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臨證治驗篇
(一)金汁治愈瘟疫昏痙案
餘少從先嶽王公少江學醫於樊川,某年夏季,瘟疫流行,鎮有周姓婦,病瘟疫,因誤治而致昏痙,幾瀕於危,卒用金汁而獲愈,病情始末,印象很深,及今思之,一如昨日,爰筆而記之。
周姓婦,年三十許,患溫熱,診時壯熱口渴,煩躁不眠,苔黃舌焦紅,神昏欲痙,間有譫語,脈來滑數,然病未一候,何以竟至於此?因問其曾經治療否,其家人答雲:初起僅感頭痛、寒熱,胃次欠舒,不思飲食而已,曾服某醫藥三帖,而昨日病勢忽轉劇若是,索前方觀之,初為辛溫發表疏邪之劑,繼則舒肝理氣開鬱之方,緣患者寡居悒鬱,肝木素旺,豈堪辛溫燥烈之品,無怪燎原莫製,而使邪逼心營矣。於是投以清營泄熱法,以清營湯為主,參以石膏以解熱,鉤藤以熄風,鮮菖蒲以開竅。翌日,病勢有加無已,神昏轉甚,再予清營湯合至寶丹,仍不效。鎮有西醫黃某亦邀來會診,黃某固素諳中醫,認為所服中藥外,可輔以西藥。當時尚無抗生素之發明,所注射者僅為奧母納丁,如是數日,所進中藥,不外清營解毒、開竅安神之劑,然終無起色。一日病勢惡化,神昏痙厥更甚,躁擾不寧,並見有紫色斑點,口中有臭味,大便自利色黃,可知熱邪充斥表裏三焦,直犯心營,將有內陷之虞,因擬大劑清熱解毒,藥用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參、紫草、銀花、石菖蒲等味,處方既成,少江公囑其家人曰:今擬大劑清解,望其能有轉機,然病情危重至此,效否不敢必。診後歸來,餘問少江公曰:周姓婦所病瘟疫,連投大劑清營泄熱、清心開竅之品,藥證可謂切合,何以病不少減?公曰:溫為陽邪,理應清解,既誤用辛溫發表於前,大耗其液,複妄用香燥耗氣於後,更助其火,火灼津傷,遂成燎原之勢。大凡病轉惡化,其原因有二:一為自然轉歸,一為誤治造成,後者為害尤甚。餘曰:曾聞金汁功能解毒,善治溫疫,可能一試否?公聞之,忽有所悟,欣然曰善,惟此物不易得,果能得此,或有轉機,因囑我速走告周家。
自周姓婦病亟時起,日必二三診,且每次必邀早診。自囑覓金汁之第二日,日已過午,尚無消息,疑有他故,傍晚始來人,言今日病者神情大好,已能稍啜稀糜。病既定,知先生門診忙,故未煩早診。乍聞之下,令人難以置信。及至周家,果見病者倚坐床上,點首招呼,此種神態,是旬日以來所未有者。察其脈靜熱清,苔色又退,神糊自利一一若失,僅感中氣不足、神思不清耳。見案頭尚有剩餘金汁一小盅,囑令續服,再予養陰清熱法,仿薛氏參麥湯(西洋參、麥冬、石斛、甘草、穀芽、木瓜、鮮蓮子)取清補之意,調治旬日,已能健飯如常。
這次所用金汁,與本草所謂之糞清略有不同。是取健康人之糞便,集儲七日,盛以小壇,以荷葉覆蓋,泥封其口,埋於人行道下,深約二三尺許,曆三五年,則化為水,年愈久,其汁愈清,嗅之無氣味,傾之杯中,上層呈金黃色,所以取名金汁。記得昔時養花者,每遇名花將萎,輒以此汁灌之,不數日,即能茁放新葉,用治溫毒、溫疫之證,確有起死回生之功。尤奇者,凡用金汁見效者,體力極易恢複,不似其他藥品,邪雖退而患者遲遲不能複健。或曰:此汁既有如此之效,何不早用之?要之,用藥治病之所以能效者,恰合病機也。金汁性寒,功能解毒,若病邪尚在衛分或氣分,早投金汁,不僅無效,反能抑遏病邪。所以當病邪未至溫熱化火、熱毒深重之際,早用反而有害。
(二)王少江師治齒衄案
