在“消滅”和“戰勝”敵人方麵而不懈奮鬥。在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表現了非凡的戰略思想和巨大的組織能力,團結了億萬人民,製定了正確的軍事方略和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終於打敗了驕橫而不可一世的東方霸王日本法西斯,在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鬥爭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日本帝國主義麵前絕不妥協,在蔣介石破壞抗日的武裝挑釁麵前絕不讓步,在艱難的鬥爭環境中絕不低頭,將中國人民所曾固有的“重民族大義,講民族自尊”,誓死抵禦外敵入侵的反抗精神發揮到完美的高度。共產黨人陳雷長年戰鬥在長白山下,鬆花江畔,他揮毫寫道:“策馬揮刀千軍奮,降龍伏虎百戰功”;一二九運動的參加者,革命詩人楊述題詩道:“甘冒風霜為抗日,寧遭斧鉞不降曹”;共產黨員、八路軍名將左權殉國後,朱德賦詩悼曰:“願拚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革命老人吳玉章作詩曰:“全民抗戰過三秋,老將雄心報國仇,直搗黃龍君莫懈,福星高照古神州”。這些體現時代光輝的詩歌作品都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獻身民族解放,洗雪國仇家恨的愛國主義情操。(三)敢於藐視敵人、戰勝敵人的大無畏革命英雄氣概在風雨如磐的人民大革命中,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革命鬥爭。長期以來麵對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進攻,敵強我弱,力量對比一直十分懸殊。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強大的敵人麵前決不示弱,敢於藐視敵人,戰勝敵人;藐視困難,戰勝困難;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從南昌起義的槍聲,井岡山鬥爭的鋒火,到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從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到威武雄壯的三年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一直保持了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在領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麵對著“敵軍圍困萬千重”,卻始終保持著“我自巋然不動”的頑強鬥爭精神。1935年初,當中央紅軍在長征中處於極度困難之時,他率領紅軍奇襲婁山關,攻占遵義城,扭轉了戰局,他以豪放的筆調寫道:“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抒發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麵對困難和挫折決不言敗服輸的英雄氣概。1946年6月,當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氣勢洶洶,發動全麵內戰時,毛澤東又以大無畏的氣魄指出:“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人民必將最終打敗他們。
1947年2月,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與十倍於我之敵周旋,七戰七捷,打退了胡宗南對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稱讚彭德懷是我軍的優秀統帥,揮筆題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其詩的字裏行間也充分表達了作者不畏強敵,敢於勝利的鬥爭精神。正是這種無產階級藐視敵人、不具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使中國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強敵,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它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四)為國家民族嘔心瀝血,為理想信念英勇獻身在人民大革命的三十年中,中國共產黨領導自己的優秀兒女為國家的振興和民族的解放而戰,為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而戰。他們講理想,重信仰;講人格,重氣節;講犧牲,重奉獻;從夏明翰到方誌敏,從江竹筠到齊曉軒,從劉胡蘭到董存瑞等無數革命先烈都為新中國的誕生而馳騁在革命的第一線,都為人民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貢獻了自己的一切。他們的英雄行為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驚天動地的英雄頌歌。胡耀邦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這絲毫也不是什麼誇張。朱德元帥是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他曾是滇軍中聲明顯赫的少將旅長,為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毅然拋棄了高官厚祿,在不惑之年遠渡重洋赴歐洲留學考察,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爭取民族獨立、祖國解放的偉大革命鬥爭中。彭德懷、賀龍、劉伯承都曾是舊軍隊中的高級軍官,他們抱定“仗劍救民於水火之中”的願望,在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毅然棄官不做,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為中國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更是我們民族身體力行,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楷模。總之,中國共產黨叱吒風雲、領導大革命的三十年,是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噴湧,異彩紛呈的三十年。
高昂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始終是這場人民大革命中的主旋律。二、毛澤東思想對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升華(一)毛澤東思想與民族精神的關係在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曆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鑄造了自己所特有的理論和思想武器,這就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什麼是毛澤東思想呢?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產生主要源於兩個方麵,一是馬克思主義國際化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置根的結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沒有毛澤東思想;二是源自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分析、研究和指導中國社會實際和社會運動而形成的精神產品。因此沒有對中國實際情況的研究和運用也不可能有毛澤東思想。民族精神是什麼呢?民族精神是一定社會群體的觀念和信仰,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是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思想體係和精神表現。毛澤東思想強調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個中國實際既包括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也包括中國的人文曆史和文化傳統。而文化傳統中對現實經濟生活發生重大影響的活的因素就是千古傳承下來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開疆拓土、創造基業、注重道德、愛好和平、勤勞勇敢等,其中愛國主義則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從上述有關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有關民族精神的科學界定表明,毛澤東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有著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聯係。從上世紀遵義會議以來,毛澤東思想一直是指導億萬中國人民勝利前進的主流思想體係,其間毫無疑問地體現了至高無尚的民族精神。毛澤東思想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所謂“現代體現”表現為,毛澤東思想既繼承了民族精神,又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其進行了革命改造,使之更適合中國現代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