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國民黨軍隊方麵,雖然兵力仍有365萬人,但是能夠用於第一線的兵力隻有170多萬人。由於不斷遭到人民解放軍的殲滅性打擊,士氣極為低落。在國統區內,惡性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國民黨政權殘酷鎮壓人民民主運動,空前地激化了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導致蔣介石在政治和軍事上都陷入四麵楚歌之中。1948年8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被迫調整軍事部署,確定了“撤退東北,鞏固華北,確保華中,經營華南”的方針。並以現有的兵力實行“分區防禦”,固守幾個重要的大城市、戰略據點和主要交通線。當時國民黨尚有五大戰略集團,東北戰場是衛立煌集團,約55萬人,分布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華北戰場是傅作義集團,約60萬人,分布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華東戰場是劉峙集團,也有60萬人,主要集結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中原戰場是白崇禧集團,共有75萬人,分布在平漢路南段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西北戰場是胡宗南集團,約有30萬軍隊,集結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針對上述軍事態勢,毛澤東指出:為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我軍必須樹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黨中央和毛澤東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同國民黨軍隊展開戰略決戰。戰略決戰的主要經過如下:1.發起濟南戰役,揭開決戰序幕。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經過8晝夜的血戰,一舉攻克蔣軍設防堅固的濟南,全殲守敵10餘萬人,生俘守敵司令王耀武。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大規模圍殲敵軍主力和解放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端。濟南戰役結束以後,美聯社發表評論指出:這一舉動使國民黨統帥部“驚惶得目瞪口呆”,使蔣政權的根基動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也沒有什麼阻擋了”。2.發動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當時東北解放軍已擁有雄兵百萬,而蔣軍隻有五十五萬人,固守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蔣介石力圖將在東北國民黨軍隊撤回關內,以實現鞏固華北,確保華中的計劃。為防止敵人南逃,增加關內各個戰場的壓力,毛澤東起草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做出了封閉蔣軍在東北,予以各個殲滅的決策。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以六個縱隊,一個炮兵縱隊和一個坦克營圍攻錦州,經過五晝夜激戰攻克錦州,俘獲敵東北剿總副司令範漢傑。奪取錦州是遼沈戰役的關鍵之戰,造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接著我軍對長春之敵發起政治攻勢,迫使另一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部投降,長春和平解放。錦州陷落以後,蔣介石深感大事不妙,嚴令駐守沈陽的廖耀湘兵團兼程西進,企圖奪回錦州。東北野戰軍在攻克錦州後,立即向東北方向迂回至黑山和大虎山一線將廖兵團包圍,經過三天激戰,殲敵十萬餘人,生俘廖耀湘。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沈陽,營口等城市。整個遼沈戰役,曆時52天,全殲守敵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
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中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新的轉折,國民黨的兵力下降為290萬人,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解放軍不僅在質量上,而且在數量上也占為優勢,從而加速了整個戰爭的勝利進程。毛澤東精辟地指出,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了。3.發起淮海戰役,解放華東,中原地區。國民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邱,北起臨城,南到黃河,集結了80萬反動軍隊。而我軍投入到淮海戰役的兵力包括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總計60萬人。在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我軍采取“中間突破,分段殲敵”的作戰方針。在淮海戰役全局上我軍雖是少數,但在具體戰役的實施方向上則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實行中間突破,爭取了何基灃、張光俠部2萬餘人起義,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圍殲了黃伯韜兵團;第二階段,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根據總前委的部署,采取了“圍三闕一,網開一麵,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的奇妙戰法,在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全殲了國民黨精銳之師黃維兵團。與此同時,華東野戰軍也消滅了企圖從徐州西逃的孫元良兵團;第三階段,從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向早已陷入絕境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發起猛攻,全殲該敵,活捉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淮海戰役曆時65天,共殲敵55萬人,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4.展開平津大戰,解放華北全境。1948年12月,即在遼沈戰役剛剛結束,淮海戰役正在激戰之時,黨中央和毛澤東不失時機發起了平津戰役。當時固守在華北戰場北平、天津、張家口一線的傅作義集團共約60萬人,他們為遼沈、淮海兩大戰役所震懾,已成為“驚弓之鳥”。我軍投入到華北的兵力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聯合組成,共計100萬餘人,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優勢。12月5日、東北野戰軍神速入關,與華北野戰軍協同作戰。采用“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方針,將華北敵軍分割包圍於北平、天津、張家口、新保安、塘沽等五個孤立據點,使敵人陷於“收不攏,逃無路”的絕境。12月22日,人民解放軍在新保安圍殲了傅作義的主力35軍,24日攻克了張家口、殲敵7個師,切斷了華北國民黨軍隊向西流竄的退路。
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拒絕投降的天津守敵發起猛攻,經過29小時激戰,全殲守敵13萬人,活捉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解放了天津,隨後又奪取了塘沽,堵住了華北敵軍由海上南逃的大門。天津戰役的勝利結束,致使北平守敵20餘萬人完全陷入絕境之中。我軍在地下黨的配合下,對傅作義將軍進行了耐心細致的爭取說服工作,北平守軍同意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曆時56天,殲滅和改編敵軍52萬餘人,華北全境基本上獲得了解放。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總計進行四個多月,殲敵達154萬餘人,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反對派賴以發動內戰的全部精銳部隊。蔣介石引以驕傲的國民黨軍“五大主力”,除74師被我軍殲滅於孟良崮外,其餘的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十八軍均在三大戰役中被解放軍殲滅。三大戰役的規模之大,殲敵之多,戰略策劃之周密,戰術運用之巧妙,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國民黨在戰略決戰中的慘敗,使蔣介石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哀歎道:“1948年最後一個季度所發生的事,頗帶有希臘悲劇的神話,在軍事上遭到失敗,貨幣貶值和民眾嚴重不滿的形勢下,委員長的孤寂形象顯得格外突出”。三大戰役勝利後,人民解放軍的第二、三、四野戰軍迅速推進到長江北岸,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號角,同時也敲響了蔣家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5.發起渡江戰役,解放全中國。在人民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戰略攻勢麵前,蔣介石為了獲得喘息之機,以便卷土重來。