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之交,我隨市作協再次來到這裏的丹江山莊開筆會並旅遊,又一次領略了雁鳴湖的迷人風姿。這裏不僅山川秀麗,湖泊交錯,丹江澄澈,碧波蕩漾,林木婆娑,村落相望,風光旖旎,而且其山、水、林、地自然組合如畫,獨具特色;構成“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鴨”般的詩情畫意,氣息濃鬱之極。這裏盛產的“雁鳴湖牌”精製大米、小粒豆揚名海內外,被稱之為“北方小江南,綠色魚米鄉”。尤其是每到春季,沿201國道乘車而望,隻見保護區境內一望無垠的開闊生態濕地上:綠草油茵,爭榮競秀,如氈似茸,讓人領略到“地球之腎”的獨特美妙;放眼遠眺,但見一棵棵、一簇簇生態奇狀的楊柳樹,生長在芳草萋萋的淺水灘上,個個樹身低矮,樹冠蔥蘢,似蘑菇,似海龜;沿保護區內的牡丹江順流而下,又見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魚翔淺底,水天一色;放眼望去,群峰猶如天上立,白雲恰似水中行;再見眼前,湖光瀲灩,碧波生輝,蒼鷹盤旋,群鳥啼鳴,山環水繞;更不必說到了金秋時節,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觀景象令遊人流連忘返了。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達49種,其中東北虎、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金雕等一級保護動物7種,黃嘴白鷺、白額雁、黑熊、猞猁等二級保護動物42種,每逢春回大地,但見這裏鴻雁飛歸,鷺鶿會集,或鳴或叫,或翔或棲,使之成了“鳥類樂園”,各種鳥類達251種,為景區平添無限春色壯美,加之慕名而來的遊客佳賓,使整個景區展現出自然、人群與鳥類和諧相處的動人畫卷……

再看這裏的曆史遺跡和人文景觀:腰甸的“二十塊石”、崗子的古廟以及青龍山,仙人洞、古榆公園等,無不各具特色。還有雁鳴湖鎮東側的荷花塘裏,蓮葉相接密密匝匝地浮於水麵,端莊秀美、亭亭玉立的荷花競相鬥豔,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令遊人身在北國卻感受到南國荷塘的韻味,體會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

假日休閑何處去?速請暢遊雁鳴湖!家鄉的獨特風光,亮麗炫目的旅遊勝地,加之熱情周到的一流服務,歡迎五湖四海的佳賓遊客光臨。啊,嶄新和諧的敦化,我為你自豪,富饒美麗的雁鳴湖,我為你驕傲!

(發表於吉林日報、延邊日報2007年)

如詩如畫的家鄉風景線

——雁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掠影

從古到今讚美柳樹的詩文不計其數,頌揚歲寒三友鬆竹梅的就更屢見不鮮了。鬆,挺拔偉岸、四季常青,象征著天地間浩然正氣,在成都杜甫草堂裏,曾有陳毅元帥寫的“青鬆恨不高千尺……”之句聯,足以看出他酷愛鬆樹品格。竹,雖不如鬆那樣高聳蒼勁,卻青翠欲滴、頂風迎雨、瀟瀟灑灑展現了市井百姓的風貌。鄭板橋道人曾創作一幅詩配畫,幾株修竹,輕風搖曳,題詩為:“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確實道出了人民群眾之呼聲。梅,孤芳自賞,淩風傲雪,到了“零落成泥碾作塵”時,它還“香如故”呢!難怪有林逋老夫子吟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鍾情可見,終生與梅妻鶴子白頭偕老。

然而,我所酷愛與崇尚的是柳樹。它雖不如鬆樹那般挺拔偉岸、常青常綠,也沒有竹子那樣瀟瀟灑灑、青翠欲滴,更無梅那種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恰恰相反,柳樹長得往往幹彎枝曲、老皮斑駁,一遭風雨落葉滿地,全無鬆竹梅那麼神氣自如,可謂大地上最不起眼的樹木。但說實在的,我卻十分喜愛它,這是因為它確有許多值得珍愛的品格和特色:先說它的適應性強,生命力旺盛。人們不是常說“人民的幹部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嗎?它便是插到哪裏哪裏長,隨遇而安,對土地環境優劣從不挑肥揀瘦;任你走遍祖國各地、大江南北,無論是村邊沃土還是窮鄉僻壤,也不管是大街小巷還是渺無人煙的地方,它無所不在。什麼深挖施肥、剪枝修幹、培植養護全不計較,隻要一插下去,很快就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了。記得我當教師時帶領同學們在路旁植樹造林,隨意插了一些柳樹芽,沒有多久,就全都成活,再過幾年後,便搖曳婆娑、綠樹成蔭了,真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再說柳樹與人民大眾千絲萬縷的深情厚意。如今,我們不是處處都在強調“群眾觀念”嗎?柳樹是最貼近老百姓的,隻要你走到鄉間田野、街巷路旁、屋前房後、塘邊池畔、橋頭渡口……都會見到柳樹身影,它經年累月、默默無語地伴隨著耕農、牧童、漁夫、商旅、遊客、行人……尤其是在驕陽似火的炎夏,它用自己柔弱的枝條和纖細的綠葉,遮護著青年伴侶、老翁婦孺,讓他們盡享庇蔭之感,就連那牧馬、耕牛、雞鴨、小鳥、寵犬之類的動物們,也無不喜愛與之友好相處,和諧為鄰。盡管如此,但它總是沉默從容、無聲無息,絕不呼喊“造福人民”、“貼近百姓”之類的口號。還有,柳樹總是竭盡全力地為人們排憂解難,甘於奉獻。眾所周知,洪水肆虐,確是大江南北老百姓的心腹之患。防洪抗災,柳樹也是出了一把力的。君不見長江黃河兩岸堤外那一片片的柳樹群嗎,那便是防浪林,它們頑強地生長著、守護著,抵禦洪水對江堤的衝刷,當洪水襲來時,它們眾誌成城,心連心、手拉手,同奔騰咆哮的洶湧洪峰相抗爭。偉人毛澤東同誌曾有詩曰: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在我們塞北關東,就頑強地生長著一種名為紅柳的樹木,它們頂著狂風,英勇地擔當起防風護沙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