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是我國現存古典私家園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揚州園林在我國造園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認識揚州園林,宏揚其精華,是當今揚州的園林建設所麵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在前人研究揚州園林的基礎上,對揚州園林的曆史變遷、數量和分布作了簡單的敘述;並探討了揚州園林的風格與特色。認為現在的揚州園林,應當屬於江南園林的範疇,具有清幽、樸野的風格。它運用精湛的造園技巧,創造了具有鮮明地方色彩和獨特時空意識的園林典範。
揚州,從來便是個風流都市;揚州的園林,亦因其在城市風景構成中的突出地位而流芳千古。可是在今朝,不少遊客、抑或是某些園林界的同行,唱出了揚州園林“太破太舊”的哀歌。我雖然定居揚州不久,但比起這些唱“破舊”調的匆匆過客,恐怕要多一份接觸,多一份了解,亦多一份感情。漫步十裏春風,徘徊綠楊城廓,泛舟瘦西湖上……,總感到這裏的每一座茅亭,每一勺湖水,甚至是一株古柏,一塊頑石,都散逸出當年的流風遺韻來!這些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根據揚州的城市性質(即: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傳統特色的旅遊城市),恢複、整修、開放了一些古跡、園林,疏浚、開通、裝扮了幾條穿城小河,規劃、拓寬、美化了幾條特色街道……,“花園城市”的美譽指日可待。特別是當我聽說平山堂—瘦西湖風景區已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明年年底可再現“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曆史盛況時,不禁喜上眉梢,笑出聲來。
一、揚州園林的變遷
揚州園林的曆史,有人把它上推到公元前150多年,那時揚州就有了規模較大的園林式的建築了(《揚州風物誌》)。但揚州曆史上有計劃的造園活動還是出現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年),那時,南兗州刺史徐港之於廣陵蜀岡之“宮城東北角池側”,“更起風亭、月觀、吹台、琴室,果竹繁勵,花藥成行”。這可說是真正的園林構築了。如今瘦西湖小金山的“月觀”、“吹台”等景點即是仿此遺意構築而成。到了隋代大業元年(605年)以來,隋煬帝屢次來到揚州,為了他縱情享樂的需要,在揚州大造離宮別館,既有崇殿峻閣,複道重樓,又有風軒水榭,曲徑芳林,將皇家建築與山水園林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揚州的園林發跡於宮廷苑囿。“煬帝春遊古城在,壞宮芳草滿人家”(鮑溶,《隋煬帝宮二首》),這詩中情景說明隋宮至唐仍在。不過,有的已被改作佛寺。這不僅因為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後,唐時已達全盛,而且,由於唐時將佛教立為國教,對此采取一係列保護措施和優待政策,因此,不少官僚商賈將莊園寄托於寺內,可逃避國稅。
