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人民武裝抗擊了侵華日軍的64%和偽軍的95%以上。據1943年日本華北派遣軍公布的戰報說:“僅從今年1—5月與共產軍交戰達5524次,其兵力達到56萬7000餘人之多”。又據華北派遣軍司令部資料分析,“今年與我為敵者主要為中共軍,與蔣軍相反。本年共交戰一萬五千次,和中共作戰達七成五。在交戰的二百萬敵軍中,半數以上是中共軍”。正反兩方麵的情況都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是抗擊侵華日軍的主要力量。在如火如荼的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了“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倡導和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施了全麵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總方針,製定了抗日遊擊戰的戰略,承擔了有效打擊日寇的主戰場任務。在政治、軍事、戰略、策略和抗戰實績等若幹重大問題上,均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作為民族革命戰爭的旗手,領導了整個抗日戰爭,這一曆史性結論是不可動搖的。三、抗日戰爭的曆史地位和抗戰中的愛國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在中華民族近現代的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八年抗戰中,中國的財產損失和戰時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付出了3500多萬軍民的流血犧牲,人民所蒙受的損失和痛苦世所罕見。但是戰爭又喚醒了億萬中國人民,他們空前地團結起來,前赴後繼地展開鬥爭,最終贏得了戰爭。抗日戰爭扭轉了過去一百年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和喪權辱國的悲慘局麵,成為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一次又一次發動了侵華戰爭。麵對強敵入侵,中國人民都曾奮起抵抗,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侵略戰爭,但這些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特別是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在陸海兩條戰線均打敗了清軍,逼脅清王朝簽訂了條件十分苛刻的《中日馬關條約》,迫使清統治者割讓了台灣和澎湖列島等地,使中華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國恥。
而為期八年的抗日戰爭打敗了遠比當年侵華日軍強大得多的法西斯軍隊,使台灣和澎湖列島重新回歸祖國,這不僅洗雪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民族恥辱,而且徹底結束了中國在對外戰爭中打一仗敗一仗的可悲結局。當時國內同胞普遍指出:抗日戰爭揚我國威,軍威,大快民心,人心。大大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抗禦外海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抗日戰爭是近現代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偉大轉折。抗日戰爭極大地弘揚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胡錦濤曾經指出:“抗日戰爭既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誌和精神的較量,在這場空前壯闊的偉大鬥爭中,中華民族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抗日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為:1.萬眾奮起,不屈不撓,抗日禦侮的鬥爭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抵禦外敵入侵,捍衛民族利益是愛國主義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在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眾誌成城,共赴國難,在空前慘烈的戰爭中,中國軍民麵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麵對死亡的威脅義無反顧,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1939年在太行山揮毫寫道:“忠肝不灑中原淚,壯誌堅持北伐心”,“從來燕趙多豪傑,驅逐倭兒黃一樽”,表達了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直搗黃龍”的決心。愛國將領馮玉祥寫道:“隻求為民,隻求為國,誓死抗倭,此誌不移”。共產黨員、長城抗戰著名將領吉鴻昌在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前賦詩道:“恨不抗日死,留著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表達了在國家危難之際,他的英魂與抗日同存的崇高境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倭寇未滅,何以家為”的格言成為許多愛國誌士和愛國軍人的座右銘。楊靖宇、趙尚誌、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女投江”,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的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2.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團結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每當麵臨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之際。華夏兒女都能夠牢固地凝聚在一起,眾誌成城,抗擊外侮,英勇獻身。
這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得以不斷發展和壯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品格和民族素質的具體體現。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民族優良傳統和優秀品格。中國共產黨發起和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全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團結和組織起來。各階級、政黨、軍隊和全國各族人民都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求同存異,互相配合,一致對外,浴血奮戰。毛澤東提出的“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中華大地不分東西南北,哪裏有日寇,哪裏就有抗日的軍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戰場,更充分地體現了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廣泛性和人民性。近代以來,由於帝國主義的瓜分政策和封建軍閥的分裂割據所造成的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麵,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四萬萬同胞重新團結起來,上升為有組織和強大戰鬥力的民族。3.把握時局轉換,推動社會進步,建設嶄新國家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的曆史上,開疆拓土,改造山河,促進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也從來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高度發揚了這一民族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抗日戰爭這一偉大民族革命戰爭時,他們高瞻遠矚,目光遠大。不僅著眼於在抗日戰爭中消滅日本侵略者,更著眼於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社會的發展目標和改革方向。