於1949年1月1日發表了一個和談聲明,聲明表示:“隻要共黨有和平誠意,政府必開誠相見,願意商討停止戰爭,恢複和平的具體辦法”。並聲稱自己準備下野,“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瑩懷”。當時一些既是革命陣營的朋友、又同國民黨方麵保持著聯係的人們,例如譚平山、李濟深、張瀾等人對於陷入窮途末路的蔣介石表示了某種同情,鼓吹“同是炎黃子孫,豈有深仇大恨”?期望共產黨窮寇勿追。蘇聯斯大林方麵也不讚成我們將革命進行到底,主張中國以長江為界,搞新的南北朝。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揭露蔣介石的和談陰謀,毛澤東於1月14日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包括“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等在內的八項和談條件。4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和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代表團在北京舉行和談。在談判中,中國共產黨對寬大處理戰爭罪犯作了很大的讓步,但國民黨方麵堅持提出“就地停戰”,“解放軍不渡江”,“不追究戰爭責任”等,並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有鑒於此,毛澤東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中國人民對於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反動派,盡管做得仁至義盡,也沒有改變他們的階級本性”,“中國人民絕不憐惜像蛇一樣的惡人蔣介石”。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以無產階級革命家徹底革命的氣魄,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四野戰軍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公裏的戰線上強渡長江。4月23日占領南京,5月3日解放杭州,5月16日解放武漢,5月27日解放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渡江戰役持續一個月零五天,共殲敵43萬餘人。與此同時,聶榮臻、徐向前指揮的華北野戰軍解放了太原,彭德懷、賀龍指揮的第一野戰軍解放了西北重鎮西安。從1949年下半年起,人民解放軍又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分別向西北、東南和西南各地展開大進軍,相繼解放了蘭州、迪化、福州、長沙、廣州、貴陽、昆明、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到1950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止,曆時四年的解放戰爭共殲滅國民黨軍隊807萬餘人,解放了除台灣以外的全部中國國土,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毛澤東主席以雄渾的氣魄賦詩《七律》一首,“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一偉大詩篇正是當年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席卷大江南北,摧毀蔣家王朝的光輝寫照。三、新中國的成立和曆史的真諦在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取得偉大勝利之時,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即開始認真思考和籌劃建設新中國的重大事宜了。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3月5日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任務”。
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闡明了未來新中國的國體、性質和內外政策。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個地區,各少數民族,海外僑胞和各界愛國人士的代表共計600多人,毛澤東在大會上莊嚴宣布:“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大會委托周恩來起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綱領》闡明了未來新中國的性質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在30萬人經久不息的歡呼聲中,毛澤東親手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本日成立了。”從此,占人類總數1/4的中國人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華民族發展曆史上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從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三十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叱吒風雲,展開了艱苦卓絕,前赴後繼的救國鬥爭和人民大革命。在這一曆史階段中完成了五大政治任務: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東方霸王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摧毀了蔣家王朝,取得了人民大革命的徹底勝利;實現了民主革命的各項任務,徹底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切實履行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創建了名符其實的人民共和國;推動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中國共產黨人從來認為,一個沒有係統思想體係的民族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政黨不是一個成熟的政黨。由於有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引,才使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產生了質的飛躍,才使中國革命事業和民族複興事業闊步前進,大步流星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
中國無產階級的救國道路是與中國資產階級的救國道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在五四運動前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曾經把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推向頂點,他們幻想通過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祖國獨立富強的目標沒有實現。中國無產階級遇到的是同樣的曆史條件,然而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尋找救國道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順應曆史潮流前進,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成功地選擇了人民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道路,使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道路。這期間包含著什麼樣的曆史必然性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孫中山一方麵看到國民黨事業無成,許多黨員頹廢、腐敗。而在另一方麵他卻看到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躍然於曆史舞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從現實中他獲得了極大的啟示,決心從俄為師,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但由於此時國民黨內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容納了各式官僚、政客與投機分子。以鄒魯、張繼、鄧澤如等人為代表,竭力維護個人的既得利益,阻止孫中山對國民黨進行改造。孫中山嚴厲斥責他們:“你們若不讚成,我將來可以解散國民黨,我自己一個人去加入共產黨”。這雖然是孫中山出於一時憤怒而擺出的姿態,但他從一個側麵發人深省地說明,盡管馬克思主義剛剛滲入到中國社會,共產黨還隻是僅僅擁有幾百個黨員的小黨,但共產黨的主張卻體現了中國曆史前進的方向,關於這一點,已被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敏銳地意識到了。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把戰線由解放區引向國統區,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反攻,既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轉折點,也是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麵對此景此情,美帝國主義者百思不得其解,美國為支持蔣介石打內戰,提供了多達43億美元的財政援助,提供了各種現代化的軍事裝備,武裝了數百萬國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