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感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承平氣象不複存在。首句異軍突起,極有聲勢,其突兀處如同安祿山發動叛亂的消息傳到京城長安那樣令人震動。二句順勢而下,平直之中耐人尋味,將企盼與失望交織在一起。三四句直抒胸臆,以“秋波出苑牆”補足西望東都洛陽留下的傷痛,將荒涼破敗之意溢於篇外。
龍池
詩取首二字為題,直刺唐玄宗李隆基娶兒媳(即楊貴妃,本為壽王妃)為妃嬪之事。寫作年代不詳。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這兩句是說:唐玄宗在龍池設宴邀請諸王喝酒,四周敞開了雲母屏風。宴會上隻聽到羯鼓的聲音高亢急驟,其他的音樂都停止了。龍池:亦稱隆慶池。《雍錄》:“明皇為諸王時,故宅在京城東南角隆慶坊。宅有井,井溢成池,中宗時數有雲龍之祥。後引龍首堰水注池,即龍池也。開元二年七月,以宅為宮,是為興慶宮。”興慶宮的遺址在今陝西西安市內的興慶公園。賜酒:唐玄宗邀請諸王喝酒,舉行家宴。敞雲屏:敞開了用雲母裝飾的屏風。雲母是一種礦石,晶體透明而有光澤,其薄片可用來裝飾屏風。羯(jié)鼓: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漆桶,兩頭可擊打,其音急促高亢,因出於西域羯族,故稱羯鼓。據《羯鼓錄》:唐玄宗特別喜愛羯鼓,一次聽琴未畢,便叱琴師出去,要聽羯鼓。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這兩句是說:夜半時分,宴罷歸來,更感到宮中的銅壺滴漏水聲連綿不絕。薛王暢飲後早已沉醉,但壽王卻徹夜不眠,難以入睡。宮漏永:言夜深人靜。宮漏,宮廷中的計時器,即銅壺滴漏。永,長。薛王:唐玄宗弟李業曾封薛王,死後,其子李琄(xuàn)嗣薛王。此指李琄。壽王:唐玄宗十八子李瑁。李瑁娶楊玉環為妃,玄宗看中,先度楊玉環為女道士,後迎於宮中,冊楊玉環為貴妃。這句寫唐玄宗強占壽王妃,壽王參加宴會見到楊妃深受刺激,歸來後徹夜難眠。
唐人對唐玄宗與楊貴妃事屢有吟詠譏刺,但大都回避唐玄宗強占兒媳之事,像李商隱這樣直刺其醜行實屬罕見。末句“醒”字為全詩的詩眼。一二句極寫玄宗與諸王的父子、手足之情,歡樂氣氛由“羯鼓聲高”推向高潮。“眾樂停”一石二鳥,既寫唐玄宗淩駕一切,又隱約透露出強奪兒媳之事。夜半宴歸,薛王在歡樂中沉醉酣睡,而伴隨著宮中滴漏的悠長之聲,失去楊妃的壽王卻一直無法入睡。此一“醒”字,既寫出壽王在宮宴上與楊妃相見時觸發的舊情,又寫壽王一腔憤懣無處訴說的悲情。全詩不著貶詞,然冷諷熱嘲之意借助於“醒”字得到全方位的表達。
贈柳
寫作年代不詳,可能是即席贈別之作。
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這兩句是說:章台街裏,江陵路上,柳絲曾任意掩映飄拂,姿態十分美好。章台:街道名,漢代長安城有章台街,章台街的兩旁種滿柳樹。後來在詩詞中,“章台柳”常用來作為歌伎、妓女一類人物的代稱。從:任。掩映:遮掩映襯。郢:戰國時楚國曾定都於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東北。《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參差:形容柳絲披拂之狀。“掩映”與“參差”為互文。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這兩句是說:我早就聽說章台街的柳樹十分灑脫放逸,今天,當我來觀賞的時候,正好碰上那柳樹婀娜多姿的形象。見說:聽說。風流:灑脫放逸,風雅瀟灑。《南史·張緒傳》:“時帝(宋武帝劉裕)欲用緒(張緒)為右仆射以問王儉。儉曰:‘緒少有清望,誠美選也。’……緒每朝見,武帝目送之……劉悛之為益州,獻蜀柳數株,枝條甚長,狀若絲縷。時舊宮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於太昌靈和殿前,常賞玩谘嗟,曰:‘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其見賞愛如此。”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這兩句是說:長橋曲折回環,遠遠地望去,成行的柳樹仿佛被截斷一樣;跨過長橋,柳樹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枝條披拂,仿佛在隨人而去。橋回:長橋曲曲彎彎。行(hánɡ):指柳樹的行列。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這兩句是說:如此風流多情的柳樹,怎忍心柳絮飄飛如雪,直撲青樓的酒旗呢?青樓:泛指豪華精致的樓房。這裏指酒樓歌館。
