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亨廷頓對中亞的科學考察從1903年延續到1906年,進行了四年時間。這四年又分成兩個段落。
1903年夏天,作為美國卡耐基學院彭帕裏探險隊成員,亨廷頓第一次到亞洲腹地進行了野外實地考察。他們從伊塞克湖畔的普爾熱瓦爾斯克市啟程,工作區域是中國新疆喀什噶爾和俄領中亞城市奧什之間人跡罕至的山區,重點是帕米爾高原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亨廷頓與美國著名地理學家戴維斯教授在天山縱深處的柯爾克孜族牧人中生活了三個月。他不但學會了柯爾克孜語,粗通維吾爾語,還與柯爾克孜人建立了比較親密的關係。關於這次工作,他出版了《1903年的中亞考察》《重逢在亞洲腹地》等書。1903~1904年間,他還隨彭帕裏考察隊考察了波斯(伊朗)和裏海盆地。
1905~1906年,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亨廷頓再次深入亞洲腹地。這次工作區域完全在新疆,重點仍然是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1905年3月18日,亨廷頓和同事巴雷特來到克什米爾。他的曆時一年多的中亞地理考察將從克什米爾開始。在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略作安排,便前往喇嘛教的沃壤拉達克。從5月中旬到6月中旬,亨廷頓的馱隊用三十五天翻越了世界屋脊喀喇昆侖,進入中國境內。
在和田河上遊喀拉喀什河河穀,他第一次見到了“世界屋脊”背麵(北麵)的大地,見到了中國的遊牧民。站在桑株山口,他深深為亞洲的心髒——塔裏木盆地所吸引。開闊的視野、壯觀的景色,使見慣山川風貌的地理學家感到震驚。他曾將昆侖山峽穀比作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1905年6月到1906年2月,他在塔裏木盆地的南、東兩側工作了九個月。和闐(和田)、策勒、克裏雅(於田)、尼雅(民豐)、車爾臣(且末)、卡爾克裏克(若羌)……除深入昆侖山區,發現了恰哈等遺址,到達了大小金廠,亨廷頓基本上是按照昆侖山麓的古綠洲帶一路前行。實際他總是在步斯文·赫定、斯坦因後塵,烏宗塔提、達摩溝、丹丹烏裏克、安迪爾、尼雅、瓦石峽、樓蘭古城……一般來說除了恰哈、米蘭——還有後來所謂的“太陽墓地”,他的關注點並不在發現新的古遺址。盡管隻要能夠做到,他總是千方百計,不願遺漏探訪曆史遺存的機會,但他顯然與斯坦因等人迥異,他關心古跡,但興奮點從來也不在尋找文物上。古城、古跡,在他看來純粹是氣候與人類文明關係的例證。
他對塔裏木區域這個地理單元特別重視,這顯然受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的影響。但他始終堅持用自己創製的地理概念“羅布盆地”稱呼塔裏木。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不約而同地將塔裏木叫做“亞洲腹地”,他卻認為“亞洲心髒”這個代稱更形象、更有詩意。
1906年2月23日,在塔裏木度過了夏秋冬三個季節之後,亨廷頓進入了吐魯番低地。2月,也許是吐魯番最宜人的月份。但亨廷頓在吐魯番隻停留了近20天,就結束了這次考察的野外工作。3月中旬,他抵達新疆省會迪化。4月7日,從塔城出境,經西伯利亞到達莫斯科。
回國後,他獲得了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院科研基金,整理考察成果的工作得以很快進行。1907年7月,《亞洲的脈搏》就順利完稿並及時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