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論著彙輯(十七)(2 / 3)

總之,趙海仙敏悟過人,機圓法活,讀書不泥古,可謂善讀書者。先生治病事跡甚多,惜我所知尚少,上述數例,可作為啟發心思之一助。

(二)悼念徐漢江先生

徐漢江先生,江蘇江都人,是我先太嶽王吟江之關門弟子,我先嶽王少江之師兄弟也。我投先嶽少江習醫於樊川時,漢江先生已懸壺於該鎮河東街。先生敏悟過人,好學不倦,對於古典醫籍熟讀成誦,開業後不久,醫名大噪,方圓百餘裏前來就診者,門限幾為之穿。先生臨證,辨證精細,立法嚴謹,處治疑難雜症,每有奇效,被當時群眾譽稱為“徐半仙”。先生用藥以輕靈見長,處方藥味少而精,每劑極少超過十味者,擇藥配伍,方圓機活,多有巧思。先生不僅精於時方,亦善於用經方。如見汗出惡風、脈緩之中風證,輒投桂枝湯;若見發熱惡寒、身疼痛、脈浮緊、不汗出而煩躁者,每處大青龍湯。先生用前人之方,藥味無多增減,而常獲桴鼓之效,嚐謂:辨證要準,擇方要當,隻須主症主方相吻,則無事更張;處方雜亂、心中無主見,是醫家之最忌者。先生對於外感病診治頗有獨到之處,尤擅長治濕溫。其治甚為重視展氣化濕之法:見有表濕者用芳化;濕之偏於肺者,慣用杏、蔻、橘、桔之開泄;非邪已化燥入腸者,絕少投用苦泄。某年夏,我先嶽因事外出,門診由我師兄代理,一日,漢江先生過門入,謂:近閱汝等處方,於濕溫初起,早用銀花,有戀濕之弊,當慎之。我等聞先生言,頓覺領悟,銀花雖不比冬、地,但性涼,早用之可致濕邪纏綿不解。以後在幾十年臨證中細心體會,深感漢江先生之言不誣也,由此亦可見漢江先生醫學造詣之深。

漢江先生稟性敦厚,寬以待人。對於貧苦患者,施診又施藥,甚則以資相助,故三泰地區群眾既讚其醫術,更誦其醫德。先師對業師備加敬重,執弟子禮甚恭。吟江公逝世時,家道清寒,喪殯之資,悉由先生出,並買地葬於先生之故裏;每至清明祭掃,多年不廢,其後對業師母亦不斷探望饋贈。此種尊師敬長之風,為當時人所稱道。漢江先生對於後學則諄諄教誨,其精神令我感佩不已。我在習醫時,亦常去先生處就教。先生嚐言:醫之為道,其理深邃,非一蹴而就,必悉心探究、痛下苦功。先生談昔日就吟江公習醫時,日必練習大小字各一張,每日習誦古文,打好文學基礎,方可解決閱讀古醫籍之文字關;內、難、傷寒、金匱等醫籍,是醫學之基礎,尤當窮源探索,如此,方能登堂入室,否則隻能在宮牆外觀望也。此番話我至今猶銘記於心,對於其後能自覺研究醫學,甚有效益。我於1955年來南京省中醫學校進修,收入驟減,家用拮據,先生亦每有資助,並勉勵我安心學習,其拳拳之情,至今仍深感焉。

漢江先生服務地方數十年,譽滿杏林,從其學者達三十餘人。曾經任泰州市中醫院副院長,並承擔南京中醫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解放軍部隊醫院等所委托之臨床帶教工作。先生教學認真,嚴格要求,示人以法。在臨床帶教中,每以證與證比、方與方比、量與量比,啟迪後學。且告以治學之道在於讀書而能化,萬不可死讀書而死於句下,蓋醫者所貴在於知常而能達變,若食而不化,必為一庸醫耳。因而,凡從先生實習者,無不稱道先生之教學有方也。

先生平生養生有道,心無俗念,恬淡曠達,樸衣素食,並練靜養功數十年不輟,故年過九旬而猶腰身挺直,躬身則兩手能垂達足麵,精神矍鑠,智力不衰。我亦擬待明年先生期頤之年,趨前為慶先生壽。詎料今年夏,聞先生因跌仆骨折而臥床,本擬前去泰州探視,適我有泰國之行的任務而未果,然於先生之病始終不釋於懷。越數月,我由泰國歸來,家人告我先生已於月前病逝。驟聞噩耗,心甚戚然,先生生時未能前去問候,先生逝時又未晤最後一麵,是為莫大之憾!

先生之逝日將遠矣,然先生之音容笑貌永留於我腦海中。先生醫術之精、醫德之高、醫風之潔,堪為人之楷模。一代巨匠,遽然而逝,能不哀乎!嗚乎!徐公漢江,安息哉!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

(三)序文選

1.《溫病學辭典》序

中醫學兩千餘年以來,曆代醫學著作浩如煙海,其內容之豐富固不待言,因年歲久遠,其詞語涵義之變遷亦相當大。以致當今研習中醫者,既要掌握中醫詞語的現代涵義,又要知道每個詞語的多種涵義,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卻是相當困難的。為此,中醫學界出版了多種中醫辭典,每遇不知詞義或詞義難辨之時,便可查閱。但是,中醫學中詞語極多,如欲收羅無遺,則其篇幅必然甚巨,而且也難以做到收而不漏,因而,編著中醫專科辭典不失為一良法。

李湘雲君率先編成《溫病學辭典》,其中收錄溫病學辭目甚豐,足補其他辭典之未逮,且注釋簡明而得當,不僅可備不時查閱之需,而且通篇閱讀也甚有益。李君曾於1981年來寧進修溫病學,其勤奮鑽研之精神甚得師生稱譽。返回武漢後,李君一直致力於教學,對於溫病學術之造詣益深。近又積數年之辛勞,主編《溫病學辭典》,為溫病學教學、臨床、科研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參考書,誠有益於溫病學之發展。吾細閱該書,不禁稱善,甚為欣慰,因命筆以誌之。

2.《新增溫病條辨湯頭歌訣》孟序

我國中醫藥學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民族繁衍昌盛不衰,豈非醫藥之功歟!溯自戰國《黃帝內經》出,後世醫籍浩如煙海,此誠為我國古代寶貴遺產也。究疾病之中,危害人民健康最烈者,莫過於溫病。溫病之起病急、變化多,人之死於溫病者不可勝數。曆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有豐富經驗。及至明清,溫熱名家輩出,立說著書,使溫病辨治自成體係,其中吳鞠通所著之《溫病條辨》,以《傷寒論》理論為基礎,又補充《傷寒論》之不足,其司可者,廣集諸賢之學,尤多擷取葉天士病案,取其方證,冠以方名,對於四時溫病論述,條分縷析,綱舉目張,頗便臨床實用。無怪是書一出,時人讚之曰:“大江南北,三時感冒取則有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