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永城驛
秋賦春還計盡違,自知身是拙求知。惟思曠海無休日,卻喜孤舟似去時。連浦一程兼汴宋,夾堤千柳雜唐隋。從來此恨皆前達,敢負吾君作楚詞。
【按】此詩載《全唐詩》卷四九九姚合四,與薛能詩重出,雙失注。薛能詩題為“下第後夷門乘舟至永城驛題”,異五字。考薛能,字太拙,《郡齋讀書誌》卷四載:“汾州人,會昌六年登進士第,大中末書判中選,補盩厔尉,辟太原、陝、虢、河陽從事……”,廣明元年被殺於忠武軍節度使任。薛能耽於詩,日賦一詩,今僅存三百一十四首,其中與他家重出者約十餘首。《文苑英華》卷二九八錄此詩為薛能詩,季振宜《《全唐詩》稿本》亦載於薛能集。明胡震亨《唐音統箋》之戊箋載為薛能詩,而丁箋姚合集中無此詩。今存姚合詩集本均不載,可知《全唐詩》所錄此首重出詩,當斷歸薛能。
苦雨
江昏山半晴,南阻絕人行。葭菼連雲色,鬆杉共雨聲。早秋仍燕舞,深夜更鼉鳴。為報迷津客,訛言未可輕。
【按】此詩姚集各本不錄,惟見於《全唐詩》卷四九八姚合三和卷五三一許渾集,且雙失注。考《文苑英華》卷一五三,在姚合“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之後有“苦雨”,為許渾作。殆《全唐詩》編者采錄時因粗疏而致誤,當判歸許渾。
友人南遊不回因寄
相思春樹綠,千裏亦依依。杜月頻滿,瀟湘人不歸。桂花風畔落,煙草蝶雙飛。一別無消息,水南車跡稀。
【按】此詩見於《全唐詩》卷四九七姚合二,又見於卷五九五於武陵集。檢《文苑英華》卷二六○,作於武陵,是。《全唐詩》誤作姚詩,蓋因《文苑英華》選姚詩十三首、而於武陵四首次於其後,此首又次於詩“贈賣鬆人”後,署為“前人”,故易淆亂。詩題異一字,正文異二字。
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
陽和潛發蕩寒陰,便使川原景象深。入戶風泉聲瀝瀝,當軒雲岫影沉沉。殘雲帶雨輕飄雪,嫩柳含煙小綻金。雖有眼前詩酒興,邀遊爭得稱閑心。
【按】此首同前首,亦互見於《全唐詩》卷四九七姚合二和卷五九五於武陵集。《文苑英華》亦作於詩。互見原因殆亦由次於姚詩後而混同姚合詩。此詩題作“早春山居寄城郭知己”,異一字,正文異三字。
白鼻
為底胡姬酒,長來白鼻。摘蓮拋水上,郎意在浮花。
【按】此詩互見。《全唐詩》卷五○二姚合七、卷五一一張祜二重出。檢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曲辭五,署名張祜;又宋蜀刻本《張承吉文集》亦作張祜詩,當是張作。然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作姚合詩,《全唐詩》誤錄,殆亦因之。
姚合詩書錄
《姚少監詩集》(十卷)
宋刻本(存五卷,有清黃丕烈跋,北圖藏)
明抄本(有明毛晉校跋及清黃丕烈跋,北圖藏)
明抄《唐四十七家詩》本
明抄《唐四十四家詩》本
清席啟寓刻《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北圖藏本一種存六卷,有清黃丕烈校跋)
清同治間孔氏嶽雪樓抄本(台灣中央圖書館藏)
《四庫全書》本(據毛晉刻本著錄)
上海涵芬樓據明抄本影印
《四部叢刊》本(據明抄本影印)
《姚少監詩》(十卷)
明汲古閣刻《唐六名家集》本(北圖藏本一種有傅增湘校跋,另一種有清勞權校跋,並錄黃丕烈題識,存八卷)
《姚少監詩集》(五卷)
寫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
《刺史姚合詩集》(一卷)
明萬曆刻《晚唐十四家詩集》本
《中唐姚合詩》(一卷)
清劉雲份輯《十三唐人詩》本
清劉雲份輯《中晚唐詩》本
《姚合詩》(不分卷)
清初抄《百家唐詩》本
[備考]
《新唐書?藝文誌》:姚合詩集十卷。
《崇文總目》:姚合詩一卷。
《直齋書錄解題》:姚少監集十卷。……川本卷數同,編次異。
《汲古閣書跋》:姚少監詩十卷。此浙本也。川本編次稍異。餘向藏宋治平王頤石刻《武功縣中詩》三十首,詮次不同。其字句差池,夾注行間。石本今已失去,每詠表聖“亡書久似憶良朋”之句,為之泫然。
