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蔬佳品
1.薺菜
薺菜,又稱“報春菜”,是野蔬中的佳品。其性喜溫暖,多長在山坡、荒地、溪邊、宅旁,正如一首古詩所寫:“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薺菜屬十字花科,《本草綱目》又叫它“護生草”,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其中蛋白質的含量在果蔬中位居上乘;維生素C的含量比番茄高4倍:鈣的含量超過牛奶、巧克力和大豆。此外,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物質。據分析,薺菜的可食部分達80%,是理想的食療佳品。
薺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經,有利尿、明目、降壓、健骨、和肝、消炎等諸多功效。《本草綱目》、《名醫別錄》等古代醫學著作中載有許多含薺菜的實用驗方。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薺菜的吃法很多,燒菜飯、熬菜粥、做菜均可。通常在食用前去根洗淨,入沸水中燙即起,再下冷水過涼漂淨,然後擠出水分即成。這種吃法,不僅保持薺菜的原香原味和營養成分,而且色綠喜人。民間吃法,常取其嫩株,烹製後味道鮮美,口感柔嫩。民諳常道:“寧吃薺菜鮮,不吃白菜餡。”肉餡與薺菜做成的餃子、包子、餛飩風味獨特,堪稱美食。
2.馬齒菜
馬齒菜,又叫馬齒莧、長命菜、安樂菜、馬齒菜等。因其葉小而肥,有些像馬的牙齒,所以叫馬齒菜,它是一種含有營養的野菜,新鮮時可做涼拌菜,曬成幹菜,可做包子餡。它除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外,還含有配糖體、皂素、尿素、樹脂、多種鉀鹽等。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馬齒菜汁液對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等有抑製和殺滅作用。所以,民間單方常用其治療痢疾、瘡癤等疾患,確有良好的效果。特別對腹痛、便瀉、裏急後重、肛門下墜感的病人,有良效。中醫認為馬齒菜性寒、無毒,有清熱、解毒、止痢疾等功效。臨床上常用其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療毒、痔瘡、腫痛、蛇咬症。《本草綱目》說馬齒菜有“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的功效。
近年來,臨床報道,馬齒莧注射液用於產後流血、刨婦產、刮宮取胎、子宮出血或不全流產、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患者500餘例,均獲得滿意效果。用馬齒莧驅治鉤蟲病,有效率為87%。用馬齒菜加甘草煎煮後,藥液濃縮加澱粉製成片劑,可治宮頸糜爛,經服20日觀察,212例患者有效率97.21%。
馬齒菜還有利尿作用,並可用於治療百日咳、肺結核及化膿性疾患。據美國國立酒精濫用和中毒研究所發現,經常食用馬齒菜能防心髒病。研究出菜中含有較高量的雙脂肪酸。該物質能抑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成與生理功能,以而起到對心髒的保護作用。我國的研究也發現,馬齒莧含有強心及硝酸鉀、氟化鉀、硫酸鉀等多種鉀鹽。鉀在體內有平衡鈉的作用,因此對心血管起保護作用。
馬齒菜作為一種野菜和民間中草藥。不用花錢,又便於采集,用於治病簡便易行,是值得推廣的。
二、鮮花入饌
鮮花不僅令人賞心悅目,還是一種美味佳肴,且對各種慢性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早在春秋時期,長江下遊及江淮楚地,人們就有食花習俗。唐宋時,食花之風盛行於皇室,流傳至今。各地都有各自的傳統鮮花名菜,對一般烹飪愛好者來說,一年四季至少有三季可以食花。
春季可食臘梅花、月季、梨花、刺槐花、金銀花等。早春二月,金櫻子花與美漿或麵粉配上白糖,做成迎春餅,味美可口。清明時節,杜鵑花可生食,味酸甜爽口。五月蘭花芳香,可烹調成蘭花羹,潔白如玉的花瓣可製成香脆的玉蘭花片、尤以金銀花炒肉片、肉絲,有清香提神、消暑之效。
夏日可食花卉有荷花、白蓮、茉莉、珠蘭、黃花等幾十種。映8荷花別樣紅,荷花與大米煮,叫荷粥,味美清熱。
秋天常食花卉是菊花、南瓜花、木槿花、桂花等。八月丹桂飄香,把桂花曬幹加少許白糖泡開水,叫桂花茶,是招待賓客的好食品,還可製成桂花醬,配核桃仁,做成糕點,大益脾胃。菊花是傳統食用花齊,甘白菊主料可釀酒,入藥,有醒腦降火作用。
鮮花作食療還有防病治病之功。如蘭花,有清肺解毒、祛痰止咳之功效,製成蘭花肚絲、蘭花雞絲食用,可治療肺結核、百日咳等症。菊花善於疏風清目、養肝平肝,做成菊花粉絲、白菊蛇羹,是目眩腫痛,胸悶失眠患者的保健食品。用荷花做成的雙蓮花、荷花肉片,可治療暑熱煩渴,咯血等症。此外,消化不良,肚腹飽脹,可用厚樸花;飲酒過多,惡心嘔吐,宜用葛藤花;扁豆治療上吐下瀉;合歡花能助你安眠;鬱金香除腋臭;小兒感冒用金銀花、杏仁、野菊花、臘梅花;目痛可選菊花、瞿麥、夏枯草花;燒燙傷:紅石榴、雪蓮花、鞭蓉花、青葙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