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汁生薑20克搗汁,露置一夜,加適量紅糖服,對孕婦瘧疾尤有效;或生薑10克,薄荷10克,蚯蚓5克,煎湯和蜜服。
核桃仁炒韭菜核桃仁60克,韭菜白250克,麻油30克,食鹽1.5克,炒食。
豬油燉甲魚,甲魚一隻約500克,放燉盅內,加入豬油25克,清水適量、食鹽少許,隔水燒熟服食,治久不愈。
生薑燉狗肉,狗肉1000克,切碎加花生油炸後加生薑150克,熟附片10克,蒜2枚,燉約2小時以上,即可分次使用。
豬脾餛飩豬脾100克,生薑10克,胡椒10克,吳茱萸末2克,共絞為餡,包成餛飩煮食,治虛寒瘧疾。
牛肝醋湯牛肝150克切片,下鍋煸炒即加湯加30克共煮食。
羊肉湯羊肉500克切片蒸熟,加薑、蒜、醬酒、鹽等調料食用。
四、胃潰瘍患者的飲食禁忌
胃潰瘍(包括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冬季是發病的高峰季節。男性多於女性。其典型病史是經常間斷地反複發作,上腹部或下胸部疼痛,有燒灼感。這些感覺與飲食有密切關係,與飲食時間也有關係。例如胃潰瘍疼痛發作大多在食後2至3小時,十二指腸潰瘍發作在食後4至5小時,將下一次餐前,半夜或清晨空腹時候。
胃潰瘍患者除藥物治療與休息外,要特別注意飲食。其原則是避免食物過冷、過熱、過酸、過鹹、過鮮,也不能用粗糙食物,防止對創麵的刺激。注意少吃多餐,使胃內經常有食物,以稀釋胃中的遊離酸。要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和易消化的脂肪如奶油、黃油、蛋黃等。因脂肪進入小腸後,能使小腸粘膜產生抑胃素,對胃液和胃酸的分泌起抑製作用,有利於創麵的恢複。此外,宜吃些含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除流質外,還可輔以蘇打餅幹、軟飯,每天進5至6次的飲食。總之,要有規律、適量、足夠營養,以昉胃穿孔、胃出血,抑製胃癌的發生。對於已出血的胃潰瘍患者,在大量出血時,應立即禁食,改為輸液治療。當出血停止4小時後,方可進食流質,最好以牛奶為主,每隔2小時一次,每次100毫升,不加糖,也可用豆漿代替。胃潰瘍患者的飲食禁忌要特別注意:
一忌進食過多。大量食物較長時間停留在胃裏,胃內壓力增強,變薄的潰瘍表麵容易出血或穿破。
二忌硬食。過硬的食物或難消化的食物(炒豆、炒花生仁、油炸食物等)會對潰瘍麵產生機械性磨拫,引起出血或穿孔。
三忌飲酒。酒精會刺激胃粘膜血管痙攣缺血,胃腸蠕動增加,導致潰瘍病複發、出血、穿孔。
四忌飲汽水。溶解於汽水中的碳酸氫鈉,能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而增加胃腸內的壓力,易造成胃與十二指腸球部前壁穿孔。
五忌飲濃茶、咖啡。慢性胃潰瘍不宜飲用濃茶,因它會刺激胃粘膜,使之疼痛。
六忌油膩。油煎、油炸、厚油食品往往難以消化,加重胃負擔。
七忌冷食。冷食會刺激胃液分泌,損傷潰瘍病灶。
八忌食物過熱。熱食會使胃腸血管舒張,加劇出血。九忌甜食。甜食會刺激胃腸粘膜,引起反酸和噯氣,增加不適感。
美國科學家發現香蕉糖中有一些活性物質會刺激胃粘液細胞生長,使新生的細胞分泌更多粘液,保證胃粘液膜的厚度;即使已患胃潰瘍,新分泌的粘液也會溢向損傷處,將損傷處密封修複,以防胃液的腐蝕。因此,患有胃潰瘍的人,不妨吃些香蕉。
五、“發物”和“忌口”
人體養生之道,中國傳統醫學曆來把食養、食療擺在首要位置。而食養、食療中,又包括因病須講究忌口一說。忌口,就是要謹慎甚至戒吃一些可能誘發疾病或使舊病複發、病情惡化的食物,俗謂“發物”。
發物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別:一、發火之物。如辣椒、胡椒、老薑、芥末、羊肉、犬肉、煎炸食品、烈酒等;二、發風之物。如大豆、蠶豆、豌豆、番薯、馬鈴薯、春芥菜、鵝肉、豬頭肉、蝦、雞蛋等;三、助濕之物。如竹筍、芋頭、烏欖、牛肉、鵝肉、蔥、薑、蒜、韭菜等;四、冷積之物。如螃蟹、西瓜、梨子、香蕉、柿子、雪條、雪水、冰淇淋等。
中醫曆來認為“藥食同源”,食物與藥物一樣,都具有寒、涼、溫、熱等四性(四氣)和辛辣、甘、酸、苦、鹹等五味。根據“寒症熱治”、“熱症寒治”之原則,如火症熱體的人,尤其是高熱、急性炎症病人,不宜吃發火之物,以免火上添油,使病情加劇或發生並發症。又如,寒症虛體的人,尤其患有胃寒、泄瀉、哮喘等疾者,應注意慎吃、忌吃生冷瓜果及冷飲品,以免雪上加霜,引發中氣虛寒、冷積,不利於胃腸保健或使舊病複發。再如,患有急慢性消化不良、腹脹、噯氣、多放屁等症的人,宜少吃、忌吃發風之物,以防加重腸脹氣。還有,患有皮膚濕疹等皮膚病,以及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胃寒、肝膽病者,宜慎食忌食助濕之物,以免加劇皮膚瘙癢,或不利於病體康複。《本草求真》卷七“食物”裏說“食物雖為養人之具,然亦有於人髒腑有宜、不宜。……食之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髒腑有益,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髒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之訓,即病人必須忌吃有關的發物,才能收到飲食養生之益。其中奧秘值得我們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