唐代揚州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因位於富庶的長江下遊,又是長江與大運河交會處,除長江下遊各地商旅在此集中外,長江中上遊的商品在此轉口,海外商船的貨物也在此轉運。同時揚州也是江淮鹽鐵集散地,當時鹽鐵是專買的,鹽鐵轉運使即設在揚州。因此,揚州借此而空前繁榮。最興盛時,唐揚州城南北15裏110步,東西7裏3步。城址包括原在蜀岡上的廣陵城並向城擴展,還包括今揚州城的範圍。城牆有兩重。商業繁盛的地區在城南及城東南沿大運河一帶。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園林的興盛。揚州的園林,發展到了唐代,私家營造園林的風氣,已經達到盛極於時的境地。唐代詩人姚合(約779—846)在《揚州春詞三首》中描寫當時的城市風光已達“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的情景。說明唐代揚州的園林,在數量上定然是相當可觀的。而且,宅與園的結合,標誌著揚州園林從宮廷苑囿的款式向私家園林的轉變。“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涼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唐方幹《旅次揚州寓居郝氏林亭》詩),詩中所說的這座“郝氏園”,已透出寄情於山水之間的新意。
唐代末年,揚州成為戰場,楊行密攻揚州城數月,守城的秦彥,殺人為糧,拆屋為薪,城破時城內隻剩居民數千人,房屋大部分成了瓦礫。宋代由於金兵南侵,大肆焚掠,揚州城又遭到嚴重破壞。南宋詩人薑夔在《揚州慢》詞中寫道:“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昔日園林,隻剩“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了。盡管如此,宋朝的揚州園林,如官衙裏的“郡圃”,歐陽修的“平山堂”,以及一些私家園林,還是迭有興建,廢而未絕的。而且,從史籍記載來看,此時的揚州園林,已經脫盡了過去宮廷和官衙園林的習俗,跨入山水園林的階段。此外,隨著“花石綱”事件的興起,一些珍奇的湖山峰石開始在揚州園林中出現,現時小金山內還有自然形成的船形太湖石一方,據傳是12世紀宋徽宗趙佶勞民傷財征調“花石綱”的遺物。
元代,揚州園林處於低落時期,不僅官家的園林寥落,而且私家園林的勝跡,也到了屈指可數的地步。比較著名的園林有“江山風月亭”、“明月樓”、“居竹軒”、“平野軒”等。此時,揚州的園林,由於受畫風的影響,園林結構以平遠山水或單一題材為主。如“平野軒”即是以“平野風煙望遠”為主題的園林。元代以平遠山水著稱的大畫家倪雲林,曾為之寫過“平野軒圖”。
明代,揚州園林複興,見於著錄者甚多。園林構築,有簡有繁。簡者,一園一景,重在意趣;如“苜蓿園”,園中盡種苜蓿,故名,景物極其簡單。此種園林的做法,自唐宋以來,層出不窮,傳流不絕,成為揚州園林中最為普及的一類。繁者,一園多景,構築複雜,在有限的空間裏,布局眾多的山水勝境,采用了“不餘其曠則不幽,不行其疏則不密,不見其樸則不文”的山水畫法,因山行水,自然成章,給人以無限的感覺。如鄭俠如在宋人朱氏園故址所築之休園便是,園中樓台亭閣,山水花木,應有盡有。
到了清代,特別是乾隆年間,揚州的官僚商賈,為了邀恩寵賞,在清帝南巡的路線上,競相構築園林,揚州園林出現了鼎盛的局麵,城市山林,遍布街巷;湖上園林,羅列兩岸。清朝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餘於乾隆五十二年秋始到,其時九峰園、倚虹園、筱園、西園曲水、小金山、尺五樓諸處。自天寧門外起,直到淮南第一觀,樓台掩映,朱碧鮮新,宛入趙千裏仙山樓閣中。”這個時期的園林,尤以湖上園林為盛。從城東三裏上方山禪智寺的“竹西芳徑”起,沿著漕河向西延伸到蜀岡中峰大明寺的“西園”,另由大虹橋向南,延伸到城南古渡橋附近的“九峰園”,約有大小園林六十餘座。特別是從北門城外的“城清梵”起,到蜀岡平山堂塢,“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幾無一寸隙地。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景,其實是一座座園林。因而,曆來有“揚州以園亭勝”的說法。乾隆過後,特別是由於嘉慶年間鹽業衰敗,揚州園林也隨之中落了。清末民初,隨著經濟的衰落,交通的失利,揚州園林走下坡路。隻是在市井中的一些私園得以延續,保留至今。
