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領袖張瀾十分感動地說:“潤之不辭萬難,背負民族使命,親赴重慶談判,真乃彌天大勇”。毛澤東毅然赴渝談判,完全出乎蔣介石的預料。他臨時委派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為談判代表,並提出談判的基調應是“歸結於軍令政令之統一,一切問題必須以此為中心”。蠻橫地要求解散人民軍隊和取消解放區。而中國共產黨的談判方針是,為了擊破國民黨的內戰陰謀,取得政治上的主動,爭取我黨的合法地位和全國的和平局麵,我們準備做出必要的“讓步”。其中包括在承認解放區政權的前提下,國共兩黨的軍隊可按七比一的比例先行整編,中國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自動從南方八個解放區撤出等。我方的積極態度與合理主張,受到國統區和輿論界的廣泛同情與支持。但是蔣介石堅持要中國共產黨“放棄軍隊和地盤”,遭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嚴厲駁斥。毛澤東指出,人民的軍隊是在抗日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枝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蔣介石惱羞成怒,在談判桌上沒得到東西,企圖到戰場上去撈取。他命令山西軍閥閻錫山糾集13個師的兵力,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長治地區(古為上黨郡)。毛澤東指示劉伯承、鄧小平:“隻有狠狠地打,重慶談判才會處於有利地位”。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劉鄧大軍發起了上黨戰役,我軍出動三萬一千人,殲滅閻錫山部三萬五千人,上黨戰役取得了輝煌勝利,顯示了革命武裝力量的強大威力,極大地支持了我黨在重慶談判,迫使國民黨再次坐到談判桌邊來。經過43天的談判,迫使國民黨於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議記要》,其主要內容如下:1.承認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方針,避免內戰,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2.雙方同意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和黨派平等合法化;3.作為和平建國的必由途徑,國民黨應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政治犯,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和平建國等。雖然由於蔣介石的頑固態度,雙方在裁減軍隊和保留解放區的重大問題上沒有達成協議。但是重慶談判在國統區和全國人民的心中展現了我黨和平建國的良好願望,揭露了國民黨的假和談,真備戰的陰謀。
同時為各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爭取了某些民主權利。在談判期間,我黨為回擊國民黨發動的武裝挑釁,先後進行了平綏、津浦、平漢和上黨戰役,斬斷了蔣介石的北犯魔爪,打擊了蔣介石的囂張氣焰,把邊談邊打有機地結合起來,迫使他在簽訂“雙十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停戰協定”,體現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超的鬥爭藝術。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廣泛接觸國民黨的進步人士和各民主黨派,與他們共論天下大事,揭示中國和世界發展方向,毛澤東還將他在1936年寫的詩詞《沁園春·雪》手書給柳亞子,毛澤東的人格魅力,寬闊胸懷和領袖風範使柳亞子十分感動。他由衷地稱讚毛澤東是“霖雨蒼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廣大國統區人民從毛澤東、周恩來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國家的前途。堅信新中國一定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誕生。重慶談判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主動,軍事上獲得了成功,輿論上贏得了人民。毛澤東返回延安以後,他在幹部大會上指出:“談判的結果,國民黨承認了和平團結的方針。……國民黨再發動內戰,他們就在全國和全世界麵前輸了理,我們就更有理由采取自衛戰爭,粉碎他們的進攻”。二、以革命戰爭打敗反革命戰爭蔣介石力圖消滅共產黨軍隊和取締解放區的內戰政策是既定而不變的,簽訂“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隻不過是為了贏得軍事準備時間。在抗戰勝利後長達十個月的時間內,美國動用了200多艘軍艦和150架運輸機將大批蔣軍運到內戰前線,美式裝備也源源不斷地送到蔣介石手中。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兵力已達到430萬人,並接受了一百多萬侵華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數十萬偽軍的武器裝備。其中45個嫡係師得到了現代化的美式武裝,美國幫助蔣介石擴充了海軍和空軍,提供了現代化的軍艦和飛機,國民黨還控製著三億人口和主要的城市和交通線。蔣介石自認為羽翼已經豐滿,取得了戰爭主動權,消滅共產黨的時機已經成熟。於1946年6月26日調集20萬大軍發起了對中原解放區的進攻。與此幾乎同時,蔣介石又以58個旅46萬大軍進攻蘇皖地區及山東解放區;以28個旅24萬人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以18個旅16萬人進攻晉察冀解放區;以20個旅9萬人進攻晉綏解放區;以19個旅15萬人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以9個旅7萬人進攻廣東各遊擊區和海南島抗日遊擊隊。蔣介石從此挑起了中國曆史上空前規模的內戰。全麵內戰爆發之初,雖然共產黨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但與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力量相比,人民解放軍隻有120萬人,不及國民黨的三分之一。解放區隻有1億3千萬人口,其中大部分地區的封建殘餘勢力還沒有肅清,土地改革剛剛開始,後方還很不鞏固。