《四庫全書總目》:姚少監詩集十卷。……詩家皆謂之姚武功,其詩派亦稱武功體,以其早作武功縣詩三十首,為世傳誦,故相習而不能改也。合選《極玄集》,去取至為精審,自稱所錄為詩家射雕手,論者以為不誣。其自作則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務求古人體貌所未到。張為作《主客圖》,以李益為清奇雅正主,以合為人室,然合詩格與益不相類,不知為何以雲然。其集在北宋不甚顯,至南宋永嘉四靈,始奉以為宗。其末流寫景於瑣屑,寄情於偏僻,遂為論者所排。然由摹仿者滯於一家,趨而愈下,要不必追咎作始,遽懲而吹齏也。此本為毛晉所刻,分類編次,唐人從無此例,殆宋人所重編。晉跋稱此為浙本,尚有川本,編次小異,又稱得宋治平四年王頤石刻武功縣詩三十首,其次序字句皆有不同,然則非唐時舊本審矣。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姚少監文集,殘宋本,存一至五卷。
《皕宋樓藏書誌》:姚少監文集五卷,舊抄本,黃蕘圃舊藏。黃氏手跋曰:“此姚少監詩集五卷,殘宋本,亦出郡城陸西屏家,向為翰林國史院官書。餘所得殘宋本二劉文集,板刻正與此同,西屏家物也。此後出周香嚴歸之,因借而命門仆影抄,稗與二劉並藏焉。”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姚少監詩集五卷,宋刊殘本。原書十卷,今存第一至五。案:此本與毛氏刻本不同。毛氏所刻出自影抄宋本,謂是浙本,與川本編次稍異,此豈所謂川本乎?
姚合詩集校考
引言一
姚合(約779—約846)是中晚唐之交一位享有盛名的詩人,係玄宗時宰相姚崇的曾侄孫。從姚合《贈任士曹》詩“憲皇十一祀,共得春闈書”和《登科記考》卷十八可知,元和十一年(816)進士及第,並授武功主簿。又從姚合及第後的詩和元和十四年作《武功縣中作三十首》“主印三年坐”、“年來四十餘”等推知,姚合的生年約在大曆十四年(779)。元和十四年後,任富平、萬年尉,寶曆中官監察禦史,分司東都。大和二年(828)入京,官殿中侍禦史、戶部員外郎。後出為金州刺史,繼召入朝任刑、戶二部郎中,再出為杭州刺史。開成末,以諫議大夫、給事中為陝虢觀察使。《郡齋讀書誌》說“開成末,終秘書監”,然會昌三年,賈島卒,姚合有《哭賈島》;會昌四年,李德裕任太尉,姚合有《牧杭州謝李太尉德裕》;再從姚合集中有寫穆宗、文宗的挽詞而無武宗挽詞分析,合之卒約在“會昌末”(846),官終秘書少監,卒贈禮部尚書。新、舊《唐書》有傳。
關於姚合的籍貫,千年來多被誤傳。大約因其高祖姚懿曾官於硤石,兩《唐書》本傳、計有功《唐詩紀事》、辛文房《唐才子傳》均誤以姚合為“陝州硤石人”,加之明毛晉“跋姚少監詩”和清編《全唐詩》小傳的以訛傳訛,姚合的籍貫便成了定論,而姚崇也成了姚合的曾祖父。據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陝郡姚氏:懿,雋州都督、文獻公,生元景、元之、元素,元素生鄢陵令算;算生閈;閈子秘書監合,世所稱姚武功者。”可知姚合為元素之曾孫,元之(即姚崇)之曾侄孫。《唐才子傳》以合為崇曾孫,誤;《舊唐書?姚崇傳》以合為崇玄孫,尤誤。至於姚合的籍貫,中唐沈亞之《異夢錄》稱“吳興姚合”(見《沈下賢文集》卷四),姚合在詩中亦自稱“吾亦家吳者”(《送喻鳧校書歸毗陵》),其《九日憶硯(峴)山舊居》,峴山,即《湖州府誌》卷四所載“在府域南二裏”。近代學者羅振玉《李公夫人吳興姚氏墓誌跋》、岑仲勉《唐音質疑》對此作過考證;當代學者亦有足以服人的論述;胡皓的《姚懿碑》、張說的《姚崇碑》、姚合之子姚潛的《李公夫人吳興姚氏墓銘》,可供稽考。大約姚合祖輩中之一支早就遷居吳興,故姚合的籍貫例應作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而不應是陝州(今河南陝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