二、揚州園林的數量與分布
揚州的園林,從南朝徐湛之營構亭館時起,迄今已有一千幾百年曆史。在這漫長的園林發展史中,見於史書記載的園林數以百計。揚州現代學者朱江先生在其所著《揚州園林品賞錄》一書中,收錄諸家著述,記載的園林竟達二百四十餘所。可以想見,“處處是煙波樓閣”(謝溶生:《揚州畫舫錄》序),“園林多是宅”的曆史記載一點也不過分。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戰亂不斷,揚州園林屢遭劫難,諸多園林到了清朝,“按圖而索園觀之,成黃土者七八矣”(《揚州畫舫錄》)。明清以前所建園林,大多湮沒無聞,或無法稽考。揚州現存園林,大多是清朝修建的。
揚州園林,依其分布區域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城市山林與湖上園林。湖上園林主要集中在保障河一帶(今瘦西湖一帶),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將這一帶的園亭連成一片,集中修建成瘦西湖公園,向公眾開放,如小金山、桃花庵、法海寺等景點至今尚在,整修成瘦西湖風景區。
城市山林,多散布於市民眾屋之間,且又藏於宅內,不易為人所明了。直至今天,整修開放的城區園林僅何園、個園、小盤穀等少數幾處。難怪外地遊客到揚州來,所見園林與“揚州以園林勝”的概念怎麼也對不上號。其實,迄今仍有不少精美的園林隱匿於民宅、機關之中,散布於小巷深處。這些園林,不是一天兩天就可遊覽得了的,而必須慢慢地去覓去賞,方可領略其中的意趣。無怪乎清人袁枚在《揚州畫舫錄序》中要說“閑居展卷,勝於騎鶴來遊也”。
揚州現存的一些古典園林(包括殘存者)以及近些年新建的幾處園林如。
揚州現有園林分布表
園名園址始建年代寄嘯山莊徐凝門街西刁家巷清光緒年間庚園南河下江西會館對門清代棣園南河下街北明代平園花園巷西首民國片石山房花園巷東首清乾隆年間盧氏意園康山街22號住宅後身清光緒年間魏氏逸園康山街24號宅內清光緒年間八詠園大流芳巷29號補園大流芳巷8號詠園後退園廣陵路8號之西劉莊廣陵路64號宅內清朝二分明月樓廣陵路91號宅內清代中葉邱園廣陵路82號宅西民國初年賈氏庭園大武城巷1號宅內清光緒年間小盤穀大樹巷58號清代田氏小築居士巷31號宅內容膝園金魚巷5號梅氏逸園引市街46號清光緒年間祗陀精舍引市街84號住宅東民國初年蔚圃風箱巷6號宅內楊氏小築風箱巷22號宅內小圃夾剪橋10號住宅西南隅清同治年間魏園永勝街40號住宅西徐氏園南河下街84號續表
園名園址始建年代毛氏園江都路107號約園富春花局花圃個園東關街318號宅後清嘉慶年間滄州別墅紫氣東來巷小苑地官第14號宅後民國年間李氏園雙忠祠巷1號壺園東圈門22號宅內逸圃東關街353號宅內冬榮園東關街98號宅後芸圃大草巷30號住宅之東蟄園彩衣街34號宅內朱草詩林彌陀巷內小花園巷東首44號宅內清代瓢隱園運司公43號宅內清光緒年間芸園太平巷30號橋西花墅府東街萃園舊城7號宅內(三元路)息園舊城小方巷民國七年怡廬嵇家灣2號宅內民國初年辛園仁豐裏89號宅內珍園九巷22號住宅東(三元路)倦巢正誼巷20號宅東清光緒年間半畝園三元巷20號劉氏小築粉莊巷19號宅北劉氏庭園甘泉路4號匏廬甘泉路81號宅內民國初年天寧寺西園天寧寺西偏香影廊豐樂下街冶春花社春影廓西續表
