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深才能葉茂
目前,中醫藥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但許多人看到其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問題,因而進行了多方位的思考,提出了許多見解,不少有識之士對中醫學麵臨的問題表示了擔憂,並探討了相應對策。毋庸諱言,在新的形勢下,中醫學和中醫藥事業麵臨著重大的挑戰。例如,許多中醫院內缺少群眾威信很高的名中醫,為數不少的年輕中醫正在或已經演變為西醫;有的中醫院缺乏中醫特色,基本上與西醫院相同;中醫所治療的病種範圍有萎縮趨勢,不少中醫醫療單位的業務量不大或正在下降;從總體來看,中醫學術水平的提高較緩慢,而中醫理論更少有突破等。產生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社會的原因,有行政領導的問題,也有中醫本身存在的問題。從中醫學自身的不足來尋求原因並探索出路,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也是必要的。我認為,中醫事業能否發展的關鍵在於其自身的學術及實際應用,而學術的發展如同樹一樣,隻有把樹根紮得深深的,才能長出茂密的樹冠。以下我想就中醫的根怎樣才能紮得深的問題談一下個人粗淺的看法。
1.關於中醫工作者的素質要求
中醫學內容博大精深,加上其產生和發展的特殊曆史背景,學習中醫是較費力氣的;加之當前對中醫的要求是多方麵的,除了中醫學方麵的要求外,還要具有現代科學(包括一定的西醫學)知識和相應的能力,並要掌握外語、計算機等,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確實很不容易,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而中醫學術水平的高低取決於中醫隊伍的素質,也就是要看每個中醫工作者的素質,所以必須注意提高每個中醫工作者的素質,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中醫的學術水平。
對中醫工作者素質的要求,首先應重視掌握傳統中醫學的理論並認真繼承其學術經驗。我認為所謂的“名老中醫”與大多數中青年中醫目前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對傳統中醫理論,特別是中醫古典醫籍熟悉的程度,前者明顯強於後者;在中醫辨證論治方法運用的熟練程度和經驗積累方麵,前者明顯勝於後者;然而對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熟悉的程度,則後者可能優於前者。應該說,二者各有所長。但從中醫臨床水平,即運用中醫的方法診治疾病的效果以及群眾的信任程度來看,一般來說,前者優於後者。按理說,中醫工作者掌握了一些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的知識,對於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應該是有益的,但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呢?我想,群眾找中醫看病,主要還是希望通過用中醫藥學來解決疾苦,而不是希望用西醫的方法,否則,為何不直接找西醫呢?所以中醫要有市場,要受到群眾的歡迎,主要是靠中醫學術水平,能運用中醫的方法解除群眾的疾苦。當然,能結合一些確實有效的西醫治療方法,也能受到群眾歡迎的。這就不難理解,在我們江蘇省,有些較年輕的中醫,因為中醫理論基礎紮實,堅持中醫特色,善於用中醫的方法,臨床療效較好,所以雖然現代醫學不太精通,更少運用,但卻有很高的群眾威信,業務開展甚佳,有的還取得了各級“名中醫”的稱號。而有些中醫人員花了很大精力學習現代醫學,有的甚至快要轉變為西醫了,但其業務開展並不順利。中醫工作者之長是在掌握了中醫理論和診治方法,而不是西醫的知識,所以要做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而不能以己之短去比人之長。