以柳喻人,歌詠所思。所詠對象可能是歌伎一類人物。詩中不但描繪出柳的參差掩映、風流婀娜的風姿,而且傳出其繾綣多情、依依相送的情態。“堤遠”句純用白描,筆意超妙。末聯似有惋惜所戀之人消歇在歌館酒樓之意。
謔柳
寫作年代不詳。以柳樹譏諷那些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勢利小人。謔(xuè):嘲笑,開玩笑。
已帶黃金縷,仍飛白玉花。
長時須拂馬,密處少藏鴉。
眉細從他斂,腰輕莫自斜。
玳梁誰道好?偏擬映盧家。
已帶黃金縷,仍飛白玉花——這兩句是說:柳枝已穿上了用金線製成的外衣,仍然要四處飛揚白玉花似的柳絮。黃金縷:金線,此處用來形容初春時節柳枝發出鵝黃色的嫩芽。古人常以此語詠初春時的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有“千條金縷萬條絲”的詩句。這兩句寫柳有輕浮的本性。
長時須拂馬,密處少藏鴉——這兩句是說:長得很長時可以拂拭馬兒,枝繁葉茂處可以隱藏鴉鵲。拂:隨擊隨過,掠過。這兩句寫小人對權貴者獻媚。
眉細從他斂,腰輕莫自斜——這兩句是說:細長的彎眉因柳葉的存在而收斂,修長的腰肢沒有柳條輕盈的韻味。這兩句極寫柳百般賣弄、趨炎附勢的媚態。
玳梁誰道好?偏擬映盧家——這兩句是說:誰說我貪愛畫棟雕梁?我隻是要去與盧家婦比一比誰更美。玳梁:繪有玳瑁圖紋的屋梁。沈佺期《古意》:“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此指權貴人家。盧家:盧家少婦的省稱,指莫愁,洛陽人,後嫁到盧家為婦。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這是一首諷刺詩,嘲笑的對象是柳。詩前四句集中筆墨寫柳的形狀,後四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補足柳的媚態。不著貶詞,但句句有譏刺之意。在選用字詞方麵,詩人有意識地選擇了“已”、“仍”、“須”、“少”、“從他”、“莫自”、“誰”、“偏”等字,以突出寓於其中的譏誚之意。末二句令人咀嚼,明明是去依附權貴作媚態,卻偏偏要理直氣壯地說是比美。其辯解自然是蒼白無力,從中也可見詩人用筆之辛辣。
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
寫作年代不詳。離亭:路邊的驛亭。地遠者稱離亭,地近者稱都亭。賦得: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折楊柳:古橫吹曲名。《樂府詩集》收集《折楊柳》二十餘首,大部分為傷別之辭,尤多懷念征人之作。
其一
暫憑尊酒送無,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暫憑尊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這兩句是說:暫借杯酒來驅散離別時的憂愁,我希望你多保重,不要再損傷美好姿容了。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送:驅趕。憀(liáo):憑依,聊賴。愁眉與細腰:古人稱頌女性美好的姿容時,多用“柳葉眉”和“楊柳腰”加以讚揚。此係雙關語,是借楊柳的物性來形容送別女子的美好。
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最悲痛的事就是離別;那春風又何必要吝惜柳條,故意地把它吹起,不讓傷別的人盡情地攀折呢?爭:怎麼。擬:想要,打算。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字諧“留”的字音。
題中“離亭”,點明是送遠。首章一二句寫離亭宴別,送者神傷。“莫損”是詩人對送別者的勸慰,勸其不要為傷別而憔悴瘦損。三句乃摧心之語,強調離別時的巨大傷痛。四句以春風無情,進一步深化傷別之情。
其二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這兩句是說:柳枝在薄暮中含煙帶霧,一副依依惜別的情態,千絲萬縷,在斜陽落暉中輕輕飄拂。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此係雙關語,一寫柳條隨風搖擺,二寫離別之人依依不舍。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這兩句是說:遠行的人哪,不要將柳條折光了,摘取它的一半用來相送,再留下另一半用來迎接行者歸來吧。報:告訴。
一二句畫出楊柳繾綣惜別之狀,景、情、柳、人盡在其中。三四句寫對行人的叮囑,勸其不要因為傷別而盡折楊柳,要從長計議,為將來的重逢留下餘地。全詩最大的特點是將楊柳人格化,最後以無須盡折作結,語淺情深,將離情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