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幾種疾病的食療(3 / 3)

六、咽喉腫痛與聲音嘶啞的飲食療法

感冒後常有咽喉腫痛和聲音嘶啞症狀。長期發強音、高音,聲帶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也可破壞喉內肌肉的協調作用,易導致一側喉肌麻痹,聲音失常。食物對咽喉和聲帶也有一定影響,過食辛辣食物可助火生熱,耗傷粘液,使口幹喉燥;過食肥甘厚味炙熱炒煎食物,可助濕生痰,使咽喉腫痛,咳嗽、聲啞。

吃什麼食物有利於保護聲帶和消除咽喉腫痛呢?傳統的飲食療法有較好的療效。

1.西瓜皮60克,水煎脤,治咽幹喉痛。

2.冬莧菜花或根煎湯,去渣加冰糖,入口含漱,然後徐徐咽下。

3.生白蘿卜搗汁259克,加白糖30克,或加生薑汁一二滴,飲服。

4.蜂蜜50克,冰片粉末0.3克,開水衝脤。經霜絲瓜一條,切碎,泡開水服。青魚膽幹粉、青黛等份,共研細末,用之吹喉,一日三次。

5.番薯粉加白糖,用開水衝熟或煮熟食用。楊桃生食,一日二三次,每次一二個。

6.檸檬一個,荸薺10隻,水煎服,每日一次。

7.無花果150克,水煎,加冰糖適量服用。

8..黃花菜30克,加水煮爛,調入蜂蜜30克,緩緩飲服。

9.梨三個,去皮搗汁飲;或梨一個挖核,加川貝3克,蜜糖30克,蒸熟食之。

七、膽囊炎、膽結石的飲食療法

膽囊炎、膽結石是消化係統常見的疾病,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同時存在,經常引起膽絞痛的發作,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此病大都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而正確的飲食能夠預防和治療它。

膽囊炎、膽結石以膽汁輸出不利、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差為特征,在飲食上可以采用“蔬菜療法”,食用含有維生素八多的綠葉蔬菜和橙黃色蔬菜,如胡蘿卜、菠菜、青菜、茼蒿、馬鈴薯等;多飲促進膽汁分泌,有利膽囊炎作用的桔汁、梨汁、土豆汁、馬蹄汁,以及山楂、烏梅、玉米須(泡水代茶飲、在食物烹調方法上宜燭、煮、煨、燜、蒸等,加工成利於消化的軟食;在調味上,以清淡為主,不可多用糖以及麻、辣、辛等刺激性調味品和原料;在用油上,要用富含必需脂肪酸多的玉米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豬油。另外不要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飲食上的寒溫要適宜,更不宜飲酒。

需要一提的是“蔬食療法”不是單吃蔬食,適當的葷食是必要的。因為葷食中含有必需脂肪酸和多種脂溶性維生素。這對維持人體健康是必要的。另外葷食的利膽作用強,膽汁能及時排出,對疏通膽道有利。其中以豬蹄湯和煎煮汁能使膽汁增多。但葷菜量要少,以病人食後無不適感為度,切忌吃膽固醇高的豬頭肉、雞蛋、蝦籽、蟹黃以及豬內髒等。

下麵介紹幾則行之有效的食療方。

1.鯉魚赤豆湯

原料:鯉魚一條,約重500克,陳皮6克,赤小豆、白糖適量。

製法:將鯉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加陳皮、赤豆燭爛,加適量白糖,吃肉喝湯。

效用:鯉魚甘平,能利水消腫,退黃疸。赤豆甘酸平,清熱解毒。陳皮理氣燥濕,2.健脾和胃。此方清熱利肝,健脾和胃。

3.茵陳粥

原料:茵陳30至40克。粳米卯克,白糖少許。製法:將茵陳用水洗淨。放入砂鍋內,加水200毫升,置火上煎至100毫升時,去渣取汁,放入粳米,再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爛湯稠,加白糖少許,稍煮一會即可。

效用:茵陳甘苦微寒,有擴張膽管、利膽清熱及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

注:此粥在煮時,宜稀薄,不宜稠食;隻能用粳米,不能用糯米代替。茵陳一般以3至4月份收集為佳。中醫所說“陰黃”或“陽黃”病人均可食。但由鉤蟲引起的“黃胖病”者不宜服食。

4.玉米肉湯

原料:蚌肉120克、玉米須50克。製法:將新鮮蚌肉四周用棒敲打,用醋、麵粉拌勻去粘液,氽水。將玉米須同入鍋煮沸,20分鍾後撈出玉米須,再將蚌肉用小火燉至熟爛即可。食時將蚌肉撈出,加醋調食並飲其湯。隔日1次。

效用:玉米甘平,能清熱平肝利膽,治療旭囊炎、膽結石。蚌肉甘鹹寒,歸肝腎二經,能清熱,滋陰明目。《隨息居飲食譜》說它能“養肝涼血’。此方能平肝利膽,治療膽囊炎、膽結石。

5.燉田螺

原料:大田螺10至20個,黃酒半小杯。製法:將田螺養於清水中漂去泥土,燙死,取出田螺肉,加入黃酒半小杯拌和。將田蟝投入放好清水的砂鍋中,先將砂鍋水燒開,再改用小火燉爛。飲湯,1日3次。

效用:田螺甘鹹寒。《本草再新》說:“入肝脾二經,能清熱利水,治療黃疸。”

6.牛乳蜜棗粥

原料:牛乳500克,紅棗15顆,蜂蜜1匙,澱粉適量。製法:將紅棗洗淨煮熟,撈出備用。再將澱粉用清水調成糊狀。將牛乳煮開,放入紅棗及澱粉糊,稍煮攪拌成粥。離火時放入蜂蜜拌勻即成。

效用:牛乳甘平。《本草綱目》:“治反胃熱穢,補益勞損,潤大腸,老人煮粥甚宜。”《藥品化義》說:“養血補肝。”此方香甜可口,是理想的流質美食,對治療慢性膽囊炎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