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全書有方二百餘首,雖有方名可記,但對於何證何藥,記憶卻有困難,因有人將《溫病條辨》中用方輯為歌括,便於誦讀熟記,據雲此類傳本卻有多種,內容不盡一致。一日,王馨然同誌出《新增溫病條辨湯頭歌訣》示餘,見其藥證明確,方義淺顯,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是佳作也。再見其歌訣之後,附有箋注。其箋注內容,是王馨然同誌多年來從事臨床工作,運用《溫病條辨》方治療時病雜證之經驗談,對吳氏方劑如何變化運用,對現代醫學認識疾病如何印證,畫龍點睛,多有闡發。是編行將付梓,問序於餘,餘以王馨然同誌不秘所藏,願公於世,以饗同道,此對振興中醫,啟迪後學,惠及病民,均有莫大裨益,餘乃欣然而為之序。
3.《溫病條辨釋義》孟序
夫人之所重者,莫若生命,而生命之能得保障者,又全賴乎醫藥,此乃一定之理。我國中醫藥學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不衰,豈非中醫藥學之功歟?溯自神農著《本草》,黃帝作《內經》,而醫學理論初奠。此後,代有發明,醫籍之多,浩如煙海,此誠為我國寶貴遺產之一也。究疾病之危害最烈者,莫過於溫病。溫病起病急驟,變化多端,且因曆來沿用辛溫治傷寒法以治所有溫病,故死於溫病者不可勝數。曆代醫家有鑒於此,漸悟寒溫有別之理,於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無數治溫經驗。迨至明清,溫熱名家輩出,溫熱著作如雨後春筍,自此,溫病辨治自成體係,在中醫學裏獨樹一幟。其中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以《傷寒論》理論為基礎,又補充《傷寒論》之不足。該書之可貴者,廣集諸賢之學,對於四時溫病因證脈治,條分縷析,綱舉目張。且對證製方,尤多擷取葉天士病案之處方,冠以方名,頗切臨床實用。是書一出,無怪時人讚之曰:“大江南北,三時感冒取則有憑焉。”
誠然,《溫病條辨》以三焦為綱,病名為目,證治不可謂不備,足可示人以法,但其中尚有不少詳此略彼或意不盡及意不明處,雖屬小疵,後學者亦不無有困惑難解之感。去年秋,廣西桂林地區衛生學校副校長、高級講師羅彪同誌,以其所著《溫病條辨釋義》一稿示餘,細讀之下,見其全書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緊扣原文,多有闡發,分析歸納,層層深入,詞義淺顯,令人易於領悟,既不失原書本意,又參以自己見解,使鞠通之學更添光輝,此誠羅彪同誌多年從事教學、臨床經驗所積,精心之作也。是書行將付梓,問序於餘,餘以是書之出,堪作教學、臨床之參考,對於啟迪後學,發揚鞠通學術,惠及病民甚有裨益,故欣然命筆而為之序。
4.《未病論》孟序
隨著醫學的發展,隨著人們對健康需要的日益增長,不但要求有了病可以治療、治好、恢複健康,而且要求能預防疾病,或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西醫發展到今天,都認識到臨床治療是迫不得已的事。它隻是對“已病”作些善後處理,遠不能適應今天健康的需要。而防病才是醫學的根本任務,醫學應是關於“健康”的科學,而不僅是關於“疾病”的科學。人人都懂得防病,都具有自我保健的意識,當疾病剛出現苗頭時便將其消滅,從而消滅“已病”。無醫無病的世界是人類美好的理想。
怎樣達到這一理想境界呢?近年來,預防醫學的興起,使醫學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公認它代表了醫學的發展方向。中醫學中關於“未病”的概念、“治未病”的思想及實踐,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悠久的曆史,這是世界上已經存在著幾千年的惟一的預防醫學。它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它的基本思想就是:“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可惜,中醫學中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用價值的這一寶貴財富,至今還無人加以整理、挖掘和提高,致使它未能充分發揮出它的潛力。
近年來,國際上才發展起來的第三狀態的理論,專門研究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這使我們看到了中醫未病學的巨大包涵性。這一理論與中醫未病學十分契合。而它的研究成果則可充實和豐富中醫未病學的內容。二者的有機結合則產生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未病論”。
本書作者宋為民、羅金才二同誌有鑒於健康趨勢即將來臨的需要,為適應醫學新發展的形勢,首先係統地整理和發展了中醫未病學,又對現代的第三狀態理論的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在此基礎上,較好地將二者結合起來,成為一本以中醫未病學為基礎的、具有現代內容的新的未病論,對現代重要疾病的未病狀態及防治也廣泛涉及,頗具有理論和實用意義。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還提出了一係列的新理論——發病閾值論、發病層次論、潛病論、潛證論等,從而大大深化了未病學的內涵,豐富了未病學的內容,使本書成為頗具特色、立論新穎、有獨到見解的著作。
作者請本人主審,因此有幸先睹此書。審閱後,認為此書對中西醫理論工作者、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各級中西醫學生均有參考價值,乃樂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