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3 / 3)

姚合詩,世稱“武功體”,中晚唐即享有盛名,詩壇有“姚武功”之稱。方幹《哭姚監》雲:“入室幾人成弟子,為儒是處哭先生。”又《上姚杭州》詩稱其“才高獨作後人師”。姚合今存詩五百餘首,又編有《極玄集》①,收王維等二十六人詩百篇,雲:“此詩中射雕手。”姚詩多交遊、寄贈之作,與劉禹錫、白居易、張籍、王建、李紳、馬戴、李頻、雍陶、李群玉、令狐楚以及寺院高僧等酬唱,尤與賈島友善,詩風亦近(然較賈島平淡),故世稱“姚賈”。①姚合《極玄集》今收入《唐人選唐詩(十種)》。

姚合擅長五律,多摹寫自然景物、寺觀亭台及蕭條官況,風格清峭幽冷,時有孤吟不平之氣。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七評其詩:“洗濯既淨,挺拔欲高。得趣於浪仙之僻,而運以爽亮;取材於籍、建之淺,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時數子,巧撮其長者。但體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駟爾。”由於姚合處在文化風尚轉型的中晚唐之際,“大抵厭薄開、天舊藻,矯入省淨一途”(《唐音癸簽》);由於姚合之詩“用心清苦”,又時出俊語,且多言花、竹、鶴、僧、琴、藥、茶、酒,晚唐係形成特征,並為失意文人仿效,宋初則為九僧詩繼承,而南宋則尤為四靈派、江湖詩人所師法,明末亦頗受竟陵派的喜愛。

姚合詩集,今存宋本、明本《姚少監詩集》,均為十卷;《郡齋讀書誌》十八、《直齋書錄題解》卷十九、《通誌?藝文略》八均署為十卷;《四部叢刊》據汲古閣影印本,亦為十卷。而欽定《全唐詩》則編為七卷。雖然《全唐詩》編者文譽卓著,編撰過程中“參互校勘,蒐補缺遺”,其功洵偉,但無須諱言,由於編撰時間短,一個嚴重缺點是疏於考訂。其中訛錯字不論,僅重出詩,誤收詩,當以千計。即以姚合詩為例,所收互見詩、偽詩、集外詩近五十首,占了姚合詩總數的百分之九。這給研治、校讎帶來不小困難,給教學、學習也增加了麻煩。有鑒於此,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員會立項,重編《全唐五代詩》,以求取代清編《全唐詩》。本書即為其中之一種,但因體例限製,本人在研治過程中一些資料,一些考據、心得,不便摻入,故借此再作補充、調整,另行付梓。

本書對姚合詩進行校勘、考證和調整,以明末毛晉汲古閣刻唐人六集本《姚少監詩集》十卷為底本,簡稱“汲本”(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本中,一種為傅增湘校、跋,卷首有“辛酉三月十五日校”,卷十有“終三月二十一日午刻據明寫本勘讀畢”記載;另一種為勞權校、跋,並錄黃丕烈題識,目錄十卷,存詩八卷。以上二種均簡稱“汲本”。)。參校本主要有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殘本《姚少監文集》前五卷(簡稱“宋刻本”),有《四部叢刊》縮印明寫本(簡稱“明抄本”),清康熙間席啟寓琴川書屋刻本(簡稱“席本”),乾隆《四庫全書》本(簡稱“庫本”),《全唐詩》,此外,還普查了《文苑英華》、《樂府詩集》、《眾妙集》、《唐詩類苑》等宋、明一些類書、總集、詩話。共編詩十卷,集外詩一卷。

本書集內十卷,仍按宋、明善本編排。其中,經考證可斷為偽詩而刪去的有原卷六《莊居即事》、《原上新居》,卷七《題梁國公主池亭》,卷八《曉望華清宮》、《郡中西園》、《書縣丞舊廳》,卷九《喜馬戴冬夜見過期無可不至》(其二)等。其他一些誤收、重出、互見詩,則分別予以考辨,或者隻注明互見情況,仍存原卷。例如:卷二《送源中丞赴新羅》,與殷堯藩重;卷三《病中書事寄友人》與王建重;卷六《山中述懷》與周樸互見,《寒食二首》與張籍重,《除夜二首》與盧仝重;卷七《題家園新池》與白居易互見,《題薛十二池亭》與王建重;卷八《過張雲舉院宿》與白居易重;卷十《詠破屏風》與章孝標重,《拾得古硯》收為無名氏詩;《題葡萄架》僅汲本收,而《全唐詩》作殘句。保留這些詩,一是有的詩真偽難斷;二是有的詩雖已斷為姚合詩,但仍須按明互見情況以俟再考。