共產黨當時沒有任何外援,一切均靠自己。正因為力量對比如此懸殊,國民黨曾狂妄地宣稱,“三個月內至六個月即可以全部殲滅共軍”。從1927年“4·12”政變以來,蔣介石就懷著一統天下的黃粱美夢,現在以為可以大功告成了。麵對著敵強我弱和極其嚴峻的鬥爭形勢,我們敢不敢打,打的前途又如何?黨內存在著嚴重的憂慮情緒,國內一些好心的朋友也存在著懷疑和擔心。尖銳的鬥爭形勢對中國共產黨,特別是對毛澤東本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在中國革命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關頭,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英明論斷,他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辨正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抗戰勝利後的國際國內形勢,指出包括蔣介石在內的一切反動派,由於他們脫離人民,因而在本質上是虛弱的。他們表麵上的氣勢洶洶隻是暫時的,短命的。而我們共產黨人代表著曆史前進的方向,暫時的弱小是會向強大方麵轉化的,在敵人麵前革命者我們永遠是強者。毛澤東的英明論斷和上述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增強了解放區軍民的必勝信念和鬥爭勇氣。毛澤東還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指出,“蔣介石從總體上講是紙老虎,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真老虎,我們必須在戰略上藐視一切敵人,又必須在戰術上重視一切敵人”,為了徹底打敗國民黨反動軍隊,我們必須製定正確的政治方針和軍事鬥爭原則。毛澤東說,所謂正確的政治方針就是“放手發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所謂正確的軍事鬥爭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區軍民意氣風發,同仇敵愾,英勇戰鬥,開展了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一)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在這一階段,國民黨反動派仗著它一時的優勢,妄圖將解放軍打得一蹶不振。而我軍則采取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誘敵深入,然後造成有利時機和條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首先是粉碎敵人的全麵進攻(1946年7月1947年2月)。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部署,1946年6月,中原解放軍在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等率領下,在給予進攻之敵以沉重的打擊之後,分三路突圍,一路返回陝甘寧邊區,一路轉入蘇皖解放區,一路在陝南和鄂西創建了遊擊根據地。華東解放軍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7至8月在蘇中地區連續作戰,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湯恩伯部7個旅,計56000餘人。晉冀魯豫解放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戰鬥在隴海線,魯西南和晉南地區,8個月內共消滅敵軍20個整編旅。東北解放軍在林彪、羅榮桓的率領下,三下鬆花江,殲敵16000千人,其中包括王牌部隊新一軍、新六軍之一部。隨即進行了著名的四保臨江之戰,殲滅3萬多人,扭轉了東北的戰局。此外,賀龍領導的晉綏解放軍,聶榮臻指揮的晉察冀解放軍,都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殲滅了大量敵軍。在蔣軍全麵進攻階段,解放軍平均每月殲敵8個旅,總計消滅敵軍71萬人。我軍連戰皆捷,粉碎了蔣介石所謂“半年之內消滅共軍”的神話。接著是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1947年3月1947年6月)。在國民黨軍隊的全麵進攻階段,蔣軍雖然搶占了解放區105座城市,但由於有生力量遭到大量殲滅,加之每攻占一地就需要駐軍,其戰線過長與兵力不足的矛盾就日益暴露了出來。蔣介石被迫於1947年3月放棄全麵進攻,而把軍事進攻的重點置於山東解放區和陝甘寧根據地。蔣介石發動重點進攻的如意算盤是:在陝北攻占延安,打掉中共中央的首腦機關並消滅西北解放軍,企圖實現瓦解我黨心軍心的目的。在山東,壓迫華東解放軍至膠東狹窄地帶“聚而殲之”,企圖解除我軍對其心髒地區京滬一帶的威脅。而對敵人伸出的這兩個軍事拳頭,毛澤東命令西北解放軍“必須用堅決的戰鬥精神保衛和發展陝甘寧邊區”;指示華東野戰軍誘敵深入,尋找戰機,在運動戰中大量殲敵,為以後我軍的戰略反攻打下堅實的基礎。1947年3月19日,我軍主動撤離延安。西北解放軍當時僅兩萬餘人,麵對十倍於我之敵,為掩護中央機關和廣大群眾的轉移,在延安以南進行了七天七夜的阻擊戰,殲滅5千餘人。胡宗南占領延安以後,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利用陝北地形險要,回旋餘地大,群眾基礎好等有利條件,運用“蘑菇戰術”與敵周旋,在運動中相機消滅胡宗南軍隊。從3月至8月,分別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沙家店等地七戰七捷,總共殲敵31000多人,並迅速在西北轉入反攻,1948年4月收複延安。毛澤東在撤離延安時曾經指出:“蔣介石占領延安,決不是他的勝利,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延安仍將回到人民的手中”,戰局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見。在華東戰場,國民黨軍60個旅、45萬人在顧祝同率領下撲向山東解放區。華東解放軍在陳毅、粟裕的率領下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英勇克敵。1947年4月一舉攻克泰安,殲敵72師24000餘人。5月中旬,華東野戰軍以四個縱隊牽製左右兩路敵人,集中五個縱隊圍攻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第74師,經過四天激戰,殲敵32000餘人,擊斃師長張靈甫。6月,肩負戰略反攻任務的劉鄧大軍南渡黃河,向山東西南方向挺進。為配合這一戰略行動,華東野戰軍分兩路向敵後出擊,連克費縣,棗莊等地,橫掃津浦路以西地帶,迫使華東之敵向山東以西地帶撤退。至此,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宣告失敗。