園名園址始建年代卷石洞天今揚州盆景園內西園曲水今揚州盆景園內白塔晴雲今瘦西湖內長堤春柳今瘦西湖內桃花塢今瘦西湖內徐園今瘦西湖內梅嶺春深今瘦西湖公園內清乾隆間鳧莊今瘦西湖公園內蓮性寺林園今瘦西湖公園內平山堂今大明寺內宋慶曆八年大明寺西園今大明寺內清乾隆元年平遠樓今大明寺內清代剪紙藝術館今瘦西湖內新中國成立後建瓊花園石塔路西首新中國成立後建茱萸灣公園城東灣頭鎮新中國成立後建注:本表主要根據朱江先生《揚州園林品賞錄》一書所述內容編製。
已向公眾開放,但萃園、珍園、小盤穀等處為招待所。三、揚州園林的風格與特色
曾有人對揚州園林的風格,作為具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概括。這有其一定的曆史根源。因為揚州的園林,發軔於帝王宮苑,逐漸才向私家園林發展的。但誠如前述,宮苑在揚州已成為曆史陳跡,在宋朝即已進入山水園林階段;發展到現在,愚見揚州的園林主要還屬於江南園林的範疇,本身具備清幽、樸野的風格,不妨看幾個例子:
瘦西湖風景區是古時湖上園林的集中分布區。正如其名字所示,以水多取勝,“七八裏河道,還有許多杈杈丫丫的支流”(朱自清),它的韻味,“全在水樹的交映,與遊程的曲折”(鬱達夫)。這裏不僅水多、月色好,而且“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具有江南水鄉特征的垂柳,在瘦西湖風景區中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使整個公園似乎都處於柳樹那種輕柔、明快的格調之下。公園在農田、村莊的環抱之中,遊客的視線越過湖麵、透過疏林,便可見到成片的禾田,散落的民宅,或是幾縷炊煙,再加上岸邊幾叢蘆葦,頗似浪漫的鄉村風景。
處於豐樂下街的“後冶春園”(揚州曆史上有前、後冶春園之說;“前”冶春園原址約在今揚州師範學院內,早已廢圮。“後冶春園”今亦常稱“冶春園”),南麵臨湖,北倚丘阜,處在向東西延伸的一段狹長地帶中。一進園門,有草廬數間,一半在岸上,一半伸入湖中。草廬門額上有“水繪閣”三個字。“水繪閣”西邊有曲欄,連接著一處水榭,取王士禎“衣香人影太匆匆”句意,名曰“香影廊”。這裏正當湖之曲處,建築物也曲折有致,加上花木扶疏,清風徐來,暗香浮動,水波不興,疏影橫斜,有“香”有“影”,意境頗不一般。對岸林木蔥鬱,高樹參天,宛然是一帶連綿逶迤的綠色屏障,擋住了環城路上的車馬喧囂。綠樹綠水,環境清幽;茅廬曲欄,情致古樸。據說,這裏古時有個冶春詩社,是揚州的文人們品茶論學的所在。它與近旁的不加修飾的禦碼頭相銜接,成為文、景結合的著名風景旅遊區。
散布於市井街巷中的小園,更是地地道道的私家園林,與蘇州園林相似,精巧別致,環境優美。不少園子,除了花園美宅之外,還有種植蔬菜、水果及竹林的地方,菜、果、竹筍,可供主人享用。如何園簽押房北,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柔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派田園風光,頗具野趣。
作為江南園林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揚州園林與蘇州園林相似,具有精湛的造園手法和獨特的時空意識。例如位於揚州城南的何園,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它的主要入口朝北,並插在這兩部分之間。入口部分小而封閉,經由這裏無論是去園的東部或西部,都可借大與小的對比以及開敞與封閉的對比而使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再如西郊的瘦西湖公園,一進大門,是漫長的“長堤春柳”,東邊一排柳樹,西邊一片樹林,在漫長行程中,空間相當狹窄,而至此盡頭,則是一片粉霞、相對開闊的桃花塢,遊客到此,感受想必很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的一段描繪:“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自覺地運用對比手法,強化了園林的空間效果。
