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論著彙輯(十六)(2 / 3)

(1)功能性低熱(肝脾失調、營衛不和證)因病久氣血兩虛,並有肝脾失調、營衛不和而致長期低熱不退、下午形寒惡風、麵色淡黃、精神倦怠、心慌、納差、睡眠不實、口幹不欲多飲者,用四逆散以枳殼易枳實,加生黃芪、防風、白術等。如下午惡寒較甚者,可加桂枝、生薑、紅棗等。

(2)精神抑鬱症(肝鬱氣滯、心脾鬱結證)因情誌不遂而導致精神抑鬱症,患者以更年期婦女為多,症見精神抑鬱、終日寡言笑、多疑慮、心中惶惑、惕惕欠安、時感胸悶脅脹、或善怒、或常欲歎息者,治用四逆散加龍齒、酸棗仁、柏子仁、香附、鬱金。若神思不定、精神恍惚者,加百合、知母;如大便燥結難解者,以枳實易枳殼,加生地、火麻仁。對此類患者還應配合心理疏導、調暢情誌之法,則藥物治療的效果更顯著。

3.生殖係統疾病

生殖係統疾病多與肝、腎、心、脾有關,而四逆散善調肝脾,長於疏理氣機,故我常用以治療各種生殖係統疾病。

(1)月經不調(肝氣鬱結證)因肝氣鬱結每致月經周期超前或落後、或先後無定期、胸脅不舒、經前乳房作脹、少腹脹痛、經色紫黑有塊、煩躁、脈弦者,用四逆散加赤芍、丹皮、當歸、製香附等。如月經下行不暢,臍腹滿痛者,用四逆散合《濟陰綱目》玄歸散(當歸、延胡);如肝鬱而有瘀熱者,用四逆散加延胡、劉寄奴、赤芍、丹皮等;如肝鬱而有瘀血致經少、經閉,或經行腹痛甚者,加入製香附、川芎、紅花等;如月經持續多日不淨,屬血熱者,四逆散去枳實加丹皮、赤芍、生地、黑山梔;如屬衝任不固者,則加潼蒺藜、菟絲子、川斷等,還可選用棕櫚炭、蒲黃炭、蓮蓬炭等以加強止血作用。

(2)不孕症(肝鬱氣滯證)因肝鬱而引起的不孕,症見月經先後無定期、經量少、經前乳房脹痛、經行腹痛、常感胸脅不適、精神抑鬱、舌紅、脈弦者,用四逆散以枳殼易枳實,加當歸、白術、茯苓、川芎等。如乳脹有塊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青皮;如乳房脹痛有熱感或觸痛者,可加川楝子、蒲公英、製香附;如形體肥胖、麵色白、胸悶、苔白膩者,可用四逆散合啟宮丸(製半夏、茯苓、陳皮、蒼術、香附、川芎、神曲)。

(四)老年性咳喘證治經驗

咳與喘是兩種疾病,各有不同的內涵,但兩者常同時並見,所以一般互稱為咳喘。咳喘有外感與內傷之分,而內傷咳喘又往往由外感失治而轉來。它是常見病,又是多發病。四時都可發生,男女老少均可患。

在臨床上,由於不同的原因,可發生不同類型的咳喘。大體上說,有因感受風寒而用麻黃湯或金沸草散者,有因外邪化熱導致肺胃熱而用麻杏石甘湯者,有因熱哮喘急而用定喘湯者,有因外感風寒加以痰飲內停而用小青龍湯者,有因濕痰阻肺、氣逆不降而用三子養親湯者等。咳喘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老年人患咳喘與常人在治療並無太大的差別。但老年人畢竟體質多虛,髒器多損,其咳喘發作每與肺、心、腎三髒的病變有關。在臨床上,老年人咳喘表現錯綜複雜,但比較常見的有兩個證型:一為上實下虛證,一為肺腎兩虛證。以下介紹本人對這兩類證型的診治體會,以供同行參考。

