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確定別人會對自己童年所發生的事情感到興趣呢?有個法子,多年之後,如果某件事情依舊鮮明地印在自己的腦海中,呼之即出,那幾乎便可保證會令聽眾感興趣了。
(2)個人欲求出人頭地的奮鬥——這是洋溢著人情味的經曆。例如,重敘自己早期為求發跡所做的努力,也能吸引聽眾的注意。你是如何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得從小到大、日趨強大的?是什麼樣錯綜複雜的各種情況造就了你的事業?告訴聽眾,在這競爭激烈的世界中,為了創建事業,你曾遭遇的挫折,你的希望以及你的成功。活生生地描繪一個人的奮鬥過程,這是很好的演講題材。
(3)嗜好及娛樂——由於這方麵的題目依各人所好而定,因此也是能引發注意的題材。說一件純因自己喜歡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會出差錯的;你對某一特別的嗜好發自內心的熱誠,能使你把這個題目清楚生動地交代給聽眾。
(4)特殊的知識領域——多年在相同的領域裏工作,已使你成為這一行的專家。假使依多年的經驗或研究來討論有關自己工作或職業方麵的事情,也可以保證獲得聽眾的注意與尊敬。
(5)不尋常的經曆——曾見過大人物嗎?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一生中可曾經曆過精神頹喪的危機?這些經驗都可以成為最佳的演講資料。
(6)信仰與信念——或許你曾花費許多時間和努力,去思考今日世界所麵臨的重大情勢及自己應持的態度,倘使你曾花上許多時問,傾力研究一些重大的問題,自然很有理由可以談論它們。隻是這樣做時,一定要舉例說明自己的信念。多講一些動聽的故事,聽眾可不愛聽陳詞濫調滿篇的講演。對某項題材,如果自己所知不比聽眾多多少,還是不講為妙。可是,反過來說,如果投入多年的時間研究某項題材,那毫無疑問,這是該你說的題目,絕對要用它。
具有誠意
並非所有你我有資格談的題目都一定會激起人們的興趣。判斷一下,你以為合適的題目,是否適合當眾討論?假設有人站起來直言反對你的觀點,你是否會信心十足、熱烈激昂地為自己辯護?如果你會,你的題目就選對了。你對自己演講的題材具有虔誠的心意和滿腔的熱情,這是很重要的。
福勝·J·辛主教,是美國最具震撼力的演說家。他在《此生不虛》一書裏寫道:
我被選出,參加學院裏的辯論隊。在聖瑪麗亞學院辯論的前一晚,我們的辯論教授把我喊到辦公室裏去責罵。
“你真是飯桶!本院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演說者比你更差勁!”
我想替自己辯解:“我既然是這樣的飯桶,幹嗎還挑我參加辯論隊?”
“因為,”他答道,“你會思想,而不是你會講。到那個角落裏去,從講辭中抽出一段把它講出來。”我把這段話反反複複地說了一個鍾頭,最後,他說:“看出其中的錯誤了吧?”“沒有。”於是再來一個半鍾頭,兩個半鍾頭了。最後,我精疲力竭。他說:“還看不出錯在哪裏嗎?”
過了這兩個半鍾頭,我懂了。我說:“看出來了,我沒有誠意。我根本心不在焉,我說得不像真情真意。”
就這樣,辛主教學得了永生不忘的一課:把自己融入講演中。從此,他開始使自己對自己的題材熱心起來。直到這時,博學的教授才說:“現在你可以講了!”
內容具體
讓別人感興趣的不是概念而是事實。隻有說話擁有具體而且明確習慣的人(不管他的正式教育程度如何),才能具備吸引別人興趣的能力。
這項原則太重要了。為此我們將使用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以期把它深深地刻印在大家的腦海中。
例如,我們可以說:“某人小時候,既倔強又頑皮”;但如果我們說:“他的教師經常打他手心,而且有時候在一個上午打上十五次之多。”這樣是不是更有趣,更好?
“既倔強又頑皮”這樣的字眼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如果說打了多少下,聽起來豈不是得體得多?
曆史書上說,孟子有“窮苦但誠實的父母”。演講時則可以說:“孟子的母親買不起頭巾,因此,下雪時她必須用麻袋布把頭發包起來,保持幹燥和暖和。”但是,盡管她如此貧窮,她從未中斷對孟子的教育,也不曾把生病的豬拿來出售。這種說法已經顯示他的父母“窮苦但誠實”。不是嗎?這豈不是比說“窮苦但誠實”來得有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