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鄢烈山

據《服務導報》報道,日前,在南京電視台舉辦的首屆“十大青春偶像”評選座談會上,二十多名中小學生放言無忌。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有一位學生竟然提出,他最崇拜的是薩達姆。理由是,“全世界有許多國家怕美國,而薩達姆不怕,他有骨氣。”(轉引自1993年4月7日《長江日報》文摘版)天哪,這並非癡人說夢,也不是無知的小流氓躺在某個角落胡侃,而是我們的經過挑選的學生在大眾傳媒上吐露心曲!

薩達姆恐怕也沒有料到,他在中國少年中也這般偉大光榮正確!

孩子,你怎麼會這樣想?是受老師的影響?是受父兄的教誨,還是輿論導向的潛移默化?

孩子,你怎麼能這樣想呢?你的想法太稚氣,太可怕了!

一個國家的政治外交軍事舉措,當還是不當,其大前提或者說評價的最高準則,並不在於其表現是怕或不怕美國,而在於對這個國家的人們怎樣更有利或較少危害。

美國是怎樣一個國家你我都很難作出恰當的判斷。本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稱美國是世界上“最進步、最偉大、最富強”的國家,“今出而維護世界之和平,主張人道主義正誼,不惜犧牲無數之性命金錢務期其目的之達者,此美利堅民族之發揚光大,亦民族主義之發揚光大也。”(《手寫本三民主義》)二戰期間,美國對反德意日法西斯的曆史貢獻毋需多說。但是我們忘不了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忘不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的美國。雖然美國仍在給中國“最惠國待遇”,我不得以敵國視之,雖然中越、美越關係已今非昔比,曆史的投影沒有幾代人是不會消失的。何況美國並不諱言其決策的前提是符合美國的利益,今日的援助俄國,當時的出兵科威特,美國政府並不掩飾這一點。但是,對其應邀出兵索馬裏製止內戰,在前南斯拉夫對人民進行人道主義救援,我們卻不能以動機不純而抹煞其正義性的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因為我們是動機與效果統一論者。其實,從如前所述的大前提出發,對美國的國際行為包括美伊(伊拉克)戰爭與對抗的道德評判,我們完全可以先撇開不管。

衡量薩達姆的行為是否值得肯定,從伊拉克的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就應當看他定的國策是否有利於伊拉克人民。

作為領袖人物的薩達姆個人,他當然“不怕美國”:打起仗來他最安全,有足夠多的隱蔽處,可以每天換幾個地方。而老百姓呢?幸好多國部隊盡量避免轟炸平民,但也難免有人被誤炸,前線士兵的生命危險就更甭說了,已有數十萬人傷亡在戰場。戰後,受經濟製裁,忍饑挨餓、缺醫少藥的災難由誰承受,是薩達姆嗎?不是。他當然不怕。但伊拉克的普通人、士兵“怕”,臨戰前有逃往土耳其的,戰場上更是紛紛當逃兵。據新華社記者李義昌四月八日從巴格達報道,近十多天就有一萬六千多名逃兵,在政府頒布特赦令後從湖區藏身的蘆葦裏走出來“投誠”。評論國際事務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隻是討論觀念問題,因此,我們何必直接討論薩達姆與伊拉克,不妨來談中國的人和事,道理是一樣的。

對於那些高談“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民族主義等等)的人,我們先要看看他們怎樣對待民生而且他們是怎樣在“生(活)”。“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國哀鴻遍野,僅河南信陽地區就有近百萬人餓死,可是彭德懷為民請命卻被指控是參加“帝修反的反華大合唱”。那些“有骨氣”的敢於不顧“帝修反”的“詛咒”而堅持“三麵紅旗”的英雄們,與老百姓們同甘共苦了嗎?當河南人民餓得頭昏眼花一個接一個倒斃時,河南卻有人用民脂民膏為中央領導在黃河邊造豪華的園林型別墅群。“文革”期間,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苦不堪言,卻連唐山大地震也拒絕國際救援。而那些高喊革命口號的左派林彪、“四人幫”一夥人,卻過著王公貴族般豪奢的生活。據《武漢晚報》四月十日披露,“文革”時期在湖北鹹寧建造的什麼“江南總指揮部”,地下有“三防區”(防原子衝擊波、毒氣和激光武器),地麵“特一號”居室的格局跟中南海的一樣大,總共耗資1.3億,跟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1.4億相差無幾。如果我們相信“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之類大義凜然的信條或訓示,豈不真是“被人賣了還幫他數錢”?!

我們首先是人,要吃飯穿衣的人,生存是第一位的。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春,日寇侵入河南時,河南不少老百姓為日軍帶路,甚至幫日本人解除中國軍隊的武裝,河南戰役中約有五萬名中國士兵被同胞繳械。為什麼?河南連年災荒,“國軍”和政府仍對民眾敲骨吸髓地壓榨,而鬼子到河南卻發放軍糧收買人心。你可以罵那些幫日本人的老百姓不愛國,是漢奸;但如果你麵臨著寧肯餓死做中國鬼,還是不餓死做亡國奴的選擇,你怎樣決定呢?我跟劉震雲一樣,選擇後者。

(劉震雲《溫故一九四二》,收入長江文藝出版社《官人》集)

人,就是人,本不是為什麼名分活著的,一切名、義都本來應是為了讓人們活得更好。愛國的前提是這個國家把自己當人。

(當然,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決不能與汪達爾人侵入西羅馬帝

國統治的北非的曆史作用相比,也不能與拿破侖橫掃歐洲封建國家的進步性相提並論。日本鬼子的發放軍糧隻是慣用的攻心手段。)

民生高於一切,這種人本主義的思想雖然在中國從來不曾占正統地位,但也是“古已有之”的。孟子早就講過,“民為貴,社稷次之。”說曹操講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那是小說家言,不足憑信,但他確實提出過“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魏武帝集》樂府詩《度關山》)。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困守睢陽,因被圍久,初殺戰馬,繼而殺老弱婦幼三萬餘口為軍糧,他把愛妾也奉獻出來供食,待城破之日,遺民僅四百人。他對於朝廷自然是大忠臣、大功臣,圖懸淩煙閣,立祠享祭。但是這樣的烈士為人性未泯的士大夫所不齒,以致《池北偶談》載流播人口的其妾報冤事,《撫青雜誌》有張巡顯靈自辯雲雲,“足證人心之所同”(《隨園文選》之《張巡殺妾論》)。明朝的“異端”思想家李贄曾從“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養民也”的大前提出發,稱讚五代時曆事四姓十二君的馮道和三國時勸劉禪開城投降曹魏的譙周。他們不是把一姓一主的榮辱放在至上的地位,而避免讓百姓萬民無謂地受鋒鏑之災(《藏書》卷68),這才是真有良心和頭腦!時至今日,我們需要繼承和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倫理傳統,難道不應當是這種人本主義的思想,而是與此相反的東西嗎?

啊,孩子,你應該明白薩達姆的“不怕美國”,對他個人的權位來說是別無選擇。而事實上,他的“不怕”隻不過是嘴硬。不論是接受停戰的條件,還是關於在伊拉克南部設立禁飛區的爭端,抑或是關於檢查核設施的衝突,最後都以薩達姆屈服告終。而就為了他逞英雄喊幾聲“不怕”,伊拉克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孩子,你的英雄主義氣概是很寶貴的,可得當心用錯了地方。中國的老百姓再也不想用鮮血為任何人的英雄形象塗底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