從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解放區各個戰場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總共殲敵112萬人,蔣介石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在人民解放軍的沉重打擊下均陷於破產,國民黨營壘為失敗主義情緒所籠罩,再也無力發動大的戰略攻勢,而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越戰越強,不斷壯大,解放軍發展到195萬人,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預示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即將展開。(二)解放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1947年7月—1948年8月)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是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的基本軍事態勢仍然是敵強我弱,國民黨還擁有373萬軍隊,人民解放軍兵力雖已上升,但仍然大大少於蔣軍。在這種情況下要實施戰略反攻,在中國和世界戰爭史上都有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我軍實施的戰略反攻不是在解放區向著對峙的敵軍進行有後方的戰略反攻,而是派出幾支大軍,向著國民黨統治區縱深地帶前進幾百公裏乃至上千公裏,一下子插到蔣介石的後方和心髒地區,開辟新的根據地,實行無後方作戰,這在軍事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豫野戰軍12萬人突破黃河天險,發起了魯西南戰役,殲敵65000餘人,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根據毛澤東的部署,為配合劉鄧大軍行動,8月上旬,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攻擊榆林,把胡宗南部主力拖至沙漠邊緣。許世友、譚震林指揮的山東兵團發起膠東戰役,把山東的敵人誘至渤海之濱。在敵人兩翼拉長,腹心暴露之際,劉鄧大軍突然南下,千裏躍進,向大別山挺進,殲敵10餘萬人,建立起了控製33個縣的大別山根據地,威懾武漢,東逼南京,像一把鋼刀直插敵人心髒。與此同時,毛澤東進一步調兵遣將,命令陳賡、謝富治率領太嶽兵團於8月22日渡過黃河,挺進豫西,殲敵4萬餘人,建立豫陝鄂根據地,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形成了孤立洛陽之敵、威逼潼關蔣軍的態勢。毛澤東同時命令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八個縱隊越過隴海路,向西南前進至河南、安徽和江蘇交界地區,殲敵7萬餘人,恢複和發展了豫皖蘇解放區,孤立了敵人的戰略據點鄭州和徐州。人民解放軍兩翼牽製、三軍出擊、互為犄角,構成品字型,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
敵人南線兵力總計有160個旅,其中90個旅被調動和控製在中原地區。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南進大軍殲滅了大量敵人,徹底打亂了蔣軍的戰略部署。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有聲有色的威武雄壯的戰略大反攻局麵。曾親眼目睹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美國記者貝爾登寫道:“我曾閱曆過多次戰爭,但卻從未見過共產黨這次和以後搶渡黃河更為高明出色的軍事行動”,“特別是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思它的膽識、氣魄、特別是它創造性的想象力,……在諸多方麵,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都堪稱為大師”。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在大步推進革命戰爭的同時,黨在解放區廣泛開展了土地改革,整黨建黨和新式整軍運動。所有這些重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都為奪取戰略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物質基礎。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這個宣言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意誌,吹響了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號角,是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埋葬蔣家王朝的戰鬥檄文。(三)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1948年9月—1949年9月)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了第三個年頭,這時敵我力量的對比進一步發生了有利於人民革命力量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武器裝備獲得了新的改善,建立了強大的炮兵和工兵部隊。由於開展了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為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由於在解放軍內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廣大幹部,戰士的政治素質、軍事素質和戰鬥士氣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