1939年在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時,一批禦用文人鼓吹“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應將馬克思主義擱置一邊”,“取消共產黨和陝甘寧邊區”等。為了回擊國民黨的政治挑釁,毛澤東在領導八路軍從軍事上粉碎敵人進攻的同時,撰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與《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堅定地指出: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革命“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是區別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這是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中國共產黨正是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領導著中國人民朝著進步和光明的方向前進。正是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為推動社會變革,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作了多方麵的準備,向全黨全國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堅持在抗戰中建設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建設和發展人民軍隊,到抗戰大反攻的前夜,中國共產黨已成為全國性的大黨,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也已發展成百萬大軍。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力圖使中國重新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老路,宣布國家重新進入“戡亂時期”,瘋狂鎮壓革命人民、進步人士和民主黨派,發動全國內戰,大舉進攻解放區,中國人民又一次陷入戰爭慘禍之中。麵對此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斷然奮起、保衛勝利果實,僅用三年多的時間,推翻了蔣家王朝,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促成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促進了戰後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中國共產黨人在大步推進中國社會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所表現的徹底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是曆代革命者和愛國誌士所不能比擬的。4.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鑄就了無產階級所特有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是偉大的延安精神和紅岩精神。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以後,建立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中共中央在這裏製定了一係列正確的抗日戰爭的戰略策略,引導人民軍隊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延安地處貧瘠地帶,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長期處在敵偽頑的包圍之中,政治軍事環境極為險惡。但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無論麵臨多大的困難,始終鎮定自若。“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引導廣大抗日軍民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延安真正展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決勝日寇的民族精神,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中心。在延安,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骨幹,他們“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成為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脊梁;在延安,為粉碎日、偽、頑的經濟封鎖,毛澤東毅然號召全黨全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他和朱德親自開荒種地,周恩來和任弼時帶頭紡紗織布,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不僅極大地改善了邊區的物質生活條件,扭轉了財政困難,更重要的在於“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奪取政權,建設國家,創造偉業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延安,毛澤東領導了中國共產黨的整風運動,他撰寫和發表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一係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首次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任務,也首次闡明了“黨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大問題,這兩個重要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對於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保持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戰鬥力,對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蔣家王朝,建設新中國,對於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內涵與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變革創新的精神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獨具的民族氣質、民族品格、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實踐證明,它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變革,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正是這種革命精神,民族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象征。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同時創造了紅岩精神。
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以後,中共中央組成了以周恩來為首的南方局。其公開機構為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辦公地點為重慶紅岩村,紅岩精神由此得名。紅岩精神產生於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時代,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和國家興衰、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由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倡導培育,由《新華日報》、八路軍辦事處廣大工作人員身體力行,由重慶地下黨江竹筠、齊曉軒等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凝聚而成的一種革命風範和道德力量。
紅岩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民族革命的最前沿,向國統區廣大人民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號召大後方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知識出知識。在南方局的領導下,重慶和大後方人民本著“男子身當愛國死,不滅倭寇誓不還”的決心,團結奮鬥,艱苦創業,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2.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南方局雖然處在抗日戰爭的大後方,但卻身在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包圍之中,日本法西斯飛機狂轟濫炸,國民黨特務橫行霸道,所在環境極其惡劣。但他們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不畏強暴,頑強戰鬥。通過各種公開和秘密渠道,通過黨領導和影響的各個群眾團體,學術機構和新聞報刊,通過南方局領導人的演講,談話以及他們發表的文章,通過各級黨組織和進步人士卓有成效的工作,積極推動了國共合作,大力開展了抗日救亡工作。他們宣傳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的英雄業績;宣傳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向大後方人民揭示未來中國發展的光明前途。南方局的幹部戰士在國民黨當局刁難麵前一身正氣,在反共的喧囂聲中大義凜然,在特務暴徒的威逼下臨危不懼,在舊社會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中出淤泥而不染。周恩來曾為南方局工作人員提出六條守則:“堅定的立場,謙誠的態度,學習的精神,勤勉的工作,刻苦的生活,高度的警覺,”這正是南方局幹部戰士的光輝寫照。也正是因為有著高尚的思想,頑強的毅力,不畏艱難的奮鬥,南方局的幹部戰士出色地完成了黨中央和毛澤東交辦的各項任務,開創了國統區統一戰線工作的大好局麵;3.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以周恩來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倡導團結、協調和聯合是南方局幹部戰士工作的主旋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