昔時,餘從王少江老師習醫。某年夏,一日下午,侍診於案前,有一李姓婦來就診,其人年三十許,自訴牙齦出血已持續年餘,血每涓涓而出,牙齦不腫不痛,視其人形體偏瘦,麵色晦滯無澤,神氣雖衰,但舉止自若,一如常人。醫藥已多,有以為火盛而用苦寒瀉火者,有以為血虛而用歸芍補血者,有以為陰虛而用冬地滋陰者,補瀉雜投,卻少效驗。師診其脈虛數,舌幹絳少苔,遣方予之。患者出,師曰:“齒齦出血,有因胃火衝激者,有因腎火上炎者,前者屬實,後者屬虛,臨床表現自有區別。因於胃火者,齒齦多腫痛,其血色鮮而量較多;因於腎火者齒齦多不腫痛,其血色黯或淡,而量較少。若從證候現象觀之,前者似重於後者,其實不然,前者屬實火,可清可瀉,後者屬虛熱,宜清宜滋。適才所診患者,腎陰已虧而龍火內燔,故用生地、旱蓮草、桑椹子、阿膠珠、白芍、牛膝、胡黃連等育陰清熱止血之品,藥證未始不合,或能取效於一時,但吾料其人終難久也。”越三月,病者村中有人來診,談及前次齒衄之病婦已病逝矣,聞後為之一怔,師言果驗,因有以問師,何以預知其不治?師曰:“汝尚憶及其人之麵色否?患者麵色黧黑,真髒色露,腎氣已絕,腎為人之本,本元既敗,所以不能生也。”餘唯唯,乃領悟望診之重要。
(三)我對四逆散的加減運用
我在臨床上,運用四逆散及其加減方,除了治療外感熱病因邪熱鬱於裏而致的四肢逆冷證候外,更多的是用於治療各種內、婦科疾病。現將多年來所治諸病的經驗概述於下。
1.消化係統疾病
我利用四逆散的疏肝理氣、調和肝脾作用,治療多種肝膽脾胃病證。
(1)慢性胃炎、潰瘍病(肝胃不和證)因肝胃不和、肝氣犯胃而導致胃脘作脹疼痛,牽引兩脅,噯氣泛酸,大便秘結或不暢者,用四逆散以枳殼易枳實,加延胡索、烏貝散、半夏等。如噯氣頻甚者,加煆赭石、橘皮;伴有嘔吐、惡心者,加薑竹茹、薑川連;若胸中有火熱感,可加蒲公英。
(2)慢性肝炎(肝鬱氣滯證)肝鬱氣滯,失於條達,症見兩脅作痛、右脅尤甚、腹脹、食納減少、體倦乏力、肝大、舌紅苔黃、性情多急躁者,用四逆散加赤芍、延胡索、川楝子、丹參、幹地黃等。如牙齦常出血,加桑椹子、大黃炭;口幹口苦、小便黃,加黃芩、蘆根;如有輕度黃疸,濕熱較盛者,可加茵陳、梔子、豬苓、茯苓、車前子等。
(3)慢性膽囊炎(肝鬱氣滯證)肝膽樞機不利,症見右上腹疼痛、或脹痛、或鈍痛、或牽及肩背部、胃脘部每有灼熱感、或噯氣、嘔惡、飲食減少、厭進油膩食物者,用四逆散加延胡索、炒川楝子、雞內金、木香、鬱金等。如呈急性發作而見上腹痛甚,寒熱時作,或有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蒲公英、銀花、大黃、黃芩等;如伴有結石者,可加金錢草、製大黃、虎杖、魚腦石等。
(4)慢性腸炎(肝脾不和證)因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木乘脾而致胸脅不舒、腹中隱隱作痛、甚至腸中鳴響、大便溏、日二三行、食納少、食後作脹、易躁多煩、肢倦乏力者,用四逆散加青陳皮、懷山藥、白術、煨訶子肉。如久瀉不止,食油膩則便溏加重者,加土炒防風以鼓舞胃腸之氣;如腹痛較甚,痛則作瀉,瀉後痛緩者,可加防風、陳皮、白術、白芍;如時有形寒,肢體欠溫者,加桂枝以溫經和營。
2.神經係統疾病
神經係統疾病每可通過四逆散疏理氣機、恢複升降以調整機體髒腑功能而獲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