在揚州園林,尤其是湖上園林中,色彩的對比十分鮮明。往往是綠柳映朱欄,紅橋臥碧水。由於在大片的碧水柳色之中點紅著黃,非但不使遊客感到對比過於強烈,倒是特別引人注目,色彩動人。
由於揚州園林範圍較小,因此,造園者特別注意藝術時空的開拓。個園“四季假山”的疊築是最好的實例。造園者用湖石、黃石、雪石等另類堆砌,借助石料的色澤,疊砌的形體,配置的竹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尋踏者聯想到春、夏、秋、冬四時之景,產生遊園一周,如度一年之感。巧妙地延長了藝術時間,拓寬了藝術空間,豐富了園林美感。
借景是中國造園的傳統手法之一。瘦西湖公園中的“吹台”,在“小金山”西端突出湖中的短堤上。這裏湖麵寬闊,視野廣大。台的臨水三麵有月洞門,由東向南、西、北望去,各有景色嵌入洞門中。北洞看到的是建在岸上的“大桂花廳”,西洞看到的是五亭橋,南洞看到的是白塔。最妙的是,站在一定角度,可以同時看到:五亭橋橫臥波光,月洞呈正圓形;白塔豎立雲表,月洞則呈長圓形,我國古典園林中的“借景”的手法,在此得到很好的發揮。
揚州園林的建築也頗具特色。揚州的城市山林,宅與園往往是不分的。建築隨園而築,布局靈活,結構嚴謹,廊廡回繞,疏密有致。何園大水池中的方亭,除了納涼之用,兼作戲台,唱場掠過水麵,增強了音響效果。四周的複廊又可作觀戲的看台,居高臨下,別具風格,此亦為充分利用立體空間,從而達到小中見大的目的,成為造園之範例。
揚州港河交叉,園林多水。園橋亦特別發達。如瘦西湖中的五亭橋,是乾隆二十二年建造的一座很別致的拱形石橋,在十多丈長,二三丈高的橋身上,矗立著五座亭子,中間一亭最高,南北各兩亭互相對稱。亭頂敷黃色琉璃瓦,簷脊呈縐色,確是金碧交輝;亭角飛簷挺勁,畫棟雕梁配合著天花藻井,十分典雅瑰麗,可以說是我國園林橋梁建築中的典型傑作。此外,還有二十四橋、大虹橋、小虹橋等,均各具特色。在今盆景園內的“歌吹古揚州”廳旁,用湖石築疊,溝通小河兩岸,既具橋的功能,又屬疊石藝術,別具一格。
塔,是揚州園林中的又一特色建築。最著名的是蓮花寺白塔,整個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園喇嘛塔的形式構築的。在晴空映襯之下,白塔高聳,金頂閃耀,氣勢自是不凡。“白塔晴雲”的景名,很能概括出此景之妙處,白塔不僅是整個瘦西湖公園的製高景點,且與近旁的五亭橋,構成揚州城的表征性景觀。此外,石塔路中心還聳立著一座石塔,這是完整的唐代遺物。前些年,揚州城建拓寬石塔路時,為了保護這石塔和旁邊的那株千年古銀杏樹,特地將道路一分為二,設置路島。使其與東麵的文昌閣,西邊新建的仙鶴城標,形成一條優美的風景線。就是大明寺前的“棲靈遺址”石牌坊,亦是因為此處原有棲靈塔而得名的。揚州園林中的這些宗教建築,使揚州園林染上了一些宗教色彩。
自古即有“揚州以園林勝,園林以疊石勝”的說法。揚州園林的疊石,久負盛名。除了前述的個園“四季假山”,還有片石山房、影園、小盤穀、蔚圃、匏廬等,均留有精美的疊石佳構。但揚州地處江淮平原,四周無山也無石,全靠從外地運來,因此,園林選石反而顯得隨意。揚州園林中不僅有最為習見的黃石假山,如影園、棣園、個園秋山等,大多是明代園林的遺留;而且,湖石假山亦較普遍,如片石山房,個園春、夏山等;此外,還有以宣石壘築的假山等。揚州園林山石的出名,與眾多疊山名家的匠心是分不開的。明、清時期的不少江南疊石名家,在揚州留下了不朽佳構,如明代的影園,出自造園名家計無否之手;片石山房的湖石假山,傳是明末大畫家、疊山名師石濤的遺跡;與石濤同期或稍後一些的疊山名師張南垣,疊過“白沙翠竹江村”的石壁;仇好石疊過靜香園怡性堂的宣石山;在蘇州疊過環秀山莊山石的常州名匠戈裕良,曾於乾隆之末來到揚州,於舊城堂子巷,為太史秦恩複“就居室之旁,構小園,曰:意園”。此外,揚州保城的許多世代相傳的花農中,至今還有一些疊石壘山的匠作世家。大明寺西園內的一座黃石大假山,就是一位人稱王老七的老者的傑作。
