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不僅以它純樸敦厚、勤勞務實的品格貼近百姓,服務人民,更以其青絲秀發、碧柔細腰,展示著千種風情、萬般媚態,招引了多少古今文人雅士為為之傾倒折腰!更受到廣大群眾的深情厚愛!值得一提的是,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句裏,勾畫出半彎殘月,幾株弱柳,一葉扁舟,兩雙淚眼,默默委婉地傾述了千種離悉、萬般恨別之情腸,這首絕唱陶醉了多少墨客騷人、哀男怨女呢!真乃是有柳之處,就有幾分風情,自不必說那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泉城濟南的“四麵荷花三麵柳”之勝景矣,更何況文人遊客們還留下了多少風流詩章佳句啊!
罷了,倘若在眾所皆知的“文革”動亂年月,此文是難逃“大批判”之災的。好在過去中學語文課本裏有過陶鑄的《鬆樹風格》、茅盾的《白楊禮讚》等膾炙人口之佳作感染著我、啟迪著我,加之如今適逢新時代的和諧盛世,我情不自禁地把個人的點滴感悟寫成拙文,並請讀者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時,不妨到有柳樹的地方瞧瞧吧!
(發表於延邊日報、《雁鳴湖》雜誌2008年)
柳樹禮讚
一個嚴冬的清晨,我起床後打開窗簾,詫異地發現,入冬的又一場冬雪不經意間悄然來臨,一種好奇的心情油然而生,遂穿上衣服,走出家門。
室外空氣清新撲鼻,沁人心脾,把前夜加班寫作殘留的疲乏與困倦一掃而光。冬雪籠罩下的周末,一改平時的喧囂與吵鬧,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路上的車輛三三兩兩,迷霧下的街燈忽閃忽閃。抬眼望去,天霧蒙蒙的,可又不似平時霧天那般陰暗。雪似乎成了這時的主角,無數雪粒細細的、密密的、柔柔的,似天女散花般飄然而下,又似頑皮的小精靈在茫茫的宇宙間漫天飛舞。微小的雪粒飄在空中,灑在地下,拂在臉上,粘在衣角,無處不在而又無處存在。有時,乘你呼吸的間隙鑽進你的鼻孔,清清涼涼的感覺不禁惹得你幾聲噴嚏。這場雪不大,地上留下的也不多,牆角裏、樹叢間、屋頂上、小河旁,一堆堆、一簇簇、一捧捧,似精心點綴,又似無意揮灑。近處的草坪上,星星點點地散落少許,靜靜地伏在草根深處,白色的積雪、綠色的草根和枯黃的草葉,互相襯托,交相輝映,煞是好看,既昭示著秋冬的蕭瑟,又寓意著來年春夏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