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李大釗赴圓明園參觀,書寫了:“圓明兩度昆明劫”,“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的著名詩句,強烈地鞭笞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周恩來為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揮毫寫道:“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1917年他赴日本考察,在輪船上作詩道:“大江欲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表達了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和獻身精神。第二、近現代愛國先驅者發起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政治活動。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領導了新文化運動,舉起了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大刀闊斧地批判了積弊數千年的封建專製製度和束縛人民頭腦的封建思想,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思想解放。隨後他們指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教育人民認清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本質,沉重地打擊了代表帝國主義利益的北洋政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第三、近現代愛國先驅者站在時代潮頭的前列,率領人民群眾英勇奮鬥,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性轉變,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締造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以無產階級為主導的爭取民族解放,實現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從此以後,“中國革命的麵目就煥然一新了”。在這一時期,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何香凝、魯迅等,既是開拓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驅,又是站在時代潮流前列的偉大愛國主義英雄。第二節大革命驚雷響徹神州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一、製定統一戰線策略,掀起大革命風暴192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確立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高綱領揭示了黨的長遠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最低綱領則闡明了黨的近期奮鬥目標。即:“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就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任務,照亮了中國人民前進的征程。黨在闡明中國革命的奮鬥目標時,又充分認識到中國革命所麵臨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單就北洋軍閥而言,即包括直係、奉係、皖係等三大軍閥,其所轄反動軍隊即多達130餘萬人。
而中國共產黨則剛剛建立,在二大期間黨員的總人數也不超過四五百人,工人階級的總人數也隻有二、三百萬人,在中國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廣泛發動群眾,不聯合在一定時期有著相同奮鬥目標的其它階級和政黨,不製定相應的鬥爭策略,要實現中國革命綱領是根本辦不到的。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開始認識到無產階級不僅應該與農民結成同盟,還必須聯合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社會各進步階層。1922年6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對時局的主張。提出了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聯合陣線”的建議。為什麼要提出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聯合陣線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國民黨在當時仍然是中國政治舞台上最有影響的政黨,孫中山在全國人民心中仍然享有崇高威望,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第二、國民黨在廣東已經建立了革命根據地,豎起了國民革命大旗。第三、國民黨所奉行的三民主義綱領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某些吻合之處。第四、辛亥革命失敗以後,一係列重大事件的變遷,包括1922年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革命,促使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他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要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不能指望帝國主義國家的援助,也不能依靠舊軍閥的力量。1922年8月,他在上海結識了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他們一起討論了拯救中國的若幹重大問題。隨後他興奮地說:“共產黨人是他真正的革命同誌”,他認真地閱讀過李大釗的《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一文,認為布爾什維主義、共產黨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他也曾虛心接受過蔡和森等人的批評,認為共產黨人虛懷若穀,陳詞懇切,“象一股股清泉汩汩地流進了心田”。
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必須改弦易轍。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走國共合作的道路。孫中山強調國民黨需要“新鮮血液”來充實。主張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國民黨內實行合作。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建議中國共產黨正視自己力量還十分弱小的現實,同意接受孫中山的意見,采取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國民黨結盟。斯大林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可以舉出這樣一個例子,馬克思本人在一八四八年德國革命的例子,當時馬克思及其同誌加入了德國有名的資產階級民主聯盟,並在這個聯盟中同革命的資產階級合作”。從而大大地推動了德國的反封建鬥爭,“馬克思甚至比我們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走得更遠些”。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這一正確戰略思想(即統一戰線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人。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了會議,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建議,並動員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黨的三大以後,國共合作的進程日益加快,各地共產黨組織在幫助國民黨改組,動員中共黨員和革命青年加入國民黨,擴大聯合戰線方麵作了大量工作。李大釗、譚平山、林祖涵、瞿秋白、毛澤東等人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加入了國民黨,並在其中擔任了重要職務。黨的三大做出的實施國共合作的重要決策,有利於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有利於推動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統一戰線的建立,從而組織起反帝反封建的千軍萬馬。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即開始形成了正確的戰略策略思想,這是中國社會其他階層和政黨所無法比擬的。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到會代表共165人,其中共產黨員有20多人。李大釗,譚平山,瞿秋白,毛澤東等被孫中山指定為主席團成員在前台就座。孫中山在大會上指出:“現在是拿出鮮明反帝國主義的革命綱領,來喚起民眾為中國的自由獨立而奮鬥的時代了”。