揚州園林風格的形成,與其花木特色是分不開的。揚州,在《禹貢》上稱為揚州。揚和楊本來就是不分的。“綠楊城廓是揚州”,清代王漁洋的這一名句,一言道破了揚州與楊柳(實指垂柳)的關係。揚州氣候溫和,地勢平坦,河港交叉,橋多水多,而垂柳最適臨水種植,柔條拂水,弄綠搓黃,大有逸致。加上揚州人文薈萃,樓台館榭清秀明麗,垂柳植在此處,與地方風物相映成趣,顯示出一種和諧的美。正因為如此,隋煬帝隻帶了一個頭,揚州的植柳之風便愈來愈盛;杜牧說:“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真實地描摹了唐朝植柳的盛況。宋元明曆代,揚州依然遍地植柳。明清以後,楊柳在江南其他地方的園林中基本絕跡,而在揚州卻反而更盛。特別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經過重新培植,再現了“兩岸花柳全依水”的曆史盛況。近幾年將垂柳定為市樹之後,不光在園林綠地、廠礦企業植柳,而且在穿城而過的小秦淮兩岸重點植柳,一帶綠水,兩岸花柳,古建樓台,加上那高懸著的“綠楊邨酒樓”,“綠楊城廓是揚州”的古意詩情便從中來。
竹類,是長江以南植物區係的一個特色。揚州雖然地處長江以北,可事實上氣候與江南相仿,適於多種竹類的生長;加上揚州的文人畫士大多賞竹、愛竹、畫竹、吟竹,鄭板橋愛竹甚至到了“無竹不入居”的地步。由這些畫家剪裁、配置、構圖的揚州園林,自然與修竹難舍難分。竹類,也就成了揚州園林中普遍運用的植物之一。那四季常青,嬋娟挺秀,意態瀟然的秀竹,恰好體現了江南園林“雅”的風格。
如果說揚州園林是文人寫意山水園的話,那麼,揚州園林中生長極普遍的書帶草,又為它增添了許多書卷氣。這種不起眼的常綠小草,以其眾多的數量,在揚州園林中起著廣泛的用途。不僅用作地被,沿階、沿路而栽,還在角隅栽、牆基栽、井邊栽、池岸栽、樹壇栽,隨處可見其倩影。有道是“建築看頂,假山看腳”,書帶草在修飾假山基腳上麵,亦起著特殊的作用。
揚州園林中的名花古木,如千年銀杏、揚州瓊花、廣陵芍藥,以及蠟梅、牡丹、菊花、梅花、桃花等等,在點綴園林,美化環境方麵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
揚州文人薈萃,書畫名流代有傳人,且是風流文人喜到之地,因此,揚州園林中的楹聯題記碑刻特別發達。尤其是園林中的楹聯,或蘊哲理發人深省,或抒情懷令人神怡,或切主題啟人心智,成為揚州園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揚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曆史上造園之盛,數量之多,為他處所莫及;即便是今天,亦是我國古典私園遺留最多的集中分布區之一。這些私園,雖已被整修開放了一些,但由於經濟的原因,更多的古園散布於小巷深處。而且,由於交通相對來說不大便利,這些園子尚不被外地遊客知曉。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名城建設的加快,以及經濟的日益發達,深信揚州的園林將會重展風姿,再現曆史盛況。
(1揚州園林的橋景原載《中國名城》1989年第4期。)
