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準備演講(2)(1 / 3)

限製題材範圍

演講是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的,時間限製了演講的範圍和容量。因此,題目一旦選好,第一步要定出自己演講的範圍,並謹守此範圍。可不要想去涵蓋一望無際的地域。要遵守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原則。有個青年想要講兩分鍾,而題目卻是《公元前五○○年的雅典至朝鮮戰爭》。這是全然的徒勞無益!他才講完雅典的建造,就該他坐下了!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許多演講,都因題材不明確、不具體,結果因同樣的原因——涵蓋太多的論點而無法引起聽眾的注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思想不可能一直去注意一連串單調的事實。假使你的演講聽起來像是世界年鑒,那麼,你就無法掌握聽眾的注意力很久。

選個簡單的題目,像《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如果把演講定在太宏觀、太抽象的概念方麵,是較難成功的;但是如果把題材具體到某幾個具體企業的改革之路,則是很吸引人的。這樣,便可以有時間推展出如描似繪的生動細節。

這個道理用於任何題目都行。不管它講的是銷售術、烤蛋糕、減免稅賦或者是導彈,都一樣。開始之先,必得先加以限製和選擇,將題目縮小至合理的範圍內,以便適合自己使用的時間。

在短短的不超過5分鍾的講演裏,隻能期望說明一兩點而已。長些的,比如達到30分鍾的講演中,演講者若是想包含四五個以上的主要概念,也是需要認真推敲的。

迎合聽眾

依著聽眾的關切、興趣而演講,聽眾一定感興趣。

聽眾感興趣,是因為演講的內容與他們有關,與他們的興趣有關,與他們的問題有關。這種與聽眾最感興趣之事的聯係,也就是與聽眾本身的聯係,將可穩獲聽眾的注意,並能保證溝通的線路暢通無阻。

許多人無法成為一名演講好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隻會談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卻令其他人感到無聊透頂。把這種過程倒轉過來吧。引導其他人談談他的興趣、他的學習成績、他的成就——或者,如果對方是位母親的話,談談她的孩子們。要這樣做,然後專注聆聽對方說話,你將給予對方樂趣;最後,你將被認為是一位最好的談話對手——即使你說得很少。

演講者若不能考慮到聽眾自我中心的必然傾向,很容易會發現自己麵對的是煩躁不安的聽眾。他們局促、厭膩,不時瞥手表,並且充滿希望地看著出口。

有的放矢

讓自己的箭對準觀眾心中的目標。

任何講演,不論自己知道與否,一定都有四種主要目標中的一個。這些目標是哪些呢?

說明或獲得行動。

說明情況。

增強印象,使人信服。

歡娛人們。

我們就以林肯總統演講生涯裏一連串具體的實例,來說明這些吧。

很少人曉得美國總統林肯曾經發明過一種裝置,並獲得專利。這種裝置,可以將擱淺在沙灘或其他阻礙物中的船隻吊起。遇著朋友上辦公室來瞧模型時,他便不厭其煩地講解。這種講解的主要目的,便是說明情況。

當他在蓋茨堡發表不朽的演講時,當他做第一次和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講時,當亨利·柯雷過世,他就其一生發表的演講時——在所有這些場合裏,林肯的主要目的都在增強聽眾的印象,使人信服。

他對陪審團講話時,是想贏得有利的決定。在政治演講時,是想贏得選票。他的目的,在這時便是獲得行動。

林肯在當選總統的兩年前,曾準備了一個有關發明的演講。他的目的是要想歡娛人們,至少,那是他原先的目標,可惜的是沒有成功。他想要做個通俗演講家,結果在這方麵卻是連連受挫。有一次,在某鎮裏甚至沒有任何人來聽。

可是他在別的演講上卻出名成功,其中一些已經成為人類語言中的經典之作。由此可見,在演講裏曉得自己的目標,並曉得如何去達成是多麼重要。

許多演講者未能把自己的目標與演講對象的目標相配合,以致手忙腳亂,言語出誤,招致失敗。

組織演講的結構

雖然演講有著不同的類型,演講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在結構方麵還是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因此,在組織和編寫演講稿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演講的結構及其特點。

所謂演講的結構,就是把演講材料有機組織起來,以而更好地表現演講主題的構成方式。一般來說,演講的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

縱式結構

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演講者的論點和論據沿著縱向展開。具體又分以下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