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論著彙輯(十八)(2 / 3)

3.熟悉教學對象,做到因材施教

我們教學的對象有大學本科班、在職醫師進修班、高教師資班、西醫學習中醫班、研究生班等。不同的教學對象有不同的教學要求,也有不同的思想活動,因此必須在教學之前切實地了解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隻有對教學對象熟悉,才能更好地安排教材、決定教學要求、確定教學進度、選擇教學方法。同時,也隻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才能既不使本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脫節,又可避免與學過的課程發生不必要的重複甚至矛盾。

由於教學對象不同,教學的要求與方法也應有所區別,這就是“因材施教”。如大學本科班的學生,要充分發揮他們記憶力好、理解力強、有較係統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長處,克服他們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短處。特別重視讓他們弄清基本概念,並與已學過的其他課程進行有機的聯係。在舉臨床實例時,要注意比較淺顯易懂,比較典型。對在職的進修生則應注意發揮他們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優勢,提高他們在理論上的係統性和準確性,在搞清概念的基礎上聯係實際,加深理解,提高他們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對西醫學習中醫的學員,一方麵要利用他們有一定臨床感性認識和西醫知識的長處,引導他們從中醫理論的角度對中醫溫病學內容進行深化理解,另一方麵也要防止用西醫的認識來硬套中醫,對號入座,甚至輕易否定中醫學的某些理論和經驗。對研究生則要著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多參閱和整理古今資料,提出問題,寫學習心得體會。即使在同一班裏的學員,由於種種原因,水平也參差不齊,因而要注意在同一班的學員中也應有適當的不同要求:對一些“吃不飽”的學員可稍提高一些要求,引導他們多鑽研一些問題;對一些“吃不了”的學生就要進行課後輔導,強調他們應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本要求上,防止他們囫圇吞棗,不能消化吸收。

4.講究授課藝術,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當前中醫教學的基本形式,除了要精選內容、妥當安排、並盡量利用圖表、幻燈、模型等直觀教具外,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麵下功夫。

一是提高語言表達藝術。使用詞彙要豐富;講話注意有邏輯性;語調有輕重緩急之分,富有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課講得準確、精練、生動、活潑。當然,態度要自然親切而嚴肅。

二是重視板書藝術。對於板書如何安排,在講課前應做到心中有數。板書要力求位置安排得當,綱目清楚,層次分明,內容簡練而準確,同時力求板書端正。認真而有一定功夫的板書,不僅學生看得清,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提高他們對書法的興趣,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一定好處。

三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講授形式上是教師一個人在台上講,但實際上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做到教師講到哪裏,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哪裏。老師在講課中要善於提出問題,使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到興趣,感到一定要了解它,這樣學生就處於急切的求知興奮狀態,這時講課就可取得最佳的效果。但是,善於提出問題並不等於進行大量的課堂提問,而主要是在講授內容中反映出來,並進行自問自答、反問、小結等,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不僅在聽、在記,還在想。此外,也可適當地組織課堂提問、課堂討論,以有利於活躍教學氣氛和促進學生思考。

(四)發揚中醫特色,提高中醫教學質量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黨的中醫政策的貫徹,中醫院校紛紛建立,中醫人才的培養逐漸變為以學校教育為主要的方式。當前要提高中醫教學質量,就必須充分地重視並發揚中醫自身的特色。

1.如何發揚中醫特色

中醫教學的環節比較多,要發揚中醫特色就必須在每一個環節上加以注意,我個人認為大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強調發揚中醫特色。

(1)端正培養中醫人才的指導思想

中醫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中醫人才,而不是培養中西結合、中西彙通、中西兩套,甚至是可以當西醫師使用的人才,這就決定了中醫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中醫方麵。有的同誌感到中醫學院培養的學生到基層醫療單位不如西醫院校的學生受歡迎,如獨立處理患者的能力不夠強,對危重病例的處理缺少方法等。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在教學中要充實運用中醫方法處理危重患者的內容,培養學生獨立處理患者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當然也不排斥適當掌握一些現代醫療的診療方法。但這不等於說要不適當地擴大學習西醫的時間,因為中醫教學培養的學生,其長處是在中醫,而不必要也不可能在西醫的水平上達到西醫院校的畢業生。

要培養合格的中醫人才,必須在提高中醫教學質量上狠下工夫,使學生真正掌握中醫學理論,並能熟練運用於臨床,能切實地為廣大患者解決病痛。相反,如果培養的人才不精於中醫,即使有一些西醫知識,也必然不會受歡迎,有的被迫改行,這樣的教訓是不少的。

(2)確立培養中醫人才的教學內容

要發揚中醫特色,首先是要保證中醫學的教學內容占有主要的比例。當前實施的中醫學院教學計劃中規定的三七開或二八開,即中醫內容占70%~80%,現代醫學內容占20%~30%,就是為了保證中醫院校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人才。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教學內容上發揚中醫特色。在安排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其一,為了保證經典著作的學習,必須適當加強而不是削減古典醫籍課程,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這些古典醫籍的教學方法盡管可以多種多樣,但應盡量了解其原貌。同時,為了有助於古典醫籍的學習,可以相應地開設古漢語、古代哲學等課程。當然,學習原著並不排斥對古典醫籍的內容進行再整理、再提高,或編寫新的課程以加強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係統性。其二,應注意保持中醫原有的理論係統,在教學內容上避免中西混雜或似西非中。然而,這不意味著中醫教育就是培養“純中醫”,適當掌握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知識是必要的,但在目前的條件下,應防止對中醫原有係統的幹擾。其三,由於中醫的實踐性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進行較大量的、反複多次的臨床見習、實習。為此,必須具有足夠的有一定條件的實習基地。沒有充分的醫療實踐體會,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人才。其四,為了培養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中醫人才,必須注意中醫學理論靈活性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上應開拓思路,鍛煉學生知常達變、觸類旁通的本領。為此,除了要加強臨床實踐外,還可以多進行一些病案分析,必要時可開設中醫病案分析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