國民黨一大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革命有三大法寶,即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和武裝鬥爭,而統一戰線則為其中的首要法寶。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產黨聯合其它社會階層,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輪的革命風暴。首先是工人運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麵。1924年7月,為迫使英國取消在廣州租借地的“新警律”,發動了沙麵工人大罷工,這次罷工震動了廣州和香港,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其次是新式農民運動破土而出,蓬勃發展。1925年1月,中共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大會強調中國工人階級必須要有自己的同盟軍,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特別重要”,“天然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者”。依據這一思想,中國共產黨推動改組後的國民黨集中精力抓農民運動,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在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共產黨員彭湃,毛澤東,周恩來,肖楚女,惲代英等都先後到農講所講課。農講所的培訓內容包括階級教育,社會調查和軍事訓練。培養農民運動幹部達800多人。這批農民學員返回各地以後,紛紛建立農會組織,開展反苛捐和減地租的鬥爭,同時組織農民自衛軍攻打地主武裝,並配合國民革命軍平定了帝國主義支持的商團暴亂,打敗了背叛孫中山的廣東軍閥陳炯明。第三是協助孫中山,加強革命武裝力量建設。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廣州珠江的黃埔島上創建了黃埔軍校,周恩來曾擔任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
黃埔軍校開設了軍事理論,中國國民革命運動,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社會主義原理,中國農民運動等課程,黃埔軍校培養學員計達一萬五千餘人。為建立統一的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準備了骨幹軍事力量,對共產黨以後獨立創建工農紅軍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黃埔軍校的建設是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的一個重要產物。第四是發起規模巨大的五卅運動。1925年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的日本資本家無端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引起了上海各界人民的極大憤怒。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學生舉行援助內外棉七廠同胞的街頭宣講和示威遊行。當遊行至南京路時,英國巡捕突然開槍,打死工人、學生13人,打傷數十人,造成了震動全國的“五卅慘案”。從而更加激起了上海以至全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蓄之既久,其發必速,埋藏在中國人民心中對帝國主義的仇恨一下迸發出來,很快形成了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局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蔡和森提出,“應不失時機地把工人的經濟鬥爭引向政治和民族鬥爭”。6月5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全國民眾書,指出這場鬥爭的目標“決不止於懲凶、賠償、道歉等”,“而應以認定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其主要目的”。6月11日,上海各界舉行了有20萬人參加的聲討帝國主義血腥暴行的群眾大會。全國各地人民紛紛起來支持上海學生和工人的正義鬥爭,北京,武漢,重慶,成都,哈爾濱,濟南,香港等數百個城市約1700萬人以聲勢浩大的規模上街遊行,到處響起了“打倒列強,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怒吼。當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廣州後,廣州各界也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和印務等工會舉行罷工,半個月內罷工人數發展到25萬人。廣州、香港工人大罷工持續達16個月之久,罷工以來英國平均每月損失二億一千萬元,從政治、經濟等方麵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進一步鞏固了國共合作的廣東革命根據地。成為五卅運動中最英勇,影響最深遠的一幕。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中迅速地壯大了自己的隊伍,黨員發展到一萬餘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並在武裝鬥爭領域全麵展開。二、北伐革命戰爭和蔣介石對革命的背叛當國共兩黨結成統一戰線,掀起以反帝反封建為宗旨,以工農鬥爭為主體的人民大革命風暴時,策劃打倒北洋軍閥政府的軍事鬥爭也提到了議事日程。當時在廣東以北存在著三大軍閥勢力,一是直係軍閥吳佩孚占據著湖南及沿京漢鐵路的湖北、河南和河北南部地區,擁有軍隊約20萬人;二是從直係軍閥中分化出來的孫傳芳部,盤踞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等省,擁有軍隊20萬人;三是奉係軍閥,控製著東北三省,津浦路北段和京津地區,擁有軍隊35萬人。這三大軍閥是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代理人,麵對著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各地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他們一直主張集合反對革命的軍隊進行南征。如不消滅他們,就不可能實現國家統一並順利地推進民主革命。
1925年3月,孫中山在臨終前一直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並實現全國的統一,他諄諄囑托同仁與後來者:“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所以推動北伐戰爭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未盡夙願。為策應北伐戰爭,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中央特別會議,瞿秋白、譚平山、陳延年等人出席了會議。會議要求在北伐必經之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加強群眾工作。同時組建了中央軍委,以加強對軍事工作的領導.1926年5月,國民革命政府共調集八個軍十餘萬人,兵分三路,開始了聲勢雄壯的北伐戰爭。第一路由第四、七、八等三個軍組成,作為北伐軍的主力進攻湖南,湖北,目標是消滅直係軍閥吳佩孚的主力。7月北伐軍占領長沙,8月占領嶽州,9月,各路軍馬會攻武漢,消滅直係軍閥主力共計三萬多人,迫使吳佩孚逃往鄭州。隨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西路北伐取得了重大成功。第二路由第二、三、六軍及第一軍教導師組成,其鋒芒所指是江西孫傳芳部。9月北伐軍在南昌一線與敵人反複爭奪,鏖戰達兩個多月。11月初,在四軍、七軍的支援下,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占九江,奪取南昌,殲滅孫傳芳部十餘萬人,迫使孫傳芳逃往南京,中路北伐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第三路北伐軍又號稱東路軍,由何應欽率領第一軍主力組成,其攻擊方向是閩浙地區。由於孫傳芳將其主力置於江西,因而這一路進攻沒有發生大的戰事。12月初,北伐軍很快占領了福建、浙江兩省,東路北伐也宣告成功。
北伐戰爭從根本上打倒了北洋軍閥,進一步推動了南方地區的工農革命戰爭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殖民統治。在如火如荼的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骨幹作用。在北伐戰爭的主要進攻方向,共產黨領導的葉挺獨立團擔任先遣隊,一路斬關奪隘,捷報頻傳。先後奪取攸縣,醴陵,輕取平江,迫使敵旅長自殺。1926年8月,第四軍主力挺進到粵漢鐵路的軍事要衝汀泗橋和賀勝橋一帶,此處三麵環水,一麵高山,易守難攻。吳佩孚調集了二萬多人據險死守,第四軍主力多次從正麵進攻均被擊潰。8月26日清晨,葉挺獨立團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抄小路,攀山崖,從敵人背後發起猛攻。葉挺號召共產黨員衝鋒在前,奮勇殺敵,終於攻占了丁泗橋、賀勝橋,為北伐軍主力打開了前進的通道。在江西戰場,特別是在攻打南昌的戰役中,李富春,林伯渠等一批共產黨員都身體力行,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