集外詩,是從見於宋代以來一些類書、總集、詩話,或從《全唐詩》增補的詩中輯錄的。其中,《全唐詩》誤收的詩,如《寄右史李定言》、《使兩浙贈羅隱》、《苦雨》、《題永城驛》、《友人南遊不回因寄》、《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白鼻》等,已予刪除。現存於外集的詩,有的可考其載籍或源流、出處,也有的尚未考知。將這些詩錄存,並附上說明文字,以求研治姚詩者續考其真偽。又,上述已刪除的集內、集外共十四首偽詩,均簡要寫出考證,收載於《姚合研究叢稿》,特此說明,以備檢閱。

本書收入流傳的所有姚合詩共533首。其中有332首出了“校勘記”,或寫了按語(含集外31首)。出校記和按語的這些詩,大多有異文異字,除確可經改者已校改外,餘皆注明出處,以讓讀者研判和采信。至於未出校記的詩,則是各本均同,無須出校的詩,校者的勞動可說全在“不言”之中。

本書對姚合詩的考證是在《全唐五代詩》編委會組織人員普查唐詩總集、別集,以及宋以來一些類書、總集、詩話、方誌、筆記、小說的基礎上,並參考解放以來有關學報、詩文評的文獻後進行的。其中,有24首是重出詩,互見於以下14位詩人名下。即王建七首、許渾三首、於武陵二首、白居易二首,殷堯藩、周樸、張籍、盧仝、馬戴、羅袞、薛能、張祜、章孝標、無名氏各一首。還有《題葡萄架》一首,《全唐詩》錄為“殘句”。另有19首,則是《全唐詩》編者從宋明以來其他載籍中輯錄的。以上共44首詩,經過考辨,其中14首已判為偽詩存目於集末;有13首仍收歸姚合詩集中;其餘17首和二則殘聯則收為集外詩。這些集外詩,雖然仍有必要甄辨,但基本上可以斷定是散見各書的姚合詩。

本書除校勘時所用的底本、參校本這些善本書目之外,普查過的書目共有76種(其中已出校記或用為考證的書目共41種)。為便於讀者參考,特分別列出書名如下:

一、已出校書目

《極玄集》《詩人主客圖》《唐詩紀事》

《方輿勝覽》《檇李詩係》《文苑英華》

《後村詩話》《古今合璧事類》《詩人玉屑》

《翰院新書》《萬首唐人絕句》《雲門誌略》

《唐文粹》《又玄集》《詩話總龜》

《全唐文》《優古堂詩話》《古今歲時雜詠》

《說郛》《詩淵》《陔餘叢考》

《十駕齋養新錄》《輿地紀勝》《豫章詩話》

《注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紀纂淵海》

《樂府詩集》《宋詩話輯佚》《雲溪友議》

《永樂大典》《二妙集》《唐才子傳》

《王建行年考》《郡齋讀書誌》《韻語陽秋》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新編古今事文類聚》

《張承吉文集》《唐音統箋》《全唐詩稿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二、已建卡、未出校書目

《唐詩品彙》《唐詩類苑》《唐音》

《蜀中廣記》《全芳備祖》《五代詩話》

《升庵詩話》《吟窗雜錄》《六一詩話》

《斷腸集注》《修辭鑒衡》《野客叢書》

《類說》《九鯉湖誌》《會稽掇英》

《古今詩話》《寰宇通誌》《成都文類》

《會計三賦》《猗覺寮雜記》《瀛奎律髓》

《觀林詩話》《丹鉛花錄》《對床夜語》

《鹹淳毗陵誌》《歲時廣記》《堯山堂外記》

《蜀中名勝記》《金石一隅錄》《王荊文公詩箋注》

《亞愚江浙紀行》《天台前集別編》《梅花字字香集句》

《聯新事備詩學大成》《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

本書寫作,多得助於《全唐五代詩》同仁的普查資料。為避繁複,凡爰於此或爰於學界之有關文論,恕難羅列,特予申明,並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