揚州地處江淮平原,河港交叉,水網密布。多水的環境,使橋梁建築藝術在揚州這地方顯得特別發達。南宋詞人薑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詞句,表明古時揚州橋的數目之多。時至今日,雖已有諸多古橋毀圮,但你若漫步小秦淮,遊覽瘦西湖,透過那層層柳絲,折過那曲水轉角,時常會有一架飛虹、或是一環明月似的輕巧的小橋映到你的眼簾中來。這幾年,隨著揚州經濟的複興,城建旅遊事業的發展,還在不斷修複史誌中可以找到原型的古代名橋。揚州園林中的這些橋,除了瘦西湖的五亭橋堪稱我國建橋史上的一大傑作外,它們的橋身雖然不能與我國的十大古橋相比,既不如趙州安濟橋那樣曆史久遠,也沒有蘇州寶帶橋那長龍臥波的雄姿,更未達水鄉紹興千橋點綴的境地。但揚州園林中的每一座橋梁,本身都是一處處優美的景點;不僅可供遊客駐足賞景,也十分講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和諧;有些園橋,甚至還不斷地散逸出縷縷古意詩情來。揚州的園橋,揚州的流水,加上往返遊動於水麵之上的揚州的畫舫,共同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水上風景線。橋,在組織水麵風景中,起著點綴水麵景色,增加風景層次,引導遊覽路線等作用,成為揚州風景園林中必不可少的組景要素。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樸素、纖巧、寧靜、自然的美,有力地參與了揚州園林藝境的形成。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處處駐蘭橈。”虹橋緊挨瘦西湖南大門,橫亙在市區通往瘦西湖公園的要道。遊客至此,雖未入園,卻已置身於湖光柳色之中。這是一座1973年城建局重建的普通石拱橋。從現在的虹橋來看,無論哪個遊客,也不會唱出“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的歌調。但翻開揚州的曆史長卷,虹橋在古代確實是一處風景絕美之地。
據《揚州畫舫錄》(以下簡稱《畫舫錄》)記載,虹橋在保障湖中,原係板橋,橋椿四層,層各四椿;橋板六層,層各四板。南北跨保障湖水口,圍以紅欄,故又名“紅橋”。紅橋的“朱欄數丈,遠通兩岸”,似彩虹臥波,其造型之美,“如垂虹下飲於澗,又如麗人靚妝照明鏡中。”而且,紅橋與周圍的綠楊、酒旗融為一體,“朱欄跨岸,綠楊盈堤,酒簾掩映,為郡城勝遊地。”這樣優雅的所在,常成為文人暢飲之處。後改建為石橋。以後又相繼重建,並於橋上建過橋亭。
橋上建亭的做法,堪稱揚州建橋藝術的一大特色。《畫舫錄》中還有多處橋上築亭的記載,如卷二提及“(長春橋)上覆飛亭枋楔,廣丈許,修百餘步。”還記述高橋、迎思橋“過橋亭雕簷峻宇,出沒雲霞,上可結駟,下可方舟。”卷九甚至提及(甘泉縣街)街西的太平橋上建有華大王廟。可惜,這種帶亭的橋建築,在今日揚州隻剩下瘦西湖的蓮花橋了。
蓮花橋橫跨瘦西湖,在通向蓮性寺的堤埂上。因橋上建有五亭,故又名五亭橋。五亭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現存的橋係1933年重建,仍是舊觀。橋身全部用青條石砌築,總長553米。兩端為石階,橋身中拱圈跨度713米,兩側為半拱,橋墩下列四翼,每翼各有三圈,可以通連,共十五孔。橋上五亭的位置,四翼上蓋有四亭,以廊相連;中亭為重簷,高出四亭。亭頂蓋黃色琉璃瓦,灰瓦漏空脊,上端飾有吻獸。亭廊立柱均為朱紅色,橋欄柱頂雕有石獅。橋身結構複雜,造型優美,為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的獨創傑作,成為古城揚州的標誌。每當中秋月明,每洞各含一月,金波蕩漾,眾月爭輝,蔚為奇觀。正如清朝黃惺庵《揚州好》詞雲:“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麵麵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形象地寫出了月明之夜,遊人蕩舟五亭橋下,在簫聲掩抑中欣賞月影波光的情趣。
