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王霸之爭(2 / 2)

一般的戰場殺人武術,是講究簡單粗暴,省力高效的。而白起的武功,則是脫胎於此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因此才會顯得如此優美而飄逸,每一劍都是那麼灑脫而負有力量感。

相比之下,被逼的頻繁換手,多次險些失槍的李牧,就顯得那麼狼狽不堪。

在秦天以及其他人眼中,李牧的落敗,已經隻是時間問題。

現在,要做的事,就是等待武安君的勝利了吧。

二人交手數十合後,白起的攻勢依舊連綿不絕,李牧則漸漸左支右絀,似不能敵。

但白起的心中,卻在暗暗吃驚。

能接他起手蓄勢已久的三劍,或許能解釋為李牧的謹慎與好運,但能與他白起打這麼久沒有落敗,本身就說明了一個問題。

李牧的武道,跟白起一樣,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境界,不然,以那些粗陋的戰場武術,是不可能敵得過白起的霸道殺術的。

沒錯,白起的武,是融彙了他時一息尚存,則攻勢不絕,勢必壓製敵人到死的霸道意誌而練就的。就連他手中的血劍,也是霸道之劍,壓製之劍,就連他身後的大秦,也是霸道之國,尚武之國。

那麼,李牧能夠對抗他那麼久,依靠的是什麼呢?

“趙有雙璧,秦有白起。”這是對秦趙對峙時期雙方最高統帥也是最強之人(君王不直接統軍)的一句概括。

雙壁指的是上將廉頗和上卿藺相如,一文一武,共定趙國。白起,指的就是秦天麵前這位,秦國的武安君閣下。這是世人進行的直接解讀

其實,這種說法,還隱含著深層的含義。

趙國之道,以一文一武的協作為象征,是為王道之國。例如這次秦天對陣上的李牧將軍,也深受所謂王道的影響,打起仗來也是要料敵機先,步步為營,以圖穩固的勝局。

而秦國之道,卻恰恰相反。周所周知,秦人尚武,這裏的武道,其實就是指霸道。秦人信奉的,不是算計來的勝利,而是掠奪來的勝利。這並非說,秦人就不重視智謀的作用。要知道,在掠奪的過程中,秦人可以展現出絲毫不亞於趙人的謀略,白起的用兵如神,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這些謀略都是為掠奪這一前提而準備的,這便是霸道與王道根本上的不同。

現在,霸道與王道,就要借白起與李牧的手,在正式的交鋒之前,先決一次勝負。

這些念頭,都在白起的心中過了一遍,也讓他對李牧這個看似弱小的敵人不敢掉以輕心。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

(以自身之道成就的殺戮之術,一定會有與此道之搭配的兵刃才對。)

白起揮劍,又擊退了李牧好不容易發起的一波攻勢。

(霸道之劍,是吾手中血劍)

李牧側身躲過劍鋒,直刺白起,欲以傷換命。

(那麼,李牧的王道之槍……)

白起回轉劍身,輕而易舉地瓦解了李牧的刺擊。

(我太清楚趙國人的伎倆了,就和那兩個老狐狸一樣。他一定,隱藏了什麼底牌,打算趁我不備……)

白起躲過了刺擊後,賣了一個破綻,李牧見機,橫槍掃去,白起一劍劈在槍杆當中,把李牧向地上壓,就像他們一開始那輪過招一樣

李牧的形勢越來越不妙,白起的神色卻越發凝重,待李牧半個身子都被壓彎,雙足踏裂土地,眼看就要不支之際。

那杆槍,那杆已經傷痕累累,似乎隨時有可能從中折斷的槍……真的折斷了。

就算以有了心理準備,以白起的定力仍是吃了一驚。因為劍下格擋力道消失不見,他便順勢向下劈去。

這一次,白起的血劍竟又被擋住了。

被兩杆,比劍更短的短槍,交叉封鎖在了中央。

現在,他若要將劍向下劈,則劈不下去,若要往回抽,又抽不回來。

難道,就要兵刃脫手了嗎?

在這種激烈的白刃戰中,若是一方兵刃脫手,接下來的下場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饒是以李牧的沉穩,此刻麵上也浮現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那是,屬於勝利者的獨有笑容。

戰局,在一瞬間被逆轉。

情況,貌似對白起大為不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