在中醫的學習中,包括開展中醫現代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要克服浮躁情緒。有些人,包括某些處在領導崗位上的人,對中醫事業中存在的問題看得較多,也急於尋求解決的辦法,並進行了一些探索,但其中難免有急於求成的傾向。如對中醫院校中醫專業畢業生分配難的問題,簡單歸結於畢業生處理急危症和西醫診治能力較差,因而不受醫院及群眾歡迎。而對當前中醫專業畢業生的中醫理論不熟悉和運用中醫學方法處理疾病能力差的問題反而不引起重視。基於這一認識,就把多學西醫作為主要的解決途徑。這一做法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因為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要同時學好中醫和西醫,又要精通外語和計算機等知識,這是勉為其難的。多學西醫必然會更加減少中醫學的學習時間,這種以犧牲中醫學的水平作為代價,是否符合中醫院校的辦學方針呢?明眼人都不得不承認,目前有不少中醫院校畢業生的中醫水平處於明顯的滑坡狀態,許多畢業生並沒有真正掌握辨證論治的方法,有的甚至連基本的中醫理論都不熟悉。有人評價這些畢業生的水平為:中醫方麵隻相當於過去的中醫中專,而西醫方麵也隻能相當於西醫中專。這種看法是否確切還可商榷,但這一問題的提出並不是空穴來風,值得引起有關院校和主管部門的重視。
二是忽視對原著的學習。中醫經典原著包括了中醫學的精髓,學習原著課程是掌握中醫基本理論和培養辨證論治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可以說,中醫經典原著至少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中醫學術的根,所有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都無一例外的要苦讀原著。這是中醫學習內容與形式方麵與西醫的一個很大的區別點。但目前中醫院校中醫專業的原著課程一壓再壓,甚至某些領導也認為中醫原著課程應淡化。我認為這一做法有一定的片麵性,如果付諸實施,其危險的後果可能在短時期內看不出來,但勢必會影響到一個時代的中醫人才學術水平。我提出這一看法的理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目前中醫經典原著的內容如脫離原文,不僅難講,也很難掌握,即使現代出版了許多“譯本”、“白話文本”,但真正能完全替代原著的著作還很少。同時,這些原著的內容又很難放到其他課程裏。作為中醫高等院校的中醫專業學生,其辨證論治理論能力的訓練目前主要還依靠原著課程的學習,不認真學一些原著,很難想像如何去掌握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按現代的培養模式,將來的中醫院校畢業生隻會按講義上所說的分型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去按圖索驥,中醫辨證論治活的靈魂將很難為繼,這樣如何談得上提高中醫學術水平呢?當然,對原著的學習如何提高教學效果,這是需要通過教學改革不斷進行探索的問題。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妨對中醫工作者的素質要求進行一些研究。我想其中最主要的恐怕還是要掌握中醫基本理論和熟練運用辨證論治方法,從而具有較高的臨床或理論水平,以及圍繞這一要求所應具備的思辨能力、文史哲知識、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知識、一定的外語和計算機能力等。其中的主次地位是很清楚的,千萬不能把關係弄顛倒了。許多青年中醫工作者對從事中醫工作缺乏信心,甚至想改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很好地掌握中醫診治疾病的本領,在實踐中療效不佳,中醫業務開展困難,卻不注意從自身中醫業務水平上找原因,而認為是中醫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培養的新一代中醫,如果不能緊緊抓住中醫業務素質,即使具備了一些西醫知識,學了外語、計算機等,但中醫業務能力不高,這種中醫教育就不是成功的,對中醫事業來說將是致命的。
2.認識和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在評價中醫學時,不宜簡單、籠統地認為中醫學就是比西醫學落後。中醫學與西醫學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體係,其產生的曆史背景和現狀有很大的不同,對疾病的處理效果各有所長,因而二者缺乏一個明確的可比性。當然,從診斷、治療的手段上看,西醫學有許多先進的東西,特別是西醫學由於與現代科技結合,所以發展速度很快,這些都是值得中醫學借鑒和學習的。但也不能說中醫學的東西都是落後的。以溫病學為例,對血分證出現出血見證的治療,葉天士早就提出了“涼血散血”的治療理論和大法,而西醫對類似病證治療到60年代才開始認識到應使用抗凝藥物,並產生了相應的理論。還有大量的臨床診治方法及其相應的理論,中醫學也不都是落後的。如中醫學都是落後的,那還有什麼必要去學習、繼承呢?同時,如中醫工作者有了這一認識,就不可能去認真研究中醫的理論和經驗,這樣,中醫學中原來相對先進的東西也會變得落後,其結果才會真正導致中醫學的全麵落後。