穿過五亭橋,順水路西行,在河水曲處,便可見一處麵東的樓台建築,紅柱雕梁,琉璃結頂,與蓮花橋相對,這就是剛修複的熙春台。熙春台南麵,有中國古典園林中習見的九曲橋。北麵,新建一座單孔石拱橋,橋身、橋欄均選用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兩側橋欄上間有二十四柱。此橋雖然尚未題名,但想必它就是揚州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橋了。聽旁邊的老者講,這二十四個柱頭上,還擬安置二十四個吹簫美女。大概取唐代詩人杜牧之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意吧。《揚州鼓吹詞序》中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廿四橋,或叫二十四橋,因宋人薑夔在《揚州慢》詞中有句雲:“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因而又名“紅藥橋”。
其實,曆史上有不少關於揚州掌故的人認為廿四橋不是一座橋的名稱,而是指二十四座橋。《畫舫錄》還提到沈存中《補筆淡》中就記載了揚州二十四橋之名,它們是:“蜀河橋、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國橋、萬歲橋、青園橋、驛橋、參佐橋、山光橋、下馬橋,實有二十四名。”文中兩處出現“下馬橋”,係異物同名,而前述“美人之說,蓋附會言之矣”。揚州在曆史上是一個繁榮、富庶之地,而且城內水道縱橫,有二十四橋是完全可能的。
但如今從事二十四橋勝跡修複的建設者們考慮到經濟的原因,采用了一座橋上有二十四個玉女吹簫的做法,亦並非無案可稽。既是玉女,就不能如古時廿四橋那樣“圍以紅欄”了。這種淡雅的乳白色,與近處樓台,遠方平山,反顯得更加和諧了。
在揚州舊時的二十四景中,有一景點叫“四橋煙雨”。《畫舫錄》載:“四橋煙雨,園之總名也。四橋:虹橋、長春橋、春波橋、蓮花橋也。虹橋、長春橋、春波三橋,皆如常製。”蓮花橋、虹橋已如前述。春波橋如今已隻剩遺跡,在徐園東麵水域上。長春橋雖然還留存至今,但目前已隻是長春路上一座普通的公路橋,過去它那“白石瓷基,刻奇獸蹲踞,上覆飛亭枋楔”的景象已蕩然無存了。如今,在小金山月觀的對岸,四橋煙雨樓仍在。登樓四顧,朝煙暮靄,湖上橋亭樓閣如在雲中,別有情趣。可見,揚州園林在注重橋的建設的同時,也是悉心考慮布局相應建築為觀賞橋景導向。
據有的誌書記載,四橋中有玉版橋,無虹橋。不管古時此說是否正確,從現在的境況來看,位於小金山北麓的玉版橋,與四橋煙雨樓的關係似乎更為密切。
新建的玉版橋為一拱形石橋,拱橋兩端添加反射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線形優美舒暢。拱形橋麵騰空隆起宛如駝峰高聳,玉帶飄揚。這座由玉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石橋,與碧水、藍天、翠柳融為一體,自然和諧,似玉帶攬見,給人以恬靜悠閑之感。橋欄以雕花石板開始,欄杆都是一式的柱頭,似一朵朵倒蓋的蓮座,順極陡的橋坡排列高去,直入橋頂雲端,顯示出連續的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