1.上實下虛

本證為素有痰飲內伏,又感受新邪,從而形成上實下虛的證候。主要臨床表現可見咳嗽、喘促、痰多稀白、胸悶、氣短、形寒、或有腰腿軟、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方用蘇子降氣湯以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本證的辨證要點在上實下虛。所謂“上實”,是指痰涎上壅於肺,或加上肺經感受風寒,所以肺氣不能宣降,表現為咳喘痰多、胸部滿悶等。所謂“下虛”,是指腎陽虛乏,可表現為腰腿軟、四肢清冷、舌質淡、脈沉細等。如腎虛不能化氣行水,則可上泛為痰,外溢肌膚而為腫。由於本證虛實並見,所以治療必須上下標本兼顧。方中蘇子能降氣止咳平喘,為本方主藥;輔以半夏、厚樸、前胡加強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以治“上實”為主;另外再用肉桂溫腎祛寒,納氣平喘,並用當歸協助肉桂以溫補下虛,且能治咳逆上氣,此即用以治“下虛”;方中還配伍了生薑、蘇葉、甘草等,目的在於協助散寒化飲、宣肺和中;全方有疏納並用、肺腎同治的作用,可使氣降痰化,則咳喘自平。

若本證下元虧虛較甚,腎不納氣,上氣喘促,胸中痰壅,四肢不溫,屬於上虛下實的重症,可配合服用黑錫丹,每次用1~2g,以溫開水或淡鹽湯送下,日服1次,一般可連服三五日,效果甚明顯。黑錫丹能溫補腎陽、散陰寒、鎮逆氣、定虛喘,但不能連續長期服用,以免發生鉛中毒。

2.肺腎兩虛

本證多為肺腎兩髒俱虛,氣陰不足,脾虛不能製水,水氣上泛,濕聚痰生而致。症見咳嗽喘促、動則喘甚、甚則不能平臥、痰帶鹹味、苔多厚膩或水滑。方用金水六君煎,化濕祛痰,止咳平喘,補益肺腎。

現代醫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於中醫學“咳喘”範疇,與肺腎兩虛的虛性咳喘頗為相似。本證多為感受新邪而誘發,所以往往表現為表裏同病、虛實夾雜之證。古人對咳喘有“平時治腎,急時治肺”之說,而對本證的治療,若投用一般的止咳化痰平喘之劑,雖可取得一時之效,但難盡得全效。本方係二陳湯加歸、地而組成,該方使用適應證中提出痰帶鹹味,臨床實際應用時不必拘之,如其他見證已具備,也可用該方。方中用半夏、陳皮理氣化痰,使氣順而痰降;所用茯苓可使脾健濕化,因痰由脾虛而生,又為濕邪所化,所以用健脾之品既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又可祛濕以化痰;茯苓與半夏、陳皮、甘草相伍是二陳湯;方中配伍熟地以補腎納氣而平喘,用當歸以和血。據《神農本草經》載,當歸本身就有治咳逆上氣之效。然而,有醫者一見該證患者,舌苔厚膩或水滑,以其痰濕重而甚少投用當歸、熟地等滋膩之品。其實,本方之妙就在於用歸、地以治咳喘發病之本,且方中配伍了理氣化痰的二陳湯,所以無滋膩阻滯氣機之弊,而二陳湯得歸、地也可減少溫燥傷津之弊。本方在臨床上治療屢治無效的屬於肺腎兩虛的慢性咳喘病例,往往能取得較好療效。

本證若肺腎兩虛較甚、腎不納氣而導致咳喘倚息不平,甚至張口抬肩者,可選用紫河車、核桃仁、紫石英等以加強納氣定喘的作用。也可與參蛤散(人參、蛤蚧)配合使用,必要時可加入冬蟲夏草,有助於補肺益精、溫腎納氣,增加定喘逆之力。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常因繼發感染而加重病情,不僅咳喘變重,而且會出現各種邪實表現,從而呈虛實夾雜之證。對這類病證可在金水六君中加入麻黃、杏仁,含有三拗湯之義,有宣肺化痰、清熱平喘之功。若感邪較重而肺燥口渴者,亦可加入生石膏,以清宣肺熱。如屬兼有心氣不足者,又常出現心悸、心慌、胸悶、自汗淋漓等症狀,此時病情危重,治療極為困難,如大清肺熱則隨時有心陽脫變之虞。對這類病證,可在方中加入熟附片。石膏與附子同用,一麵可強心,一麵可清肺,相配不悖,危重之症每可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